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0章(浅解道德经20)

原文二十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道德经20章?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道德经20章(浅解道德经20)

道德经20章

原文二十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为物,惟恍为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幽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閲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解读】:攲器的耳孔穿上绳索就倒竖垂直起来,靠打结的绳索牵扯而汲水。

这里所说的‘道’是特指系挂攲器两耳孔的软绳,柔软而左右摆动。左摆右动,投入水中的攲器就能装水。右动左摆,中空的攲器入水有如鲜活的潜鱼一样吐出气泡。咕咚咕咚地声响,仿佛是它发出的情感声息,这声息而且逼真可闻,象在说话一样。

从古到今,攲器的神奇一直广为流传着,在此为大家特做出说明。若要问我为什么知道得这么详细而清楚明了呢?请仔细阅读上面这段话。

[孔]这里特指攲器的两个系绳的耳环。

[德]古象型字,穿系两耳垂直攲器的象形拟喻。

[容]这里是特指攲器这种容器。

[惟道是從]靠绳索维系;‘道’:这里是指打升结的长绳;‘從’:简体‘从’字,维系、牵引。

[恍]摇摆

[惚]摇荡。

[幽兮冥兮]形容在水中沉落。

[情]比喻有生命。

[信]说话声。

[以閲眾甫]:把所知的表达出来。‘閲’:简体字‘阅’,所见所知;‘眾’:简体字‘众’,大家。‘甫’:长辈。

[然]这样。

原文二十二: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全而归之,常言自然。

【解读】:弯折扭曲到一定程度,那么就形成有规律的循环返复;漏洞百出扑朔迷离就应当整治头绪做到有理有据;缺乏经验、水平低下就应当累积经验加强学习(地势低洼那么水就会在那蓄积);丢弃破旧的陈规陋习就势必产生新的风俗;越是稀缺炙手可热的东西及职称人们越是想获得。因此统治管理者就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做为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底线。

为人处政做到不固执己见、偏听偏信就能明辨是非;为人处政做到不骄不傲、自以为是是遵守职业道德的体现;为人处政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体就会政声斐然;为人处政做到不倚官仗势、欺上瞒下就会官运亨通。只有不刻意追求、顺其自然,人们就不会对处政统治者趋炎附势。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难道是瞎说的吗?只有形成有规律的循环返复然后才是众望所归,言论自由就是这个道理。

[曲则全]卷曲成圆的意思。

[枉则正]把扭曲、弯曲的木条压直。‘枉’:曲木。

[洼则盈]低凹的坑易积满水。‘洼’:水平低的土坑。

[敝则新]除旧迎新的意思。‘敝’:破衣服。

[少则得]物以稀为贵的意思。‘得’:彼此争取。

[常言自然]人们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二十三:飄風不冬朝,骤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于徳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天者,天亦樂得之。

【解读】:忽然间刮起的陆旋风不可能持续很久;忽然间下起暴雨没有下一整天的。天地气象尚且这样反复无常,人又怎么可能准确无误地预知呢?

因此说专业从事探索规律的人,只能总结摸索以往和现有的丰富经验;专业从事社会人文的学者,只能从社会人文观察中获得论据;专业从事气象预测的专家,只能从天气气象数据中获取气象信息。只有这样,专业从事探索规律的人,总结摸索的经验规律也就顺理成章。专业从事社会人文的学者,从社会人文观察中获得论据也就详实可靠。专业从事气象预测的专家,从天气气象数据中获取气象信息所做的预测较为准确。

[飄風不冬朝,骤雨不冬日]古《樂》一书中的经验测语。《樂》一书早已散佚,主要是记载古代谶语歌谣及气象经验语。‘飄’通假飙,飄風指陆地龙卷风。‘冬’:通假终。‘朝’:白天、清晨。‘骤雨’:暴雨。

[道]这里是特指规律性。

[樂得之]从《樂》书中找到依据。

原文第二十四: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矣;萬物歸焉而不知其主,可名于大矣。

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為大,故能成大。

【解读】:形体大的攲器汲水后溢出多余的水,只装半瓶保持重心稳定,就可以把系绳稳重地提上来。

人们的日常生活取水都要依赖于攲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盛水的攲器倾倒很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要依赖于攲器才可以很方便地汲取,但它又不占据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用品的主导地位,知道和接触过它(攲器)的人很少呀。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蓄用水是靠攲器汲取却不知道如何称呼它,这样说来,攲器的作用非同小可。

由此表明聪明的人创造发明了大攲器,是因为它的(攲器)作用不广(只不过是汲水的工具),所以才突显出攲器的神奇功能。

[大道]这里特指形体硕大的攲器。‘道’字的偏旁‘首’是古器形物的象形表述。

[氾]音泛,水过满而外溢。

[恃之]依赖它。

[不辭]不言而喻的意思。‘辭’:简体‘辞’字。

[功成而不有]不居功自恃的意思。

[衣]通假依,依靠、依赖。

[被]润泽、得其好处。

[可名于小]知道它名称的很少。

[可名于大]知道它作用的很多。

[聖人]这里特指发明攲器的人。

原文第二十五: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處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读】:有一样东西包罗万象、融合万物为一体,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宽广而深远,单独处在一方而又不改变所处的立场,永无休止地周而复始,可以说它是滋生养育天地万物的摇篮。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因此特意给它起个字叫“道”,特意给它起个名叫“大”。“大”的意思就是说此物有去无回;“逝”的意思就是说此物有去无回又遥相呼应,“遠”的的意思就是说此物遥相呼应又周期循环。

因此命名“道大”,“天”、“地”、“人”也都可以笼统地称做“大”。假设空间是城池的话,那么“道”、“天”、“地”、“人”就是其中的四“大”,“人”是四“大”的其中之一。“人”遵循着繁延生息在陆地的生存规律;(换句话也可以这么说:人的生存条件受土地环境的制约)土地的肥沃贫瘠受到天气气象的影响;四季天气气象遵循着周期性轮回的规律;而恰恰这种四时周期性轮回的规律是最自动化且客观的事实。

[昆成]包罗万象的意思。

[寂]广袤。

[寥]深远。

[周行]周期性徘徊。

[不殆]永无休止的意思。

[道]这里的道是特指地球四季轮回的时节规律,引伸为天文学上的黄道。

[逝]通假时,时光、光阴的意思。

[遠]简体远字,长久、久远的意思。

[返]周而复始的意思。

[城中有四大]此句是把城池比做地球,而用城池的四墙比拟四季。(注:此句是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起源)。

[法]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规则。

【释疑】:为什么老子《道德经》每一章节说的“道”所指尽不相同呢?有的莫名其妙、有的模棱两可。这和老子所处的时代有莫大干系:古代的字词及对形成共同认识进而命名的事物都不丰富,也就是说那时的词汇不象现在这样丰富,加上信息交流受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影响,不容易形成共识,因此老子用统一的“道”与“德”二字来辩证形容表达哲学思维上的相对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古今争议都很大,理解差别颇大。要想很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最关键就是先解读“法”这个字:“法”:水 去=法,也就是说水的流动规律,比如水往低处流、水到渠成、水泄不通等等都是与水有关;“法”字最初的象形由来是指大禹治水疏导有方的功绩。“法”字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义很明显就是指规律性而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