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非典和现在的冠状病毒(为何2003年的非典很快平息)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我国挺过了初期的慌乱之后,成功控制住病毒的传播,而专家也第一时间对新冠病毒进行研究,不过,新冠病毒并没有完全消失,反反复复,让人们不禁回想起2003年的那一场非典疫情。#夏方养生指南#

从命名来看,新冠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医学专家在研究的时候发现,新冠和2003年的SARS病毒有80%的相似,那么,这两场疫情究竟有没有关联?哪场疫情的病毒更加可怕?

当年的非典和现在的冠状病毒(为何2003年的非典很快平息)(1)

同为冠状病毒,为何2003年的非典很快平息,而新冠却还在蔓延?

——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直径约80~120nm,基因组端具有甲基化的帽状结构,端具有poly(A)尾,基因组全长约27-32kb,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冠状病毒通常仅感染脊椎动物,如人、鼠、猪、猫、犬、狼、鸡、牛、禽类。

最早的冠状病毒是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病毒颗粒的直径60~200nm,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

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个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棘突有明显的差异,在冠状病毒感染细胞内有时可以见到管状的包涵体。

当年的非典和现在的冠状病毒(为何2003年的非典很快平息)(2)

比如2003年的非典,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

SARS冠状病毒很可能是一种来源于动物的病毒,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与动物接触的增加以及病毒的适应性改变,跨越种系屏障而传染给人类,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在狸猫、果子狸、家猫等动物中发现了类似SARS_CoV的病毒。

果子狸与SARS_CoV的传播密切相关。但果子狸是否是SARS_CoV的自然储存宿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当年的非典和现在的冠状病毒(为何2003年的非典很快平息)(3)

其实,能够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并不多,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COVID-19 [3] )是目前已知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其余6种分别是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和MERS-CoV(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

——为什么2003年非典很快就平息?

SARS病毒在三个方面并不“完美”:

首先,非典太厉害了。虽然其传播能力与新冠肺炎相似,但死亡率非常高。据钟南山院士介绍,非典病毒死亡率高达10%。而在新冠肺炎,这一比例仅为1%-2%左右。

非典的威力强,相应的症状也会更严重。统计显示,70%的非典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新冠肺炎是20%。由于SARS容易发生高危病症,大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播。

当年的非典和现在的冠状病毒(为何2003年的非典很快平息)(4)

其次,SARS病毒潜伏期短,约2-7天,患者一般在第三天出现严重症状,相当于感染很快就会被发现,早发现早治疗阻断了病毒的传播;新冠肺炎的潜伏期基本为1-14天,潜伏期较长,很多患者早期没有症状。当症状出现时,我已经联系了很多人。

最后,SARS病毒的生存能力较弱,SARS病毒在高温下的生存能力变得非常明显,夏天来了,它的生命力明显变弱,于是突然消失了。

——为什么新冠病毒更不容易消失?

目前,新冠肺炎已变异成六大毒株,包括α、β、γ、δ、拉姆达和奥米克隆,因为新冠肺炎属于RNA病毒的一种,而RNA病毒的特点之一就是病毒复制中有很高的突变频率。

当年的非典和现在的冠状病毒(为何2003年的非典很快平息)(5)

首先,更致命的病毒其实是更失败的进化,因为如果宿主被杀死,病毒自然无法存活。

SARS病毒不仅比新冠肺炎更致命,而且感染它的人基本上会很快进入高危状态,住院治疗。统计显示,超过70%的SARS病毒感染者需要住院治疗,而在新冠肺炎只有20%左右。

新冠肺炎之所以严重,是因为病毒有潜伏期,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传染性强,病毒变异快,因此,当患者有流行病学史时,自觉有新冠肺炎疑似症状,需要主动隔离就医,新冠肺炎的潜伏期通常在1-14天内,多数为3-7天,少数患者可能超过14天。

当年的非典和现在的冠状病毒(为何2003年的非典很快平息)(6)

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表现为肺部病灶改变,临床上导致发热、咳嗽、乏力,严重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全身器官衰竭,最终导致临床死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