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千山万里只为见你(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仰韶朝圣: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文/本报记者 柴锦玉 图/本报记者 杜杰
以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为开端,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应运而生。几代考古人担负起使命,在中华大地上孜孜以求,薪火相传。
走过百年,中国考古学以坚实的考古实物资料辟开鸿蒙之初的混沌,极大地延伸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轴线,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阐释活化了历史场景。
走过百年,中国考古学开拓前所未有的领域,加快走向世界和未来的脚步。
01 朝圣之地:“公园里的村庄”
和风微凉,秋雨似雾细细洒在肩。拾级而上,站在渑池仰韶村遗址最高处的夯土台上,远山如黛,沟坡交错,一条道路蜿蜒起伏,铺陈着无边的绿意生机,通往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深处。
仰韶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点
花纹、鱼纹、太阳纹、几何纹……仰韶时代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彩陶花纹和造型,以绿植的形式装扮在原野之上,花叶随风轻摇,带着清新的气息,演绎着磅礴灵动的大地艺术。
载入史册的地方近在身旁,天高地阔,尘嚣俱远,时光好像回到了几千年前先民生活的时代。
仰韶村北倚韶山,因“仰望韶山”而得名,这里三面环水,西干沟河、东饮牛河、南刘郭水库,风光宜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远古先民狩猎、渔牧、定居的理想场所。
时光走过100年,占地约2800亩,串联起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纪念点、文化层断面、考古模拟体验区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呈现在眼前,仰韶这个原本豫西偏僻平常的小村庄已华丽变身,成为“遗址公园里的村庄”。
安特生旧居
100年前的10月,同样也是一个秋天,瑞典人安特生挖下了在仰韶村考古发掘的第一铲,绚丽的彩陶在封埋5000年后重新光耀世间。中国有了第一个史前考古学文化——以仰韶村命名的仰韶文化。
中国考古学从仰韶启程,逐步建立起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
从中国古代文明史来看,仰韶村的发现成为仰韶文化发现的起点,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通过考古发现认识到的史前文化,填补了当时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认知的空白。
仰韶村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史前村落遗址。仰韶文化的发现震撼世界,中国田野考古的序幕由此拉开,仰韶村遗址由此举世闻名。中国史前文明第一次以其夺目的光彩登上了世界舞台。
仰韶成为中国考古学一个辉煌的名字,成为中国史前考古学著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仰韶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学家的科学研究中最具魅力的名字。
中国考古学走过100年,仰韶村已然是一个精神性符号,像是一个朝圣之地,让考古人和考古爱好者心向往之。
02 远古回响:浓缩中华文明的DNA
仰韶村遗址周边村舍杂树簇拥,缤纷的花朵恣肆绽放,静静传递红土地上的芬芳。
“师法自然”,或许是受彩陶纹饰的启迪,仰韶文化博物馆外形奇特——抽象的几何造型,斜面、斜线元素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古文明的自然属性和沧海桑田、山川巨变的厚重与庄严。
仰韶文化博物馆前厅内展示的当年考古群雕
博物馆东侧,红砂岩凸显着粗粝厚重的质感,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192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群、1928年安阳殷墟……长106米、高4.5米的大型雕塑墙,描绘的是中国考古100年历程的画卷,内容来自中国考古学会在160余家遗址中评选出来的70个对我国100年考古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仰韶和她的时代”主题展大格局大气象,考古圣地、文化坐标、黄河儿女、最早中国、世界的仰韶……一件件展品直观地浓缩着中华文明的DNA,更加重视外延性、科普性。
仰韶台
走进仰韶村遗址,沿着通道前行,光线散射在灰土层内夹杂的陶片上,裸露的截面蕴含着丰富而神秘的信息。长长延伸的灰土墙是参观者唯一的背景,远处有人影闪动。注视着深浅不一的层面,细细分辨,沉静无语,穿越古今的时空之门仿佛瞬间开启。
高处陡直的田地边一条道路上,树木掩映着“安特生小路”,百年前的足音杳无声息。
轻叩柴门无人应,走进村中一处不起眼的老院落,这是当年安特生曾经住过的地方——一户王姓村民的家,院落如今还几乎保持着原貌。当年安特生骑着一匹瘦马,冒着纷纷的小雨,踏着泥泞的道路,从村南的一条古道来到仰韶村,在村中住了37天,由此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的第一页。
仰韶文化博物馆外的抽象几何造型
捡起一块石头握在手里,感受它历史文化的脉搏和精髓。也许远古的一块石头、一个陶片,就是传递人类文明的密码。
03 考古百年:还原一个生动的时代
站在仰韶村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处,海拔630多米,时光已过去100年。身材高大的安特生目光坚定,和助手一起伫立在山坡之上,一组人物群雕再现了当年的发掘现场。路边择一处地方,坐下小憩,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在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
从1921年启动发掘以来,仰韶村遗址发掘走过了百年历程。
安特生当年考古场景塑像
第一次发掘,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起对仰韶村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历时一个月,发掘点17个,获得丰富的实物资料,为研究仰韶文化奠定了基础,证实了中国存在非常发达的远古文化,对“中华文明西来说”产生强烈冲击。
第二次发掘,1951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领队,发掘加深了对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发掘发现有小口尖底瓶等器物,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第三次发掘,1980年至1981年,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搞清了地层叠压关系。
仰韶文化博物馆内的陈设
时隔40年,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启动,受到广泛关注,入选2020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发掘中,几项重大发现被公之于世——在房屋建筑遗存发现了用陶粒、料礓石等做成的青灰色类“混凝土”地坪,在尖底瓶中获取了酿造谷芽酒和曲酒的证据,在墓葬土壤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
仰韶文化博物馆内展出的器物
凭此想象,5000年前的仰韶人喝着美酒,穿着丝绸,住着“混凝土”房屋……
如今我们认识到的仰韶文化面貌,是100年内的研究成果——它存在于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黄河中游地区,绵延2000余年。
仰韶文化博物馆内展出的器物
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年。仰韶村的考古发掘对研究仰韶文化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材料。100年间,随着各个时期的遗址不断被发现,中国的历史书写不断被丰富、被更正。
100年间,仰韶村遗址经过了四次发掘,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百年考古方法与观念的演变。一步步认识中国史前文明和向前拓展中国文明起源,这是仰韶村和仰韶文化考古背后更重要的意义。
仰韶文化博物馆内的陈设
仰韶文化绵延两千年,纵横数千里,横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域,汇融周边不同文化而形成的共同体,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主根。
仰韶文化博物馆内展出的器物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考古学用独特的方式让我们探索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文明从何处而起,又以怎样的形式演变到今天的样貌。
5000年血脉不改,100年弹指一挥间。
100年来,无数探索开拓者走过。
100年后,我们薪火相传地前来。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责编:徐伟 责校:郭红玉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新闻热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