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一会作业头疼(一写作业就犯困)
【编者按】一写作业就焦虑、一看书就犯困,一到学校就头疼……这样的场景想必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不陌生。孩子厌学其实并非是问题本身,而是一种表现。如果我们仅仅是直接处理厌学问题而忽略了背后可能的心理问题,我们便失去了理解孩子真正困难和痛苦的机会,也错失了帮助孩子成长的时机。本周“心悦智库”栏目和大家分享陶林老师在“心悦教育沙龙”中的专题演讲:如何预防和应对孩子的厌学行为?
今天晚上我跟大家分享三个厌学相关的主题:第一点,厌学都有一个有趣的开始,我们有些同学会厌学,那一定是从一个比较有趣的动因开始的;第二点,要想预防它并不难,因为毕竟厌或者不厌学,这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是我们自己的事情,理清楚这个事儿以后,解决起来挺简单的;第三点,厌学其实不可怕,如果可以得到家长、朋友、老师等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厌学其实就是个“谎言”,就只是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标签而已。
首先,我们来看孩子们厌学的产生,我想从预防这个大的角度来做一个分享,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们做到预防厌学?
一、厌学都有一个有趣的开始。
起初的时候,因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长、老师、同学们会误认为好像是讨厌的样子,其实可能孩子并不讨厌,结果慢慢一步一步的谎言变成真了,孩子就干脆讨厌下去。其实我们每一个孩子身上,起初对于学习的概念并不讨厌,讨厌的只是别人不好的评价而已。
从儿童心理学上来看,如果孩子形成了对于厌学的认知,往往是有三个关键阶段没有做好:第一个阶段,在孩子幼儿时期,早期学习的时候,家长陪伴孩子时过于成人化。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家长常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但是家长想让孩子成龙成凤的时候,是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龙和凤,但新时代下的龙和凤是多样化的。家长光想着自己那个时代,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只是在把孩子替代为家长当时没有完成的一个愿望而已。当早期的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过于大人化,把自己大人化的一些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哪能承受如此重负?因此,孩子幼儿时代,还有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家长陪伴孩子时,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自己真心的选择,这样有助于孩子在学习上的安全感的形成。第二个阶段,就是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到小学结束的这个阶段,一般是十到十一、二岁的孩子。如果他的班集体是一个相对开放、宽松并且能够融合多种个性发展的班集体,班主任也比较民主的话,那么这个阶段的孩子他往往没有厌学的情绪。此阶段孩子们,他有着亲近的需要。我再举一个例子,冬天小刺猬感到冷了,他们也想学着人类的样子,抱在一起、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刺猬离得太近就会相互扎伤,他们当然不能用这种方式去取暖。这就是小学三、四年级到小学结束的孩子们所处的状态。在此阶段,如果生活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班级里,那么就会保持相对宽松、融合的距离,孩子们不会说只因为一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方面的兴趣表现不够好,而彼此去扎伤自己,能够保留相互的距离,能够给予彼此个性、兴趣的尊重,所以此阶段孩子就不会厌学。因此,在第二阶段中,教师要在班集体当中多进行鼓励,以鼓励和融洽的班集体环境为主的话,那么就会增加孩子对于学习的归属感。第一阶段发展的是安全感,第二阶段叫做归属感。第三个阶段,在进入初中和青春期之后一直到高中,孩子面临着性格的形成、心理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在这个阶段,亲子关系是克服和远离厌学的一个关键点。因为在11岁到17岁之间,青春期的孩子们往往会面临来自于学习内容、学习评价、还有外在社会舆论端的各种各样的压力。在孩子们承受压力的时候,需要父母跟他共同承担。比如,面临中考、面临高考、面临排名,孩子们在这个阶段,需要心理适应,在这段心理适应中如果有父母的陪伴,有父母对他不离不弃的话,他也不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那厌学就无从谈起了。因为每个孩子他的个性在学习这方面都是值得尊重的,开明的家长就会认为,学习这件事情咱们可能做不好,但是别的事情却可能会做好,上帝给关了这扇门,无形之间又打开另外一扇门,咱们可以尝试其他的方面。因此对于此阶段的孩子们,亲子关系是远离厌学的关键点。
了解了孩子们的这三个阶段之后,我们就可以理解厌学的第一个结论,即其实厌学起初都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开始。对于孩子来讲,厌学可能最初来自于不经意之间被别人贴上了“厌”这个标签。
这一点再展开的说一说的话,厌学其实就是源于一种简单的情绪释放。就好像我们在电脑前工作坐久了,起来伸了个腰、打个哈欠,开始的时候身体只是想跟自己说一句话是,“还好,不算太累,工作也搞完了。擦擦汗、打个哈欠好舒服”。可谁知道被你旁边的亲人看到了,“看你忙了这么长时间,忙了这么累,你看看这个电视节目,正好播关于你身体的这些事儿”。电视里面播的什么?正好六点多的养生节目在讲,久坐容易伤身体,伤这个、伤那个,容易腰酸背痛,腿抽筋。听了节目之后,你马上对号入座,好像你身上一下子都有事了。在这样的一种情景之下,你会认为,“看来我就得远离这个电脑了,我不能老在座位上坐着了”。其实这跟我们所讲的厌学是同一个道理。这件事情你讨厌,其实是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外因、有趣的诱因点给你造成的假象。我们工作真的那么辛苦、那么累吗?其实作为成年人来讲,开车两个小时之后休息20分钟,在电脑跟前坐上一、两个小时之后适当做一做放松操,调整一下心理状态,完全是没有问题的。但就是因为电视节目这个小插曲的出现,使得你产生了这么一种对于工作状态的情绪小“惶恐”。
回到我们孩子身上来,我不太认同所谓的孩子厌学中间的“厌”这个字,它本来就是给我们孩子贴标签。学习这件事情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反应是各不同的,如果我们只是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同,就非要说孩子他就厌学的话,孩子心里是会不服气的。我们调查过,没有哪一个孩子在第一次参与学习之后就会讨厌上它,没有哪个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上了第一节课就敲桌子砸板凳、把书页撕掉、佛袖而去。既然没有第一次就讨厌上,那就是一个长期的累加的过程,所谓的厌倦,其实是在后期累加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孩子长期的贴标签而导致他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厌学的认知,最终形成了厌学的态度。这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它,要从意识上清楚,学习没有什么大事,对于我们孩子来讲,其实就是在书上找点好玩的、感兴趣的知识,学一学看一看。不懂不会的找老师找同学求助,再不懂再不会的选择放弃,找找别的新鲜的,好的玩意儿。然后到了高年级、到了初中,再把自己会的在试卷上写一写,不会的再重新找找资料学着,如果再不会,大不了就接受分数的现实。其实面临考试,也就是在一张纸上答一答自己对的、自己会的。本来是多么轻松的一件事情,为什么非要给孩子加上那么多严肃的话题?你得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以后无法光宗耀祖,不好好学习无法振兴国家,不好好学习无法拯救地球……说这么多大话,孩子哪懂?孩子怎么可能喜欢听这些假大空的话?不如轻松的告诉孩子,“孩子你要上学去了,书上会有一些有趣的、你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如果有些事你看不明白,看不懂没关系,回来之后爸爸妈妈跟你一起查查资料,实在不懂的就问问老师,再不懂就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懂吧。”要告诉孩子学习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不要加上更多严肃的话题。
还有,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预防厌学,其实并不难。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他的兴奋点、他的兴趣点,兴趣点是值得尊重的。我们看到了一些后来被别人标签为厌学的孩子们,他们在小学阶段体现在行为上的一些所谓的厌学,它不仅是指在学习上对自己有一种否定的态度,对于学习环境,甚至是同伴、同学、老师他都会持有否定的、反向的形象,并且会从思想上、情绪上、行动上会表现出来。在学校的生活当中,还会表现出逃避的状态。他会表现出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厌学行为三个等级的厌学,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还是分等级、分级别、分层次,逐渐地发展起来、逐渐地凸显出来。
在了解了这三个方面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我们就早点做,早点预防,怎样做预防呢?那么谈到“预防”这个词,同学们都打过预防针,现在我们新冠的防疫疫苗针也正在普及,那么打预防针的时候,往往有一个轻轻用海绵给我们擦一下,小胳膊擦干净之后消毒,然后再给我们说一句话,“哎,孩子,你真勇敢真棒”“哎呀,你真是一个笑起来真好看的好孩子,你真好”,“噗”就扎进去了,那么,阿姨在用棉球擦你的小胳膊,夸你的时候,在表扬你的时候是在转移你的注意力,同时扎进去,在你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就拔出来了,轻轻松松解决掉了。在你没有来得及反应的时候,预防已经发生了。那么,这提示我们什么?厌学,如果我们也要给孩子打一个预防针的话,那么一定告诉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上所反映出来的那些问题,都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比如说孩子写作业偶尔有一些拖拉,有一些偶尔的赖床,有一些偶尔的跟你表达说“哎呀,我不喜欢班里的谁,我不想跟他当同桌”“老师今天在上课的时候我真的是趴了一会儿,不喜欢听他说那些话”。当孩子跟你说他偶尔有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否定孩子,你这个时候就要像打预防针似的,要跟孩子说:“哎呦,你是这样表现的呀,已经相当不错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我那个时候表现起来很糟糕。当然,你比我好的地方,我觉得你还可以跟同桌一起想办法,你在课上可以勇敢地向老师反映出来。并且在你作业上,你都已经做了前几个题了,爸爸妈妈真的从心里边清楚,如果我们可以给你的作业加一点兴趣的话,是不是咱们可以尝试着多做一道题”。芬兰有一个儿童技能教养法,这里面谈到的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这一点,当孩子有一些小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给孩子一些添加剂,有的也可以把它叫做代偿,就是说给孩子这种不好的情绪,提供一个他感兴趣的点,让感兴趣的点和他相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形成形成一种对冲,让孩子愿意去完成当下的这件事情。千万不可在孩子有一些讨厌的小情绪的时候,马上给孩子贴上标签儿——厌学,因为在第一个阶段,厌学的情绪是完完全全可以引导的。如果此时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厌倦学习的情绪不做引导、不做处理,而是进行打压的话,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孩子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心身类疾病,与之相对的是身心类疾病,它真的有器质性的病变,然后导致了一些心理状态。比如说某病人,生了大病之后导致他耳聋、睡眠不足,然后一些生理反应,那么这叫做身心。那么厌学,我们叫做心身疾病,就是孩子他心理上的情绪没有处理好,他该发泄的时候没有发泄出来,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出来,结果导致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反应。比如说遭受家长长期打压的孩子,他厌学情绪就会逐渐的产生,表现为起初的发牢骚,抱怨学习太累,偶尔不写作业,上课的时候开小差;后来如果还是给孩子加大剂量打压,寒暑假的时候上学习班,强领着他去做他自己不满意的事情,就会产生一些身体上的反应,比如在考试前他会恶心头晕,甚至发脾气,暴躁的时候会出现砸东西、摔东西等情绪的外向化的反应,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对于厌学情绪,家长还有老师一定要做早期的引导处理,要告诉孩子有点小情绪很正常。
那么,造成厌学的原因我们来分析分析。如果是外在的任务量过重,我们就给他减任务;如果是内在的,我们就要让他内心坚强起来,内心强大。所以第一个点一定要知道,要引导孩子的厌学情绪,告诉孩子所谓的“厌学”都有一个有趣的开始,爸爸妈妈都理解你。
二、预防厌学并不难
接下来展开第二点,要想预防并不难。并不难是要从他的行为上来看,厌学的行为一旦表现出,有厌学行为发生的时候(如孩子说“我想玩儿,我不想学习,也不想写作业”;长期作业拖拉,并且是拖到半夜才写作业;甚至是抗拒写作业、旷课,找各种理由不上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厌烦、厌恶学习),我们不仅仅是需要进行情绪的引导,我们还得需要通过孩子方方面面的亲情系统,大的集体的力量逐渐进行干预。因为这样的孩子,他往往对于集体、对于家庭缺乏安全感。他们外显于家长老师的对立面上,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老师更不能再粗暴地打压他,而是应该重新回到孩子的意识上来理解孩子,告诉他学习没啥大事,要抓自己感兴趣的点,不管你选什么兴趣点,爸爸妈妈都会理解你和尊重你,做到因势利导,从心里表达出对孩子选择的一种尊重。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认为你是好哥们,是真心的好爸爸、好妈妈,真的是他的好朋友。当他认为你是好朋友的时候,这就重新建立起了我们讲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一旦形成以后,孩子就会把他的行为在你面前慢慢地收敛。
三、厌学其实不可怕
那么同时,我们说第三点,也就是最后一点。要告诉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如果真的是出现了刚才所说的这种情形,其实也一点不可怕,我们只需要去和我们的爸爸妈妈去交流、去沟通,大胆地去说出来。因为厌学或者是不厌学,真的是别人加给我们的一个标签,它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起初认为它难,它就难;起初我们认为它不难,它其实就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半杯水,那么消极的人会认为说,哎呀,我就剩半杯水了,我喝一口少一口、喝一口少一口,我一点也舍不得喝,最终他抱着半杯水渴死了;而拥有积极态度的人说,我都已经有半杯水了,这真是件好玩的事,我喝上一口没关系,我再喝上一口更没关系,我有劲儿之后就可以跑到更远的水龙头那里接到更多的水,我就会拥有更多的水,我能喝的会更多,那么你就会变成一个非常阳光非常上进的好孩子。所以厌或者是不厌学,对于我们小朋友,对我们同学们来讲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我们把它想清楚、想明白之后,就可以去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它,多鼓励自己。
同时,当我们有了积极的想法之后,会发现旁边的父母原来挺可爱,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固执,都天天像大灰狼似的盯着我们学习,盯着我们作业。当你爸爸妈妈和你一样想的时候“哎,这半杯水原来是可以这样去想”,你会发现他们特别可爱。同时当你老师也这样去想的时候,不管你做出什么有兴趣的选择,老师也支持你,都在旁边跟你说“你是棒棒的”,你会发现老师原来也蛮可爱的,老师每天上课穿的每件衣服原来都那么合身,他每天对我的微笑原来都那么有内涵。所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要注意多去给一个正向的理解,这样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才成为我们真心的好朋友。
我真的知道,每一个厌学的孩子背后都有一段苦涩的传奇。所谓苦涩的传奇,就是源于在生活的环境中,爸爸妈妈对他不够理解,不知道孩子对于学习的真实想法;老师可能是传统型的老师,他认为对孩子的打压、对孩子的严厉就是一种爱,即传统的严是爱、宽是害。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使得一些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兴趣没有了尊重,所以才导致在家庭教育上、在学校教育上,让孩子产生了学习上的对抗心理。我们也做了一个这方面的调查,在有存在厌学情绪的这些孩子身上,往往他们的情商都需要再做一下培养,什么意思?就是这些有厌学情绪的孩子们,他往往在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家长的表达,对于老师的表达,对于同学的表达,在表达和人际这方面他往往表现的比较执拗、比较偏执。因为走到了讨厌的队伍里面,走到了行为的对立面之后,他就会破罐子破摔。家长和老师你能把我怎么着了?我再怎么着我也是你的孩子,我再怎么着也是你的学生,你能把我怎么着了?这样的孩子,他就不会去做一个u型的思维(心理学的u型思维指的是变通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些孩子在遇到困难之后,往往就会一味地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而不会去想折中的中间结果,所以这样的孩子情商都需要再做引导。
所以,与其到了那个阶段再去苦恼,不如我们现在就要做民主的商量,多与孩子做一些民主式的正常沟通,把家庭培养成一个民主式的家庭。要把学习轻轻松松搞好,一定要有清清楚楚的父母的陪伴,有一个明明亮亮的班集体的存在。有了这个班集体,我们就变得非常的阳光;有了支持我们、理解我们、陪伴我们的家长,我们就变得非常有力量。
请家长们在有一些情绪小感冒的孩子们身边停止抱怨,停止对孩子的发脾气,同时停止对孩子要求他们多上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学习班,停止干涉孩子生活上的一些自由。当我们幼儿时期的孩子想着去玩一玩的时候,让他尽情地去玩;当我们少年阶段的女孩子告诉你她想玩棋的时候给她一个尊重,去掉过多的制止,同时多一些鼓励,对我们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那么相信所谓的“厌”就会变成“不厌”,原来让你想要抛弃的孩子,他就会变得那样的阳光可爱。
作者介绍:陶林,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心理学会会员,石家庄心理学骨干教师。2008年以来,在《河北教育》、《少年智力开发报》发表论文、时评十余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