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

前言:十年来,本人始终坚持中华郭氏网“研究郭氏文化,弘扬根祖文明。”宗旨,“公益,睦族。”理念至今未曾改变。在广大郭氏宗亲的关心、支持下,热爱家族文化的初心未曾改变。关于郭氏的起源研究,十年来,本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实地考证等工作,并发表大量的研究文章,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郭氏宗亲的肯定。

对于有人宣传“天下郭氏出阳曲!”史实如何?今天,就让我们抽丝剥茧,以示正听。

——郭在权

新唐书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从颍川。"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被后人总结为“(虢)序封阳曲”,即郭氏起源。而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正好有一个县为阳曲县,因此又被一些人传为“天下郭氏出阳曲”。

史实如何?今天,就让我们抽丝剥茧,以示正听。

《新唐书》记载的错误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1)

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郭氏记载记载出自《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是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元和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关于郭氏的记载即引用《元和姓纂》如下: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

宋祁,欧阳修等人作为主编,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史料进行全部详细考证。

2、“(虢)序封阳曲”的时间记载是错误的。

周平王(约前781年―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母亲是幽王的王后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

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 ;

郑人灭虢:公元前765年,郑武公迁都于溱洧(《竹书纪年》记载:“晋文侯十四年郑人灭虢,十六年迁于溱洧”)。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郑国的郑武公兴兵征战,先后灭掉了势力微弱的虢、蔽、华、历、丹、依等10个小诸侯国,基本平定了今郑州附近地区,建立了郑国。

东虢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国,东虢故城尚有迹可寻。今河南荥阳广武乡南村村东南有东虢故城,俗名平眺城。《水经注·济水》载:“索水又东迳虢亭南,应劭曰:‘荥阳故虢国也’,今虢亭是矣。东虢自西周初年受封立国,被郑武公灭掉,享国时间共约250余年。

楚庄王伐周--“问鼎中原”:公元前606年;

《左传 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为定王。

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十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已而复之。十六年,楚庄王卒。

周定王(?―前586年),姬姓,名瑜,东周第九位君王,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在位二十一年。

综上所述:郑武公灭虢 (公元前767年) ,楚庄王伐周--“问鼎中原”(公元前606年),两者相差161年。而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代王 ,周定王是东周第九位君王。楚庄王伐周,周平王早已作古。平王也不可能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

因此《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错误较大。

历史上的三个“阳曲”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2)

(1)、东周:序公封地--阳曲

序封阳曲是一个地域概念。'黄河千里一曲,地当其阳',下阳(大阳、夏阳)城遗址正处于这一位置。

《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东汉应劭:'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

宋.罗泌所撰之《路史·国名记·戊卷》称:"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陕(今河南三门陕)之平(平陆县。汉夏阳城又在韩城东北百三十。"

“下阳”,《左传・僖公二年》作“下阳”,《公羊传》《谷梁传》作“夏阳”。古以“山南水北”为“阳”,“下阳”以濒临黄河之北,犹与黄河南岸的虢都上阳隔岸相对,故名。

春秋下阳城的地理方位,《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说当太阳“县东北三十里”,

唐《元和郡县图志》卷6说当平陆县“东北二十里”;

康熙《平陆县志》卷2说在平陆“县治西南二里条山之麓”;

乾隆《平陆县志》卷11说“金鸡堡在县南二里店头镇之西,当即下阳城也,延袤七里,城内西北隅积土为丘,俗传为十二连城”云云。

  序公封地也不可能封到晋国之北。

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也说:“其实虢之宗庙社稷在下阳,不在上阳。《经》于此年书灭,即谓宗庙己覆,虽有孽余,不可谓国矣。”这说明北、南二虢本属一国,西虢东迁后初都下阳,因滨河之北故称北虢;后为晋所逼,渡河南迁于上阳,谓之南虢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说文·邑部》∶“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王夫之《稗疏》曰:“灭者,必其国也。虢有三:荥泽之虢亭,东虢也;下阳在平陆大阳之南,滨河之北,北虢也;陕州之上阳,西虢也。东虢,虢叔所封。南、北二虢皆虢仲地。北虢为其故都,逼近于虞,后或渡河南迁,南虢耳。”。

  北虢于公元前658年,被晋献公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借道于虞,一举吞灭。 南虢于公元前655年又被晋国所灭。

(2)、西汉阳曲:置阳曲县在今山西省定襄县

今山西省定襄县,春秋后期(公元前541年后)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时,属太原郡。西汉时,为阳曲县,属太原郡。傍滹沱河。《山西通志·定襄辨》:"今之定襄古阳曲也。"此阳曲始置于西汉。

(3)、东汉末阳曲(现山西省阳曲县):东汉末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迁移阳曲县于太原北郊狼孟县

 东汉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并州,遂徙阳曲县民超过系舟山,来到太原北郊狼孟在地,筑城居之,始名阳曲。移阳曲于太原界(即今阳曲县),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即今忻州市)。《阳曲县志》也明确指出:"'阳曲之得名始于汉。'北魏阳曲县治移今阳曲镇,《北史·后妃传》:“神武迎蠕蠕公主还,尔朱氏迎于木井城。”即此。后为隋开皇三年(583年)阳直县、十六年(596年)汾阳县、大业末阳直县、唐武德三年(624年)阳曲县治。《元和郡县志》载,阳曲县“南至府七十里”,“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因名之”。阳曲县名一直沿用至今。今北郊区阳曲镇原为阳曲县的行政村,1953年划入太原市第三区,后改为阳曲乡,1958年改为阳曲镇。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3)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4)

道光二十三年新修《阳曲县志》:“阳曲县名始于汉”。而‘序封阳曲 ’发生在东周时期。

因此,历史上三个‘阳曲’ 并不是一个地方。“(虢)序封阳曲”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无关。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5)

在黄河南岸三门峡看北虢。因修建三门峡大坝,才使黄河变宽。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6)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序封阳曲 ’之地位于现在的三门峡黄河对岸:中条山之南,黄河之北的地区,即:北虢 ,都城-夏阳 (今:下阳城遗址)。虽然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如今的序公封地阳曲--下阳城已经划归山西省平陆县管辖,但作为虢国之重邑、宗庙之地, 这里的每一粒砖屑、每一株草木,都深深地刻印着虢国的印记。

‘假途伐虢’后虢人北迁

 宋.罗泌所撰之《路史·国名记·戊卷》称:"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陕(今河南三门陕)之平(平陆县。汉夏阳城又在韩城东北百三十。"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7)

晋国‘假途伐虢’有两次:

一、 公元前667年晋伐北虢

---关于北虢:

东虢位于今河南荥阳广武乡南村村东南,有东虢故城,俗名平眺城。《水经注•济水》载:“索水又东迳虢亭南,应劭曰:‘荥阳故虢国也’。今虢亭是矣。公元前765年,郑武公迁都于溱洧(《竹书纪年》记载:“晋文侯十四年郑人灭虢,十六年迁于溱洧”)。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郑国的郑武公兴兵征战,先后灭掉了势力微弱的虢、蔽、华、历、丹、依等10个小诸侯国,基本平定了今郑州附近地区,建立了郑国。东虢自西周初年受封立国,被郑武公灭掉,享国时间共约250余年。

东虢被灭后,“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即東虢遗族部分迁“夏阳•序之封”(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黄河对岸),史称“北虢”。

東虢遗族大多形成穎川郭氏。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北齐黄门侍郎平章事郭待举,生秦方。兄子秦初,生润、纳。润起居舍人,纳为给事中,陈留采访使,生贲、谟、霸。纳兄孙监察御史、阳翟公。郭孝恪,颖川阳翟人,封阳翟郡公,生三子,待封,左卫将军、宋州刺史。 东汉法律世家郭弘、郭躬家族,郭嘉、郭图也是颖川阳翟人,颖川郭氏在汉魏之际已是名门望族。

史书记载,公元前667年晋献公酝酿伐虢,至公元前658年遣里克、旬息“假道于虞以伐虢”,攻占了虢的北部重塞下阳,“北虢” 城破时,北虢遗民被迫渡黄河到南虢。

二、公元前655年晋伐南虢

公元前655年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献公率师于农历八月甲午(十六)日包围虢都上阳,至农历十二月丙子朔(初一)克城灭虢。

时隔3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故伎重演又一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公元前655年十月十七日 晋军趁黄河冰冻,从太阳渡踏冰渡河,很快兵临虢都上阳(今河南三门峡李家窑)城下,攻防战用了整整三个半月。十二月初一,晋军射箭于城内,要虢公投降,虢公曰:“吾先君为王卿士,吾不能为降诸侯”,虢公丑乘夜开城,带公族突围,率家眷奔往京师洛邑。上阳失守,虢亡,称雄一时的虢国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假途伐虢"时,晋国的边境在今天的山西省汾阳一带,晋国的势力并没到今天的太原市一带。虢国遗民作为奴隶大批被迫迁晋国瓜衍城(今:山西省汾阳市境内)守边,以国(郭)为姓。

南虢遗民被迫迁晋筑城守边:

《山西历史地名録》称:“瓜衍县,春秋县名”。《春秋舆图》称:“瓜衍城在孝义县北十里,……今名虢城”。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称:“汾州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居之”。

瓜衍县,约景公七年(前594年)景公将其赐给士贞子。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8)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9)

2015年6月13-14日,中华郭氏网“郭氏故里行“参访团在山西汾阳参访虞、虢二村。

史书记载: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因此“虢国” 遗族迁到今定襄、原平境内时间至少是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后。

坚持“序封阳曲”在现在山西省阳曲县(或是定襄)的观点的硬伤就是在此时间点,东虢被灭(公元前765年)时,太原一带还在赤狄(少数民族)手中,因此“序公封地”不可能封到晋国以北。"假途伐虢"时,晋国的边境在今天的山西省汾阳一带,晋国的势力并没到今天的太原市一带。

综上所述:(虢)序封阳曲”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无关,即与郭氏起源地无关。

太原郭氏形成概述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10)

太原郡的范围十分广大,地域范围包括雁门关以南,霍山以北的忻州、榆次及汾阳、介休等晋中地区,即包括今天山西省中部大部分地区。太原郭氏是指太原郡的范围内的郭氏,而非仅今天的太原市。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唐代始著郡望,唐人著郡望。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公元前655年虢国灭亡,一直到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元光六年,共计530年,历史上很少有对郭姓人物的记载,仅燕国郭解、郭隗、西汉初年郭亭等。

  公元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 韩、赵、魏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战国时代开始,晋国名存实亡。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11)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12)

之后,赵国定都晋阳(太原)。以后,分布于赵国境地的虢国遗族,丢掉了奴隶身份,慢慢向都城晋阳集中。后经汉魏晋隋唐形成太原郭氏。

公元前655年虢国灭亡,一直到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元光六年,共计530年,历史上很少有对郭姓人物的记载,仅燕国郭解、郭隗、西汉初年郭亭等。

汉末太原晋阳在北方地位日益提高(到唐代确定晋阳为北都),在魏晋北朝时期,太原郭氏士族的力量根源在于立足地方,依靠宗族,扎根乡里,太原郭氏通过和世族联姻,并紧紧围绕北方政权建功立业。使太原郭氏人才辈出: 东汉一代宗师、儒林泰斗郭林宗出自太原介休。汉大司农郭全、昌华侯郭准、光禄大夫郭广智等名公巨卿,世居太原。三国郭淮、郭配、郭镇、郭统、南朝郭澄之、北魏郭祚家族、北周郭彦、隋郭衍家族、郭荣家族为代表,又以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为太原郭氏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太原郭氏一直保持士族豪门地位。唐初确定的山东八大望族时,太原郭氏位列其间。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太原郭氏在隋唐时期被评为天下(华山以东中原地区)八大姓族之一。其他郭氏,如:冯翌、华阴郭氏均是太原郭氏的分支。

郭子仪祖籍:太原晋阳人

因太原郡的范围十分广大,郭子仪到底祖籍在山西什么地方?综观史籍记载和金石考证,关于大唐汾阳王郭子仪祖籍地的记载,均表述为“太原人也”,即上章节所述“太原郡人”。近些年出土的郭子仪家族墓志铭:

1、【郭荣碑铭文】:“太原晋阳人也,昔武王□□虢叔则□□□□昭王待士郭隗则礼盛燕宫至于光禄壮□鞅之忠荆州高□□之治焕乎□□□□□人”

2、郭荣子【郭敬善墓志铭】:“太原人也。其先出自帝喾,宗于有周。承远叶以临云,派洪源於浴日。重规叠矩,载德象贤。开鼎族於黄图,纂台门於赤县。风流千祀,冠冕百王,昭晰缇箱,可略言也。高祖智,後魏秘书郎、郢州刺史。祖徽,周洵州刺史,隋太仆卿、安城县公。考荣,周宣纳上士、平阳县开国侯,寻迁通州刺史、光禄大夫、右候卫大将军,赠兵部尚书。公即尚书第二子也。”

3、郭子仪之父郭敬之《寿州刺史郭公神道碑】铭(前碑):“昔王季之列乎周,虢叔之胤或谓郭。建国命氏,百代可知。...汉祖分邑,行赏封亭。曾祖广意,光禄大进修生。子益儒,为冯翊之表也,鸡犬之声相闻。公先祖后徙宅于华山之下,今为华州郑县人也。烈祖履球,金州司仓。大父昶,凉州司法。”

4、郭敬之碑【铭文】(后碑)“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

5、郭子仪之弟【郭幼儒墓志铭】:“其先太原人也。因时迁徒, 而后家于华焉。”

6、郭子仪之弟【郭幼贤墓志】:“其先太原人也,始于虢叔而命氏焉。汉有孟儒,为冯翊守,子孙因之至今居于华州郑县。”

7、郭子仪长子【郭曜墓志铭并序】:“其先系周封晉,家於太原,厥後因官,遂為鄭縣人也。高祖昶,事隋,為涼州司法參軍,生通,永徽中以才調京兆府美原縣主簿,生敬之,開元中,曆渭、吉、綏、壽四州刺史,所至以理行聞,乾元初,贈太保,太保生尚父汾陽王。”

8、郭曜子【郭锜墓志铭文】:“其先太原人也。汉冯翊太守孟儒之后。五代祖讳昶,仕隋法曹掾。高祖讳通,皇朝美原县尉赠兵部尚书。曾祖讳敬之,皇朝渭、吉、綏、壽四州刺史,赠太保。大父讳子仪,皇朝太尉中书令、汾陽郡王、尚父贈太师。烈考讳曜,皇朝太子少保贈太子太傅。”

等等。

《元和姓纂》云“太尉中書令汾陽王子儀云榮父叔進之後”。仅有郭子仪五世伯祖郭荣碑铭文:“太原晋阳人也,昔武王□□虢叔则□□□□昭王待士郭隗则礼盛燕宫至于光禄壮□鞅之忠荆州高□□之治焕乎□□□□□人”。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13)

郭榮 :字長榮,郭徽長子。生于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卒于隋大业十年(614年)。北周时就职中外海水曹参军。北周初年在军事上与北齐仍属对峙局面,北齐屡屡犯边,宇文护让郭荣在汾州观察贼人的形势。隋文帝初擢公為內史舍人,封蒲城(今山西永济)郡公。累加左光祿大夫。大業九年十月加右候衛大將軍。

长子:郭敬善,某丞、玉山监。

次子:郭福善,某府蕃部郎中。

三子:郭贤贵。

太原郡的范围十分广大,仅有郭子仪五世伯祖郭荣碑铭文具体到:“太原晋阳人也”。因此,目前,所有史籍记载和金石考证关于大唐汾阳王郭子仪祖籍地的记载,只能表述到:郭子仪祖籍太原晋阳人。

(友情提醒:欢迎提供郭子仪祖籍地在太原阳曲的史籍记载和金石考证,并在中华郭氏网公开发表。)。

晋阳: 三水包围、险关为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南50KM处。

以地处晋水之北,古人以水北为阳,故取名晋阳。春秋末期,属晋国。据光绪《山西通志》考证,盂、梗阳为祁氏私田之时,晋阳即为赵氏封邑。后晋公室大权旁落,智、韩、魏、赵、范、中行六卿专权,赵简子为发展势力,命家臣董安于在依山傍水的龙山脚下、汾水之滨修筑晋阳城。从战国后期始,晋阳长期为太原地区乃至山西的政治中心,故后世又以晋阳代指今太原。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14)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附近,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晋阳古城自创建以来,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历代有许多英雄人物在这里活动,也有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大事在这里发生。其中,汉、唐这两个凝结着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许多先进文化的极盛朝代,最早的凝结地点,就是晋阳古城。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15)

当今郭氏是多起源、多民族的群体

以上主要讲述太原郡郭氏的起源与形成概述。以下中山郡郭氏、颍川郡郭氏等均不出自山西。更与山西阳曲县无关。

郭氏之源‖古郭国与中山郭氏缘源考略

㊙福建榴陽洐派-- 榴阳郭氏家族史话

【颍川郭氏】东汉:法学世家郭弘、郭躬家族

【颍川郭氏】汉末司空军祭酒洧阳亭侯--郭嘉

【颍川郭氏】初唐名将--左骁卫将军、安西都护:郭孝恪

以下可复制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1、河北省任丘麻家坞『郭氏家谱』始祖源于"西蕃国" :http://www.guohome.org/article-499-1.html

2、达斡尔族“郭博勒氏”汉化复姓从简姓郭探源:http://www.guohome.org/article-390-1.html

3、满姓“富查哈拉”改汉姓郭《郭氏世代谱册》探究 :http://www.guohome.org/article-367-1.html

4、 山东潍坊郭氏:出继舅父,更郭姓 http://bbs.guohome.org/thread-3831-1-1.html

5、青海河湟郭氏:元末丞相脱脱木儿后裔明初被赐姓郭 http://bbs.guohome.org/thread-10270-1-1.html

以上郭氏均不出自山西。

并非全天下郭氏都出自山西,因此“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太原郡郭氏的起源与太原阳曲也无关。郭子仪祖籍地不是太原阳曲县。

作者的话

一、本人寻根问祖尊重史实,只为正本清源。不设前提,也无地域观念。

二、本人认为:

1、郭氏起源的研究要能经得起历史检验,对后人负责!而不能站在个人感情、地方立场。

2、宗亲联谊的目的是联系郭氏族人,弘扬郭氏家风。而不是捐款拍电视剧、为几个人的项目捐款,利用宗亲情谊推销产品、利用祭祖让宗亲捐款等等。

3、反对:违反做人基本准则、违背祖德家风、无中生有、造谣生事、煽风点火。

4、与中华郭氏网无关的人和事,本人仍坚持“五不原则”,即:不反对、不参与、不支持、不捣乱、不评价。总之“乐观其成”。

三、本人感恩:十年以来关心、支持中华郭氏网的海内外宗亲。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更多内容请登录中华郭氏网。

商榷!!

——郭在权

关于我们

天下郭氏出太原(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16)

中华郭氏网是全球最大的郭氏宗亲公益性的家族网,网站管理人员均是网上志愿参加的义工。

中华郭氏宗亲理事会是以中华郭氏网为主体,及各地郭氏宗亲联谊会、郭氏宗亲个人和特邀人士自愿组成的公益性组织。

宗旨:研究郭氏文化,弘扬根祖文明;

理念:公益,睦族。

关注郭氏群体、团结互助、共享信息资源;

为郭氏宗亲提供寻亲续谱、联谊交流的平台。

(友情提醒:十年来,中华郭氏网不忘初心,从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募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