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意难平的三个人:历史上哪些人在当时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

最有名的,就是明朝的于谦。

我们先把时钟拨回到1449年8月,看看于谦所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大明王朝的皇帝被敌人俘虏、精锐野战部队覆没、很多大臣提议南迁。

这一年的6月,蒙古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 接连失守。

8月13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而瓦剌军紧追不舍。第二天,蒙古军队趁明军移营救水时,发起进攻,结果是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精锐野战军队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皇帝直辖的中央军队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亦随之毁于一旦,“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归。”

历史上最意难平的三个人:历史上哪些人在当时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1)

此时的北京,所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残,还有惶恐不安的人们,几十公里外的蒙古大军让他们心惊担颤,众人急得不知所措。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便命群臣讨论到底是战还是守。

侍郎徐珵说星象有变,应当南迁,一下子得到很多人的附和。

后来实际来看,明军完全有能力击败缺乏攻坚能力的蒙古骑兵,但在当时来看,一旦迁都成为事实,只能是像唐玄宗那样抛弃百官、臣民一样仓促逃跑。

这样的后果无疑将很惨重,对于蒙古人来说,平白捡了一个京城,他们或者再次入主中原,或者烧杀掳掠以后回到草原。

明初,北京战乱频仍,居民大量流失,最少时只有十万不到。朱棣篡位后,下诏迁发各地人民以充实北京:当时,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江南富户、山西商人以及各地匠人百姓等数十万人。

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被当成羔羊一般屠戮,就是被强行掳走为奴,在极寒痛苦中走到终点。

变成权力真空的北方,将再次沦为鬼蜮,一如五胡乱华、靖康之难后的北方。

真正的伟人,是在群众一片茫然中,给他们指明方向的。

于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先生不出,如天下苍生何?”

针对迁都的提议,他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什么叫挽狂澜于既倒,什么叫扶大厦于将倾?

于谦就是!

于谦23岁中进士,32岁就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并巡抚河南、山西,官声显著,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是铺垫而已。

历史上最意难平的三个人:历史上哪些人在当时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2)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大明王朝被乌云覆顶的时候,于谦成为了惊涛恶浪中的中流砥柱,临危受命的他代理兵部尚书。

10月,十万蒙古铁骑如同乌云压顶一般来到北京城下。于谦将各路大军分驻在北京九个城门之外,身为文官的他,选择亲自镇守最为危险的德胜门。

五天后,在北京城下屡屡受挫的蒙古人撤军,明朝开国以来的最大危机得以解除。

一年后,蒙古人把没有利用价值的朱祁镇送回了北京。

如果没有于谦,历史会如何发展?

或者迁都:一如北宋、南宋,历史上多了一个南明、北明。

或者北京失陷:历史将这样记载,蒙古在退出北京几十年后,再次入主中原。

不堪设想!

历史上最意难平的三个人:历史上哪些人在当时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