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字重点归类(宜作文字观对一类书法文献的解读)

杨冬林/文

一、从马致远《张玉岩草书》谈起

书法界对马致远应该不会陌生,他的散曲作品《天净沙·秋思》是很多书家爱写的文学佳作。事实上,马致远不仅是元曲大家,对书法也颇为关注,其杂剧名作《荐福碑》写书生张镐时乖运蹇,荐福寺住持令人拓寺中颜真卿的碑文书法以为他换取进京盘费,然而龙神嫉恨张镐题诗发怨,遂将碑刻劈坏,张镐于是更加困顿。他的散曲作品《张玉岩草书》是一篇被忽视的书法文献,常见的书法文献集不曾收录,各种书法理论史、批评史、美学史著作也不曾提及。该作属于散曲中的套数,其文辞是:

自唐晋倾亡之后,草书扫地无踪迹。天再产玉岩翁,卓然独立根基。甚纲纪,胸怀洒落,意气聪明,才德相兼济。当日先生沉醉,脱巾露顶,裸袖揎衣。霜毫历历蘸寒泉,麝墨浓浓浸端溪。卷展霜缣,管握铜龙,赋歌赤壁。〖么〗仔细看六书八法皆完备,舞凤戏翔鸾韵美。写长空两脚墨淋漓,洒东窗燕子衔泥。甚雄势!斩钉截铁,缠葛垂丝,似有风云气。据此清新绝妙,堪为家宝,可上金石。二王古法梦中存,怀素遗风尽真习。料想方今,寰宇四海,应无赛敌。〖五煞〗尽一轴,十数尺,从头一扫无凝滞。声清恰似蚕食叶,气勇浑同猊抉石。超先辈,消翰林一赞,高士留题。〖四〗写的来狂又古,颠又实,出乎其类拔乎萃。软如杨柳和风舞,硬似长空霹雳摧。真堪惜,沉沉着着,曲曲直直。〖三〗画一画如阵云,点一点似怪石,撇一撇如展鹍鹏翼。栾环怒偃乖龙骨,峻峭横拖巨蟒皮。特殊异,似神符堪咒,蚯蚓蟠泥。〖二〗写的来娇又嗔,怒又喜,千般丑恶十分媚。恶如山鬼拔枯树,媚似扬妃按〖羽衣〗。谁堪比,写《黄庭》换取,道士鹅归。〖一〗颜真卿苏子瞻,米元章黄鲁直,先贤墨迹君都得。满箱拍塞数千卷,文锦编挑满四围。通三昧,磨崖的本,画赞初碑。〖尾〗据划画难,字样奇,就中浑穿诸家体,四海纵横第一管笔。〔1〕

显然,这是一篇赠送张玉岩的散曲作品。张玉岩其人已不可考,应为马致远同时期的书法家,擅长草书。从主题来看,改作旨在赞扬其草书水平高超。从文体格式上看,该作以〖哨遍〗作为首曲,后面的〖幺〗为〖哨遍〗重复一遍,中间以五支〖煞曲〗紧随其后,最后以〖尾声〗作结,这种套式在元曲中是较为独特的套数体式。从内容上看,第一支曲子〖哨遍〗为总说,前半段夸耀张玉岩,说草书衰落已久,而张玉岩是天降奇才,不仅有洒脱的气质,而且天赋聪明,可谓才德兼备;后半段回想张玉岩写草书的状态,脱巾露顶,仿佛张旭在世。第二支曲子到〖一煞〗是分说,从各个角度描写张玉岩草书的美。第二只曲子〖幺篇〗前半段从用笔的角度赞美其笔法完备,后半段言其草书传承了“二王”、怀素的笔法。〖五煞〗言其功力深厚,笔墨酣畅,鸿篇巨制皆臻其妙。〖四煞〗从风格的角度品评,认为他的书法既狂又古,既颠又实,融入了多种风格元素。〖三煞〗从笔画的角度分析,赞美其用笔之美、力量之美。〖二煞〗从字形和体势的角度分析,认为他的书法字形各尽其态,变化无情。〖一煞〗从取法的角度分析,认为他的书法吸收了颜真卿、苏轼、米芾、黄庭坚的笔墨意蕴。最后一支〖尾声〗是总结,再次说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张玉岩的草书吸收了诸家精华,是四海之内第一支笔,与第一支曲子中夸耀张玉岩的话遥相呼应。从写作手法上看,该作充分发挥曲体文学善于铺排渲染的优势,不仅化用前人诗作或书论中的句子,而且巧用传说典故,语言华丽,文采斐然,例如:第一支曲子〖哨遍〗化用了杜甫《饮中八仙歌》的句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三煞〗中化用了《笔阵图》中的句子“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二煞〗中化用了王羲之写《黄庭经》换鹅的故事。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当然是一篇很好的散曲作品,然而从书法的角度去思考,则会另有所思。该作是一篇应酬之文,虽然张玉岩没有真实的作品传世,我们很难判断这篇散曲对其草书的描绘有多可靠,有没有水分,但从整体行文来看,该作的溢美之词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开篇第一句就说自晋唐以后,草书已经没有了踪迹,言下之意就是说五代时期、宋代时期的草书不值一提,然而在〖一煞〗中又说张玉岩吸收了颜真卿、苏轼等人的书法笔意,而苏轼、米芾、黄庭坚又是宋代的书法大家,且黄庭坚在草书方面成特色还很明显,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再如,文中提到了“二王”、张旭、怀素、米芾、黄庭坚等擅长草书的书家,说张玉岩受到这些人的影响,试想从一位书家的草书作品中能够体会到这么多前辈草书大家的笔意或者意蕴,那么这位书家该是多么有造诣,然而这位书家却名不见经传,且没有作品传世,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再者,该作虽然从用笔、字形、风格、取法等方面分析了张玉岩草书的美,但其写法和多数草书赋之类的文章很相似,用的词语也多是描绘性的,具有模糊性,这样的文辞用来形容大多数草书作品都可以成立。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讲,尤其是这种应酬类文章,充满欣赏甚至大加赞扬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可以算作书法文献,但与书法理论相去较远。在当下重视文献学习研究的语境中,马致远的这篇《张玉岩草书》还是会被大家注意,因此我们要留意其性质。

元曲中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汤舜民的〖南吕·一枝花〗《赠草圣》,不过字数比马致远的这篇《张玉岩草书》要少很多,仅包含〖一枝花〗〖梁州〗〖尾声〗三支曲子,共279字,此处不再引。

毛笔字重点归类(宜作文字观对一类书法文献的解读)(1)

[唐]怀素 草书自叙帖(局部) 28.3cm×775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渊源及性质类似的诗文

马致远的这篇散曲在写法上是渊源有自的,如果我们联系前代草书赋一类的文章,会发现它们的相通之处,再联系历代各种文体形式对草书或者书法的描绘,进而会发现文体写作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我国的书论肇始于对草书美的感知和体察,汉代崔瑗的《草书势》被视为书法理论史上最早的文献,尔后赵壹写作《非草书》,似有论争之意,之后关于草书的篇章逐渐增多,如索靖的《草书势》、杨泉的《草书赋》、萧衍的《草书状》。赵壹的《非草书》可视为议论性质的文章,因为他的观点很明确,他认为草书不是正当的事业追求,不值得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研习,而其余的几篇在文体上均属于赋,写作手法也大体相同,都是先叙说文字(书写)的产生,然后介绍草书的来历,接着从各个角度盛赞草书之美,语言对仗精工,辞藻雍容华美。在这些篇章中,对草书字体形态的描绘,对互为对立艺术要素的敏锐感知是其共同特点,如崔瑗《草书势》中说“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兀若竦崎。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2〕,索靖《草书势》中说“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虯蟉,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欻奋亹而桓桓。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窊窿扬其波。芝草蒲萄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3〕,杨泉《草书赋》中说“书纵竦而植立,衡平体而均施。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剪而齐整,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岑而高举,或落箨而自披”〔4〕,萧衍《草书状》中说“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雀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5〕在这些文字中,诸如方圆、左右、往还、正邪、上下、齐整参差、缓急、粗细等词语都表现了古人对于这种对立艺术要素的感知,而各种奇异的形象描绘则是一种审美联想,是对字体形态美的一种描摹,也是各种对立艺术要素的具体形象呈现。而马致远《张玉岩草书》一文也显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四煞〗中的“软、硬”“沉沉着着,曲曲直直”,〖二煞〗中的“娇又嗔,怒又喜”“恶如山鬼拔枯树,媚似扬妃按羽衣”,不仅词语运用如是,对草书形态的描绘同样也是借助各种形象的展现。因此,草书赋一类的文章在写作上是有体例的,并且自汉代开始,这种写作方式便有了模型,这同时也表明人们对草书的感受和认识是大体相同的。

除了赋以外,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也是论草书的名篇,书法论文选以及书法美学史、批评史对它都很关注。从写作动机上判断,该作也是一篇应酬文,其中对草书形态的描绘有草书赋的影子,但却峰回路转,异景突现。笔者以为,这一篇文章的妙处仍在其构思立意,而不在其对书法的认知。高闲擅作草书,在当时颇有名气,然而在韩愈看来,高闲的书法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至少没有达到张旭的高度,这一点韩愈是表达到了,但是说得迂回婉转。作者先说做事要身心投入,接着以张旭为例阐明他的观点,张旭能够“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6〕,最后还找出了高闲不能达到张旭那种境界的原因在于出家人的思想观念,即淡然无所嗜。有论者根据韩愈的表述,认为韩愈对草书的理解很深刻,宣扬了草书的抒情功能,认识到创作草书要将人的内在感情和天地事物的形象结合起来,做到“意”与“象”的统一〔7〕。对于草书能否抒情达性,韩愈的理解是否完全成立,可以见仁见智,但韩愈很明显地回避了一个问题,即不谈高闲的书法有多好,而是转移话题,这样就避免了像赋一样从各个角度去夸赞草书的美,也避免了写出违心之作,这正好与韩愈的古文写作主张相吻合,反对骈俪之风,不做空谈。有人可能要问,是不是韩愈不擅长骈体文章,所以才故意写这样的古文?应该说韩愈是深知骈体的赋最适合表达对书法的赞美,这从他写的《石鼓歌》可以看出来。《石鼓歌》赞美石鼓文,体裁选用歌行体,长篇铺叙,气势磅礴,与赋的表达手法极为近似。因此,韩愈并不是不擅长骈体文章,他以古文形式给高闲写文章,显然是回避的心态。或许高闲想看到的是一篇赞美的文章,韩愈也是心知肚明,但韩愈毕竟以文名世,遂有迂回之术,高闲看到此文或许失望、生气,以致绝望了。

除了此文以外,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也是同一类型的诗作,虽然赞美的不是草书,但其写作手法与草书赋颇有些类似。杜甫应外甥李潮的请求而作诗,提出了“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观,却遭到了苏轼的反对,“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8〕。苏轼不会不理解杜甫写诗的具体情境和动机,但还是较真一下,毕竟自己的字比较肥硕,或许杜甫并不认为书法只有瘦硬一个标准,只是为了鼓励李潮而这么一说,可见,赞美歌颂性质的诗文写作有感性、冲动的成分在其中。同样,韩愈的《石鼓歌》中说“羲之俗书趁姿媚”也是这个道理,虽然《石鼓歌》不是评论某个人的书法,而是评论上古的文字遗迹,带有崇拜的心理。

毛笔字重点归类(宜作文字观对一类书法文献的解读)(2)

[明]徐渭 草书杜甫诗轴 189.5cm×60.3cm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三、和草书论的差异

以上所举诗文虽然以草书或书法作为主题,对我们理解书法有一定帮助,但是与专门的书法理论相比,其差别还是显而易见的。经典书法理论中对草书的阐释无不言简意赅,或一语中的,或议论精警,或思想深刻,对我们学习书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或借鉴意义。例如,孙过庭《书谱》中概括各种字体的审美特点,“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9〕,寥寥数语就把不同字体的审美特点说得很透彻;又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10〕,精彩地阐释了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关系。再如,苏轼说“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11〕,楷书以端庄雅正为特点,但是容易呆板,要做到有庄重中有飘逸之气,确实很难,而草书行笔流利,容易陷入油滑,要做到流畅之中有稳健之气,确实需要功夫,所以苏轼的这句话确是甘苦之言。又如,米芾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12〕,晋人的草书之所以能作为典范,不仅仅是晋尚韵的书法审美高度难以企及,更重要的是书家的人格精神高度难以企及,书法审美追求完美的自然状态难以企及,所以米芾的话也为大家所认可。再如,刘熙载《书概》中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13〕,巧妙地阐释了草书在布白方面的特点,提醒我们留意古人的布白处理;又说,“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故辨草者,尤以书脉为要焉”〔14〕,作者这句话提出草书之所以形态各异就是要在不齐之中求得大齐,即动态的和谐,而不是机械地整齐,这是多么简约的解释;又说,“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15〕,这与孙过庭、苏轼等对草书和楷书关系的阐释,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玩味。很明显,这些论草书的文字都是极为理性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对我们学习书法有认识和启迪意义,而应酬之文显然有别于它们。

毛笔字重点归类(宜作文字观对一类书法文献的解读)(3)

[唐]张旭 古诗四帖卷 28.8cm×192.3cm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四、宜作文字观

文章写作有传统讲渊源,从以上所举诗赋文章可以看出,讨论书法的诗文也不例外。书法理论源于对草书美的体察和感知,而这种最初的感性的朦胧的体察,后来有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路径是人们对书法的认知越来越理性化、条理化,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如《书谱》;还有一种是理性认知的感性表达,如书法家留下的只言片语的观点看法,这一类著作类似于古代的诗话、词话或者评点著作,极具中国特色,书法家往往无意中表达一点看法,或在题跋中,或在某文章中,或是随口说出,也不做具体论证,但极有见地,极具个性,常常赢得赞赏,但也因为表述得较随意,引来许多争议,如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再有一种就是继续沿着草书赋的路子,表达一种热烈的难以名状的审美体验,如上文所举,但很多人却用这种方式来应酬书家,也是值得思索。当然,书论的发展路径远不是这几条所能概括,但限于本文主题,就此打住。

毫无疑问,以马致远《张玉岩草书》为代表这类作品,其性质自然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三种发展路径。这一类作品应该还有很多,有的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湮没无闻了,即使是马致远这样的大家,其作品也没有得到大家广泛的关注,可见文章不仅要文采好、辞藻好,更重要的是不务虚、有干货。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和《石鼓歌》,前者大家讨论得很多,就在于其有观点、有看法,尽管这种观点不是人人都赞同。笔者虽然也认为他有观点,但更赞赏其文章构思,而后者则只能是欣赏其文采了,并且大家对他批评书圣颇有意见。当然,文章有很多种,不能一概而论,以辞藻文采取胜的艺术类文章和以思辨阐释取胜的理论性文章各有其特点和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注意这些书法类文章的区别,只有意识到这种区别,才能不因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一句话去抬杠,不会把抬杠当作学术争鸣。并且如上文所论,以《张玉岩草书》为代表这类文章与草书赋一类的文章有渊源关系,而我们习惯上是把草书赋一类的文章视作书论文献的,所以更要注意了,这类文章可读性很强,却有别于专门书论,故曰宜作文字观。另外,类似于《张玉岩草书》这样的诗文在当下应该不少见,很多搞书法的人喜欢让人写评论,仔细想想,这是有渊源的,这种文章也许是草书赋的当代形态。根据上文的分析,这一类文章若能够在感性的评论中有所升华,有理论思辨,则书法之事业幸甚。

注释:

〔1〕马致远著,瞿均编著《东篱乐府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24、125页。

〔2〕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7页。

〔3〕索靖《草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9、20页。

〔4〕杨泉《草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8页。

〔5〕萧衍《草书状》,《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79页。

〔6〕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92页。

〔7〕甘中流《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注析》,《书法世界》2003年第8期。

〔8〕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73页。

〔9〕〔10〕孙过庭《书 谱》,《历 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26页。

〔11〕苏轼《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314页。

〔12〕米芾《论草书帖》,见《米芾尺牍名品》,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21页。

〔13〕〔14〕刘熙载《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690页。

〔15〕同上,第691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原载于《中国书画》 2019年第11期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