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将持续到2022年初(连续三年拉尼娜)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进入秋季之后,拉尼娜事件在缓慢发展,预计将持续至2022/2023年冬季,这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三重”意味着该现象持续了3年并在世界各地引发相关灾害。
拉尼娜事件对华西秋雨、南方秋旱、北方秋汛等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今年秋季以来(9月1日至10月9日),我国气候呈现暖干特征,拉尼娜事件是影响因素之一。一般认为拉尼娜年常出现冷冬,今年的冬天会更冷吗?
拉尼娜事件缓慢发展,预计持续至冬季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拉尼娜事件出现后,全球气候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异常特征。
2020/2021年冬季是这场“三重”拉尼娜事件的开端,2021/2022年冬季也出现了这一现象,因此2021年被称为双拉尼娜年。今天(10月11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进入秋季,拉尼娜事件在缓慢发展,预计将持续至2022/2023年冬季,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此前介绍,拉尼娜事件主要影响大气环流,通过大气环流再进一步影响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其不会直接带来某一种具体的天气,而是对短期气候有整体的影响。
他表示,受拉尼娜事件影响最严重的是北美和南美地区,对于我国的影响需要借助海洋和大气环流等多个中间过程,总体上是间接影响。就我国而言,拉尼娜事件对东南部地区的影响更加明显。
在拉尼娜年,低纬度地区的海水变冷,原有的气候系统平衡状态被打破。因此,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华西秋雨、南方秋旱、北方秋汛等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
秋季以来,数百气象站达到或突破高温纪录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今年秋季以来(9月1日至10月9日),我国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同期偏高0.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八高。
除东北地区西部和南部、华北西南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山东东部、江苏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以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均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偏高2℃~4℃。湖南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福建、新疆为第三高。全国共有679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当月历史极值,其中安徽青阳(40.9℃)、湖北阳新(40.6℃)等321站达到或突破当季历史极值。
今年秋季以来,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秋季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7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七少,呈现暖干气候特征。华北中部及福建、江西、湖南中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偏少八成至一倍。福建、湖南、江西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北京为第三少。也有降水量较常年偏多的地区,其中,西藏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多,辽宁为第三多。
今年秋季以来,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全球变暖叠加拉尼娜事件,我国出现暖冬的频率增加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拉尼娜事件对气候的影响更加复杂。一般认为,当拉尼娜事件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南旱北涝”现象。根据气象部门对拉尼娜年的气候特征统计数据,在发生拉尼娜事件后,我国冬季气温异常主要表现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
具体来看,拉尼娜事件发生后,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另一方面,我国冬季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
需要注意的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不止拉尼娜事件,拉尼娜年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出现冷冬。
1951年至今,赤道太平洋海域发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的当年,我国冬季均为冷冬,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后,拉尼娜事件当年出现暖冬的频率增加。
2022年9月,全球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图。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冬季气候大会商10月下旬开展,将提供最新预测
典型的“冷冬”,如2008年和2018年,都是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其中就有拉尼娜事件的推动作用。2008年10月,西藏遭遇有气象资料以来范围最广、强度较强的降雪天气。2018年10月,黑龙江和新疆遭受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当年11月,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多地遭遇暴雪。
与上述年份相反,2011年,拉尼娜事件在赤道太平洋海域开始加强,经气象部门评估,当年是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正常偏轻年份。此外,同样被拉尼娜事件影响的2001年、2012年、2021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轻年份。
去年冬天(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2℃,相较于常年同期(-3.0℃)偏低0.2℃, 属于“正常略偏冷”。
需要关注的是,除了拉尼娜事件,我国冬季气候也受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影响,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作用。国家气候中心将在10月下旬开展冬季气候大会商,加强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分析研判,及时提供最新预测意见和服务信息。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