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姿百态的天水)

作者:阎虎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诗人高鼎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村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放鸢图:早春二月,田野铺上了一层嫩黄的草毯,黄莺从天空欢快地鸣叫着,堤岸上柳丝在春风里轻轻荡漾,犹如为大自然伴奏的音符。一群刚放学的孩童们,在田野上、在麦场上纷纷放起了纸鸢,那些漂亮的“燕子”、“蝴蝶”在孩童们的小手操控下,自由自在地翱翔在蓝天。

而让春天如诗、如画、如歌的,就是纸鸢呀!在甘肃天水,就有一位痴迷于纸鸢的人,他的名字叫余白银。只不过他不是儿童,而是一位有着童心的耄耋老人。每年春天,到过天水的人,也许能见到他制作的“历史名人风筝”,翱翔于蓝天。

耄耋老人与风筝结缘

阳春三月的一天下午,我们来到位于麦积区的余白银家。“我今年82岁了,1937年生的。”老人的性格很开朗,也很豪爽。面对这位神采飞扬的老人,我怎么也无法把他和八十岁的耄耋之人联系在一起。他拉着我的手说:“我这个人没文化,但有书房哩!你来看看!”书房堆满了他刚出的《昆之鸢》新书,墙上挂满风筝、奖牌。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他的风筝,说起了他的故事。

关于风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姿百态的天水)(1)

关于风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姿百态的天水)(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