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奚若轶事(学问要往大处着眼)

张奚若轶事(学问要往大处着眼)(1)

张奚若(1889-1973),字熙若,自号耘,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19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曾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暨联大、清华政治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奚若历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务;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议者。

1947年,《清华周刊》请张奚若为36周年校庆题词,他挥笔写就:“学问要往大处着眼,不然就是精深也是雕虫小技。”

张奚若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1925年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政治系主任。虽然在他的一生中,专职做大学教授的时间并不太长,但他的教学获得了学生和同事的极高评价。

张奚若轶事(学问要往大处着眼)(2)

张奚若(中)与徐志摩(右)、金岳霖(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影

身为政治学系主任,每逢学期开始,他都亲自指导学生选课,并在每个学生选完课的表格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上课时,他头戴礼帽,架一副宽黑边眼镜,手持拐杖,给人的印象是严肃乐观、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张奚若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他在多次场合中引导青年人:“思想的方向和技能的应用,都要朝着一个中心目标,那就是:人民的福利”他还说:“举凡一切政治上、经济上的重要设施,必须以人民为出发点,而且以人民为归宿。我们今日若谈社会问题,必须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重要、最基本、最后的目标。”

张奚若轶事(学问要往大处着眼)(3)

20世纪40年代末,张奚若在清华园新林院62号书房

1932年6月,张奚若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会上代表教授会向学生致辞,提出三点意见:“奋斗、续学、耐劳”;尤其是关于“耐劳”,“这一点是特别对本校同学说的。我们常听到校外人对清华的批评,都说清华的同学,成绩的确比别的学校好些,但是缺点在不能吃苦,不肯吃苦”。所以,“我希望诸位出校之后,抱定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把个人的享受看轻些”。

除去言辞上的引导外,张奚若本人的学术研究、社会活动也成为鼓励青年人“往大处着眼”、关心社会问题的典范。《张奚若文集》中所收集的发表于1927年~1946年的文章,很大一部分属于时评和政论,集中表达了他关心国运、鞭挞腐朽的强烈心情和不畏强权、不顾一身安危的非凡勇气。由于性格刚直、经常对社会问题发声,张奚若被好友徐志摩称为“有名的炮手”。

张奚若轶事(学问要往大处着眼)(4)

表面上看,张奚若有棱有角,其实生活中的他有趣而可亲。那个时代的诸多名士,胡适、赵元任、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都与张奚若过从甚密,他们一起留学美欧,留下一段段佳话。图中左起:施嘉炀、钱端升、金岳霖、周培源、萨本栋、张奚若

在清华任职期间,张奚若吸引、鼓舞了一大批青年学生。2001年6月,时任总理朱镕基在辞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告别会上,回忆当年在清华求学时的情形:“我们也很喜欢去张奚若先生家里,坐在地上,听张先生纵论天下,大骂国民党。我后来做班长、学生会主席,读了很多很多书,我的共产主义信仰就是在那时候建立的。”

陈岱孙评价张奚若是“合志士与学者于一身的人物”。如今,这位鼓励学生“做学问要往大处着眼”的志士、学者早已远去,但他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怀念与追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