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理想差距(事实与我们个体的距离)

事实与理想差距(事实与我们个体的距离)(1)

前言:有时,加工过的事实,比谎言更具杀伤力,因为它让我们误以为了解的是真相。

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什么又是虚假的呢?是不掺杂一丝主观情绪,客观公正地转述吗?那省掉一些转述者认为的细枝末节,算不算造假呢?比如天气,比如事发当地有几棵树。这个问题好像说不清,得看省略的东西,对案情有没有影响。

那怎样抓住一个案件的要素呢?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记叙文三要素呢,还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小说四要素呢?不知道,因为没学过。由此可见,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要想进入人类话语体系,就必须经由人的加工处理。可大部分转述者都不专业。

所以,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忍受。因为事实是一回事,经过各种渠道的加工处理,来到每一个体的面前,又是另一回事。这些加工不可避免地代入了当事人的主观色彩,这一点经过专业训练后,或许会好一些。但不可避免的是,深植于每个人内心的公序良俗,很难被剔除在事实之外。就拿奴隶制来说,夏商时期的人和现代人的看法就绝不一样。

01.

经过加工的事实

有一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那时空军的大规模发展,深刻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其中,英德空战绝对是二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既然它这么重要,那么科研人员就一定要统计战场数据,进行针对性地提高改造了。

于是,相关人员统计了负伤归来的战机的战损情况。统计数字表明,机翼是最容易被攻击的地方,结论是应予以针对性的加固。但是改造后的飞机,不仅战斗力没有提升,战损率也没有下降。花了钱,费了神,还不起作用,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

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问题的根子在统计思路上。既然要统计飞机受损情况,采样就得全面。可先前的统计方法,直接把被敌军击毁的飞机排除在外了。结果,一番细致认真的统计工作成了笑话。

你说为什么改进没用?因为机翼哪怕被打得千疮百孔,飞机也没有坠毁,而是飞回来了。但油箱和发动机,只要把敌方炮火吃实在了,飞机直接就坠毁了。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加固机翼上,不是画蛇添足吗?

由此,研究人员还得出了“幸存者悖论”。意思是说,咱们事后搞统计、访谈,只能找幸存者。这样一来,就把掌握更多资料的牺牲者排除在外了。而幸存者本就经过了战争的筛选,样本的全面性、随机性都受到了破坏。结果自然不能说明问题。与之类似的还有电话民调偏差。

02.

经过选择的事实

有一年的春晚小品,有一句台词,是这么说的,“这年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听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揭示了当前流量新闻的特点。都是事实,但如果媒体总选择报道那1%,时间长了,便给人一种“99%都是这样”的错觉。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年来,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卓越成效;也可能不知道非洲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落后模样了。同理,没有来过中国的欧美人,只知道中国经济体量世界第二,却不知道在这片土地上的日新月异,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媒体不报道呀。他们关注的是老虎吃人、流量明星、玛雅人的2012。经过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渲染,我们对小概率事件了如指掌,对别人的生活如数家珍,对一个消失了数百年的文明津津乐道。但唯独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缺乏全面的认识。

我们能说这些新闻报道是虚假的吗?它们的确有图有真相。我们能说科研人员,关于飞机的统计数据有问题吗?人家程序严谨,统计细致。可偏偏是这些事实,让我们离自己生活的世界越来越远了。

有的公知竟然还叫嚣,中国的碳排放量过大,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但麻烦这些人稍微动动脑子,人家一家三口搬到100平米的房子里,这叫改善居住环境;咱们中国人老老少少上百口,搬到100平米的房子里,这才刚刚有了立锥之地。怎么只看中国庞大的体量,却不看中国人均还没达到平均线呢?

再说,你怎么承担更多的责任呢?把房子空出一半儿,招待无家可归的人吗?温家宝总理说过,“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人家玩了一手人均变总量的把戏,你就上钩了?这套把戏并没有篡改事实,但它加工了事实。

有时,加工过的事实,比谎言更具杀伤力,因为它让我们误以为了解的是真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