诸葛亮出师表的主旨(字斟句酌出师表)

诸葛亮出师表的主旨(字斟句酌出师表)(1)

接下来,诸葛亮开始对刘禅进行多方面的劝谏,同时告诉他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

首先,修身、纳谏。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其一、朝廷内外的臣民为什么依然忠心耿耿?是因为忠于先帝刘备,追念知遇之恩,所以报答到你这个做儿子的身上了。意思就是说,你父亲余威犹在,我们一帮老臣的威望还在,所以蜀国江山依旧稳固,你也能安心地坐在皇帝的位子上。

其二、告诉刘禅,你应该怎么做。要广开言路,发扬先帝的美德,振奋臣民的志气。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言路。

从遣词用句和语气上来说,诸葛亮确实把刘禅当做一个晚辈来对待,没留什么情面,毫无臣下对君上的恭敬。这段劝诫的话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刘禅肯定做过类似的错事,说过类似的错话,诸葛亮在警示他。

二、诸葛亮对刘禅根本不放心,认为他在处理国政上能力依然不足。

三、正式上表已经如此,可见平时诸葛亮对待刘禅的态度一定严厉得很。

结合上一句,诸葛亮对刘禅表达的意思是,尽管这是危急存亡的时刻,你也要遵从你父亲的遗命,继承他未尽的大业。而且,你要想做一个贤明的皇帝,要自我振作,修身自省,还要学会主动聆听和接受大臣的谏言。

换言之:你还年轻,你要听话。

诸葛亮出师表的主旨(字斟句酌出师表)(2)

其次,法度严明。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是皇宫,府是丞相府。直接把皇宫和丞相府相比,而且在御下治吏上,明言不能把皇宫的官僚体系排除在外。说明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势之重和威望之高已是无人可及,刘禅远远无法与之相比。诸葛亮既然这样说,就意味着朝廷上下对此均是毫无疑义。这段话有三层意思:

其一、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一向秉公执法,而作为皇帝的刘禅也应该向诸葛亮学习,尊重国家法度,支持执法官员,不能徇私枉法,因私废公。这种语气,就接近训斥了。

其二、刘禅怎么说也做了好几年皇帝了,年龄已经二十多岁,关于法度方面的问题焉能不懂?说明他有过这方面的前科,做过不合律法的事情,诸葛亮在继续警示他。

其三、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执政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法治国。事实上,诸葛亮本身确实做到了执法严明、公正,所以朝野内外无人不对他恭敬且畏惧。

若论位极人臣,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百余年间,诸葛亮仅次于一人,那就是曹操。看一下诸葛亮此时的官爵:丞相、益州牧、武乡侯(县侯)。不算后来的封公、封王,曹操的官爵与诸葛亮极其相似:丞相、冀州牧、武平侯(县侯)。其中关键之处在于,他们都可以开府,也就是拥有独立于朝廷之外的另一套行政班子。其官员属吏如长史、参军、丞、主簿等皆由丞相任命,隶属丞相府管辖,领取丞相府俸禄。这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当然,诸葛亮和曹操的区别在于,前者对于刘备和他建立的蜀国的忠诚始终如一。

诸葛亮出师表的主旨(字斟句酌出师表)(3)

第三,知人善任。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告诉刘禅,先要充分了解一个人的才能和品性,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人才。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这四个人都是很早就被刘备发现的人才,并逐渐提拔重用。

事实证明,刘备在识人用人上,的确有过人之处。郭攸之器量才学均有过人之处,更兼性情温和。另外,郭攸之、费祎、董允都担任过太子近臣,和刘禅长期相处,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和信任基础。诸葛亮死后,费祎先后担任后军师、尚书令、大将军。董允后来升任辅国将军、又以侍中领尚书令,一直是费祎的助手。

向宠跟随刘备参与过“夷陵之战”,其军事才能和忠诚度均被刘备认可。后来向宠担任中部督,统领宫廷宿卫军,也就是负责天子和皇宫的安全。诸葛亮北伐走后,向宠再获提升,担任中领军。

仔细分析一下四个人的背景就会发现,他们都不是益州本土派。郭攸之、费祎、董允都属于东州派,向宠是荆州派。

这些人要么是自己人,要么会慢慢成为自己人,当然要重用。

诸葛亮出师表的主旨(字斟句酌出师表)(4)

刘备生前与诸葛亮就派别问题是有共识的,那就是重用北方派和荆州派,拉拢提拔东州派,打压益州派,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格局和政治平衡,以保证蜀汉政权的长治久安。诸葛亮要求刘禅今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策略,所以说,这四个人将要被委以重任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看一下刘备入主益州后,各地太守的担任者,也就一目了然了。

梓潼太守:霍峻 荆州派

广汉太守:习桢 荆州派

巴东太守:辅匡 荆州派

汶山太守:陈震 荆州派

江阳太守:刘邕 荆州派

牂牁太守:向朗 荆州派

朱提太守:邓方 荆州派

蜀郡太守:法正 东州派

犍为太守:李严 东州派

宜都太守:孟达 东州派

巴西太守:张飞 北方派

固陵太守:刘琰 北方派

巴郡太守:张裔 益州派

事实上,刘备登基为帝时立的皇后是吴皇后,她是东州派吴懿的妹妹。而刘禅的两任皇后都是北方派张飞的女儿,由此也足见一斑。

诸葛亮指定的这四个人,其实就是刘备留给儿子刘禅将来辅政的班底。但现在刘备死了,这些人就顺理成章的为诸葛亮马首是瞻,这也是忠于蜀国的表现。

郭攸之、费祎、董允帮助刘禅处理政务,向宠负责刘禅的安全保卫。这样的话,由内到外,刘禅的身边都是诸葛亮安排的人。可以说,刘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传到诸葛亮的耳朵里。也就是说,对诸葛亮而言,刘禅几乎没有什么秘密。作为蜀国的辅政大臣和刘禅的相父,诸葛亮也算做到了极致。

年轻的刘禅对诸葛亮的忠诚是不会有丝毫怀疑的。问题是,刘禅是皇帝,也是个成年人,面对如此强势的诸葛亮,他会作何感想?

诸葛亮出师表的主旨(字斟句酌出师表)(5)

第四,以史为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继续就治国用人的问题给刘禅上课,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用西汉强盛、东汉颓败的历史经验让刘禅警醒,必须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其二、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都喜欢重用宦官,使之结党营私,祸乱朝政,以致天下大乱。用两个昏君的前车之鉴,以刘备的名义来劝谏刘禅,不可重蹈覆辙。这句话分量很重。

其三、诸葛亮再次强调,先帝刘备和他为刘禅推荐的,都是忠诚有才能的贤臣。必须重用他们,汉室才会兴隆。

可谓老成谋国,语重心长。

但是,从中还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如何任命朝中大臣,任命谁担任重要职务,刘禅几乎是毫无发言权的。此时的刘禅,要做的就是一件事,那就是听话。

听谁的话?自然是诸葛亮的话。

问题是,诸葛亮有把握做到让刘禅言听计从吗?

诸葛亮出师表的主旨(字斟句酌出师表)(6)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