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最好一首诗(黄庭坚7岁时写下一首诗)

与唐诗重“情”不同,宋诗的主要特点,便是开拓了诗的境界,从而追求诗中蕴含的“理”,即所谓的“理趣”。由于这类作品,往往是诗人观照人生后的感悟之作,所以总能发人深思。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欧阳修《画眉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等。

黄庭坚最好一首诗(黄庭坚7岁时写下一首诗)(1)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牧童诗》,亦是一首充满理趣的诗。不过与寻常理趣诗所不同的是,它是宋代诗人黄庭坚7岁时所写。根据《桐江诗话》记载,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黄庭坚的父亲黄庶曾邀请了几位诗友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位说道:“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于是7岁的黄庭坚便以牧童为题写下了这首诗。

黄庭坚最好一首诗(黄庭坚7岁时写下一首诗)(2)

那么黄庭坚这首《牧童诗》所蕴含的“理”是什么呢?结合诗意来看,我们可以得知它便是人应该活得像牧童一样悠闲自在,而不是像名利客一样受名利所驱过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社会生活。很显然,黄庭坚7岁时,悟出的这一个道理,便已经蕴含了人生大智慧。倘若以封建社会的性质,恐怕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

黄庭坚最好一首诗(黄庭坚7岁时写下一首诗)(3)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即远远地看见一位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隔着田垄传来了牧童的阵阵吹笛声。“骑牛”与“吹笛”,显然是描摹出了牧童悠闲、洒脱的心情。而“前村”与“田垄”则是为了突出牧童所处环境的开阔,从而衬托出这位牧童过着的就是很多大人也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黄庭坚最好一首诗(黄庭坚7岁时写下一首诗)(4)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后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长安城里那些追逐名利的人,是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啊。这两句诗是黄庭坚的即事论理,也就是拿出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长安名利客”,与悠闲自在的牧童相比,抛出自己的观点:人就应该有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不追求名利的情怀。

黄庭坚最好一首诗(黄庭坚7岁时写下一首诗)(5)

其实唐诗宋词中,有很多这样歌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诗词。像我们熟悉的诗人王维,他的很多山水田园诗,就是这类典型。如《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但结合当时社会制度的特殊性来看,想要过着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很难,因为大部分文人一生都无法摆脱名利的追逐。

最后,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下这首诗。牧童、短笛、老牛,这三种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了一起,就成了一幅清新悠闲的田园风光图。而这就是生活在这幅田园风光图中的牧童所过着的生活,无忧无虑,悠闲自在。它和唐代京城长安里那些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的人,显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黄庭坚这首诗还含有讽刺意味在其中。

黄庭坚最好一首诗(黄庭坚7岁时写下一首诗)(6)

综上所述,这首诗其实就是7岁的黄庭坚,悟出一个道理,人应该活得悠闲自在,不为名利所驱,可惜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虽然如今距离黄庭坚所在的时代,过去了近千年,但是他悟出的这个道理,其实也仍然适用。当然,正常的追逐名利并没有什么不好,而是应该拥有高洁自许的品格。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