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伟思维揭秘(大伟分享人生选择)

最近看了近十年纪录的“杂记”,内中有2013年11月23日在湖北省教研室承办的培训者研修班活动后的三个问题回答,觉得可以分享一下。

其一:中年危机中的选择与担当

昨日在武汉,参加湖北省教研室承办的培训者研修班活动,我讲了“校本研修的设计和实施”,内容应该是一天的,只给我半天时间,侧重讲“促进教师思考”和“观课议课”。就自己对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热情,我说到了三次辞职的经历。讲座结束的对话,一位校长提出了“中年危机”的问题,大意是人到中年放弃又舍不得,不放弃又觉得没有意思,希望我以自己的经历说一说如何选择和突围。

对这个问题,首先要说自己两辞校长、一辞成都教育学院科研处长,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本身不值得称道。只是对自己能够看清自己、学会选择可以点赞。就选择问题,我分享了这样的意见:

第一是要看准自己的内心,看自己需要什么。人生短暂,又只有一次,一定要好好为自己活一次,一辈子没有干一件自己想干而且该干的事情,离世的时候可能死不瞑目。追逐自己的内心就是不要以他人眼中的成功来选择自己的生活。一般来说,追逐自己的内心更容易成功,所谓“心在哪里智慧就在那里”。

第二是要学会行使自己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权利。不要等着他人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任,学会主动选择,看准了就主动争取,主动变革。

第三是选择以后就要接受结果。在做出决定之前要三思而行,一旦决定了就义无反顾,就像赌博押上去就不再后悔,把过去的一切光荣和成就清零,一心一意把选择的当下的事情做好,如过河的卒子只能向前。

其二:议课质量在有品质的思考和对话过程中

一组织过观课议课的老师问:“怎样看待观课议课的效益?”

我的回答是:

首先是要保证观课议课针对的是课堂上真实而又价值的现象,提炼出的是参与老师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最好从学生的状态、策略和效果视角提出,这是观课议课以学论教的关键所在)。问题是教学实践中真实存在的,又是大家关心和希望解决的,在讨论中不说空话和套话,这是保证效益的基础。

其次是以参与者的思考和对话为前提,只要参与者在积极而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对同伴负责任、对学生负责任)思考,观课议课活动自然就有效益。要接受观课议课可能没有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方案的结果(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合不同学生和所有教师的教学方案)。不必担心没有得到一个解决方案,需要担心的是坐在一起大家都没有认真思考过,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分享、交流、质疑和论证彼此思考的成果。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在认真对真实的问题思考,就是有效益的。

再次是作为主持人,在讨论完一个问题以后要有小结意识,说一说讨论的现象和问题是什么,大家都有过什么样的意见和看法,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这样的小结过程,有助于把帮助参与者把教研活动转化为教研经验。

其三:进课堂的姿态

有一位教研员朋友有一个问题:“陈教授,你提出观课议课很好。进教室要学会欣赏他人的课,我觉得应该‘品课’。对于品课的提法你有什么看法?

我的回应:

作为教研员,你能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品课表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鼓励,我觉得就这一点来说,这是很值得鼓励和肯定。

但就对课的研究和改进而言,我并不认识“品课”就好。在《有效观课议课》中,我有过这样的观点:观课议课强调防止和克服两种心态:一是把献课的老师看成表演的“戏子”,观课教师成了苛刻严厉的观众,于是,做课教师取悦观众,观众则吹毛求疵,献课老师失去了自我。另外一种倾向是献课教师成了台上做指示的领导,而听课教师成了台下接受训示的群众,唯唯诺诺,点头哈腰,观课老师失去了自我。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议课,既要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

在这里我想说,到中小学教师的课堂上,我们不要一味地去发现问题以证明自己高明,这是一种俯视的姿态;也不要一味地找别人的优点品评赞赏,这是一种仰视的姿态。采取一种平视的姿态,观课议课就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不是简单地批评指点,也不是一味赞美欣赏,而是讨论这些事实和现像是怎样发生的,有没有可能改变,通过讨论发现让课堂上的故事更温暖,让师生生活更美好的可能性。

说到底,评课、品课、辩课都想得到一个关于结果(好不好的判断,谁更高明)的判断。比较而言,议课要开放一些,不是要得出一个结论,而是发现更多可能,承认更多可能。事实上,教育真理具有境脉特征,利害相生,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过去和未来都会改变教育实践方式。

大伟思维揭秘(大伟分享人生选择)(1)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成都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致力推动创造教师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观课议课变革实践,慕课“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国大学 MOOOC”上线, 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 专家”。“观课议课”的实践和主张在《人民教育》刊发,2010 年第 9 期列为“《人民教育》创刊 60 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共 33 件)。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获得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篇论文在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24 本著作。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