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又称什么节(古人在中和节与)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天气忽晴忽风,气温忽高忽低。但不管怎样,毕竟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西山的腊梅,已经吐出了嫩嫩点点的花瓣,圆明园里的黑天鹅,已经开始戏水;玉渊潭的早樱,也已经开满枝头......。
过了“惊蛰”,转眼就到了农历二月。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二月初二则是老北京的另一个民俗节日 — “龙抬头”。
二月一日“中和节”
旧历二月初一“太阳诞辰”,称为“中和节”。清代对这一节日特别重视,是日祭天地宗庙社稷。民间则以江米做成印有金色圆光的“太阳糕”祭祀日神,供祭时还要买些纸质的黄钱、元宝。在梵烧黄钱、元宝时,必须将春节各家门上张贴的五色挂钱残存的纸片撕净,一起梵烧,称之为“太阳钱粮”。
这天各井窝子(早年北京没有自来水时,“井窝子”指专供市民饮水的商户)不祭太阳,而祭井泉龙王。祭后,井窝子的掌柜必备酒肉面饭,犒劳为各住户送水的水夫。市民中妇女们多结伴往游崇文门(旧时称为“哈德门”)的太阳宫。
太阳宫每年只在这一天开启庙门,敬香祈福者络绎不绝。至于太阳糕,除市民自己做外,还有蒸锅铺做的。蒸锅铺做的多在糕上用红曲水印印昴宿星君的法像,每五块叠在一起为一碗,顶端插有用江米捏的小鸡一只。二月初一黎明,小贩便提筐挎篮,聚集在蒸锅铺门面趸购太阳糕,沿街串巷叫卖。
卖太阳糕
据老北京人讲,“太阳糕”即指“太阳高”的意思,因为二月仲春,节气近于春分,日影一天比一天高,气候日趋暖和,祈祷太阳星君日日高起。清朝内廷在这天也用太阳糕在慈宁宫花园内祭祀太阳星君,不过内廷所用的太阳糕并非购自蒸锅铺,乃是御膳房所制。实际上除昴宿星君的法像比蒸锅铺所制较为精致,中间所夹的白糖较多之外,与民间的太阳糕并无特殊风味。
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很多,查百科云:“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定为坐标,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宿”,音秀(xiù)意居住。
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心,“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
仲春时节(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而称之为“龙抬头”。龙抬头是指苍龙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 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古人把仲春时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崭露头角称为“见龙在田”(即为“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称为“飞龙在天”;此外还有“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分别对应各时节天象。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标示阳气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龙抬头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春雷始鸣。元明时期将阴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与“龙抬头”相关的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二月二,龙抬头”也是老北京人在春季里一个比较大的节会。虽然此节由来已久,但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比较简单。相传在宋朝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为百花生日,又名“挑菜节”,因为这一天十之八九会下雨,对蔬菜生长有利。
元朝时把这一天称为“踏青节”,百姓们在这天出去踏青。有的人踏青归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在自家门前拜祭。据传这是仿照宋朝“迎富”的故事:宋朝有个人,在二月初二踏青时,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抱回家并将其养大成人。后来长大的弃婴便大富起来。于是后来很多人,都在踏青时拾些蓬叶回来在门前祭祀,表示祈求“迎富”。
到了元、明朝,便把这一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此说早见于明人刘桐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代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农历二月春回大地,正是农事之始,播种劳作,祈望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疠丛生之时,人们期望龙出镇住毒虫。故此,有着龙抬头的说法和活动。
二月二“引龙熏虫”
旧时,老北京在“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有“引龙熏虫”之说。
在古代的时候,民间百姓常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之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倮(音裸 lǔo,意同裸 — 编者注)虫(人类)等五大类。龙是鳞虫之精,龙出则百虫伏藏。清《帝京岁时纪胜》云:“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多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熏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将过年时祭祀剩下的蜡烛,点着后,照亮屋架房梁及墙壁砖缝,以驱逐蝎子、蜈蚣等毒虫。这时,将要复苏的虫子被亮光晃照和油烟子熏射后,从屋架、枋梁和犄角、旮旯处自动掉下来,即可驱灭。
人们祈望“龙威大发”,及时兴云作雨,保障丰收;也祈望龙出而使百虫蛰伏,人类免于病役。例如:吃薄饼以作“揭龙鳞”;吃饺子谓之“食龙耳”;吃面条叫做“抽龙筋”;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叫做“食龙牙”。
男人们都在这天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早年私塾要在这一天收学生入学,叫做“占鳌头日”,预祝将来孩子们可中状元。妇女们在这一天是不做针线活的,名为“忌针日”,据说是为了避免刺伤龙的眼睛。
二月二 接"姑奶奶"
老北京人习俗惯例,在这天要把已出嫁的女儿(称为“姑奶奶”)接回娘家。正月过年期间“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六到娘家拜了年,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尤其是新婚,正月里不能叫男人独守“空房”。
但是到了二月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即姑奶奶)“归宁”,住个十天半个月也是可以的。俗话说:“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 因为接不来,其中必有缘故,娘家长辈必要亲往婆家问询。
“姑奶奶”被接回来后,一般多以薄饼(亦称“春饼”)进行招待。薄饼,这是北京民间特有的食品。是一种用白面烙成的双层荷叶饼,可以揭开,抹上用香油调过的甜面酱,卷上“盒子菜”(酱、肘子、小肚、香肠等数肉菜)、熏鸡丝、葱丝、摊鸡蛋、粉丝和各种春令鲜菜。很有节日意味。
既然是龙抬头,这一天里人人都要早起,寓意不要压在困龙之上,如果晚起床,压住了困龙头,则一年都会精神不振和萎靡。
您瞧,原来这“二月二”的讲究还不少呢。正月十五叫做“中元节”,“二月一日”叫做“中和节”;一个是“天地两明月”,一个是太阳星君寿辰,一字之差,意思满拧。“二月二”又龙抬头......。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哟。
得,祝您“二月二”吉祥!
最后,以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二月二日》结束之:
二月二日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