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结构化教学(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建构)
讲述体积时,如果告诉学生“体积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学生虽然会背这个定义,但对体积“占据”两个字体验是不够的。只有让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他们才会真正理解。
什么是体积呢?如果我们给学生演示这个情景,将一块悬挂在细线下的石块浸入溢水杯中,杯中水流入小烧杯中。
老师:你们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有水从溢水杯中流出。
老师:为什么有一部分水会被排出?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石块在水中占有的空间原来被水占有。由于同一个空间不能同时被两个物体同时占有,所以,当石块浸入后,水就被石块挤了出来,让出了这个空间。
老师继续演示,
将一个体积更大的石块浸入溢水杯中,杯中溢出水更多,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第二次浸入的石块体积更大,它需要占据更大的空间。
由此,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占据”二字的含义,也就理解了“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了。
建构性才能导致学生的真理解。通过直接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知道某个知识,但对知识的理解是无法传递的。学生可以记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但要使学生建构起对体积意义的理解,则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体悟。
除了实验事实,生活经验也是学生对相关知识建构理解的基础。但教师在提供生活事例时,这些事例应该为学生所熟知或能够被学生认同。这样的生活事例才会对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提供实质性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