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人真实故事改编电影(最会拍情感戏的导演三年磨一剑)
香港电影在辉煌时代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导演,他们风格各异。
其中最具商业性的是王晶,对人性有深刻洞察力的是杜琪峰,有独特艺术审美的是王家卫,善于制造奇幻影像的是徐克。
而最擅长拍人物的,非尔冬升莫属。
说来奇怪,尔冬升出身艺术世家,自己早年是当红帅气的演员,演的大多都是武侠题材。
可他之后转型成为导演,关注的却是社会的边缘人群。
而且,他总能把这些群体的真实心理状态,呈现得丝丝入扣。
比如精神病人。
尔冬升1986年转行幕后,就果断选择了这个人群。
他进行了大量走访调查,用八九个月写出了剧本,通过社工视角,窥探精神病患者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最后拍出的《癫佬正传》惊艳了整个电影圈。
比如毒贩。
在影片中,尔冬升借刘德华饰演的阿昆,探究了毒贩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世界。
比如阿昆主动招呼服务生给小费,这就是暴发户的心态;
比如他吃饭时看到服务生用秤量鱼子酱,立刻联想到了毒品交易,怒斥服务生把秤拿走;
比如他劝女儿不要吸烟“学坏”,另一边却心虚地辩解自己贩毒没有错,都是那些瘾君子自己的错。
还有偷渡客。
尔冬升早年收集了很多在日华人的故事,其中李小牧早年偷渡到日本在日本混成黑帮大哥的故事引起了他的关注,李小牧后来在《圆桌派》提到,尔冬升早在90年代末就找到他要以他为原型拍摄一部电影,但直到2009年这部电影拍摄完成,整个过程长达十多年。
这部电影就是成龙和吴彦祖主演的《新宿事件》。
成龙一向以武打戏著称,但是这部影片里他却演了一个“不会武功的黑社会老大”,文戏盖过了武戏,最终观众无法接受,电影上映后赔了钱,但是现在来看却是成龙演技的一部里程碑之作。
被尔冬升关注到的,还有龙套演员。
尔冬升在2012年第一次接触了“横漂”这个词儿,他的“调查瘾”又犯了,最后他收集了200多个“横漂”故事,整理了超过百万字的文字资料,然后拍摄了《我是路人甲》。
这部影片全部采用素人演员,为了追求真实的效果,他让素人演员自己发挥,他追求的就是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尔冬升就是这个时代少有的“记者型导演”。
他的作品有大量的真实背景做依托,因此才能拍出最真的人物和情感。
2022年,尔冬升又携新作《海的尽头是草原》归来。
这一次他的电脑里又多了一个文件夹,名叫“三千孤儿入内蒙”。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更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到来,南方地区普遍吃不饱饭。
保育院等福利机构的孤儿也面临这一问题。
后来在各方的沟通下,这些孤儿乘着火车来到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开始新的生活,其中内蒙古接收的孤儿数量最多,仅1960年就接收了超过3000名孤儿。
这就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
这些最大的不过五六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大,他们辗转大半个中国完成了“当时最大规模的人道主义迁移”。
而他们后来如何适应当地的生活,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现在又过得怎样,我们无从得知。
尔冬升敏锐地抓住了这块“留白”,拍摄了这部新作。
早在2019年,他就组建团队开始前期筹备工作,耐心打磨剧本,直到2021年年初正式启动这个项目。
前段时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的尽头是草原》作为开幕影片与第一批观众见面引发了强烈反响,豆瓣上该电影的条目下已经被大量好评刷屏了。
短评中,“感人、真情动人”这样的感受随处可见,不少网友表示上映后要带着家人二刷。
影片的口碑也开始发酵。
就在大家伙儿眼馋之际,好消息传来,本片正式定档9月9日,目前最新的预告片已经发布。
尔冬升作为一个成功的大导演能否拍好这一题材?相信看完预告片后,大家心中就吃了定心丸。
预告片一开始就传来画外音:“这个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啊!”一句话就交代了自然灾害的时代背景。
然后是陈宝国翻阅老旧照片回忆过去,接着是南方街头分发食物的混乱场面。
寥寥数笔,两条故事线就此铺展开来。
之后是在上海福利院里,一群孤儿正在狼吞虎咽吃东西,身后的领导却眉头紧锁。
“与其这样一趟趟把物资送往南方,不如直接把孩子接来内蒙古。”
在“嘟嘟”的汽笛声中,列车载着孤儿们奔向远方。
他们的眼神里满是无助,当自然的苦难压在这些稚嫩的肩膀上,每个观众都会看得特别揪心。
画风一转,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辽阔的草原。
蓝天、白云、草原、野马、蒙古包,还有带着纯朴微笑的额吉(蒙语里妈妈的意思)……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拼凑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们看到蒙古包里,大家争相领养孤儿,食物摆到了孩子面前,一个个脆弱的灵魂找到了家的归宿;
我们看到土砖房前,孩童扶着自行车蹒跚学步,身后是大人们欣慰的笑脸;
我们看到大草原上,有成群的牛羊,孩子们终于战胜了恐惧,策马扬鞭,飞奔向远方;
我们看到残疾的孤儿有了拐杖,看到困在风沙里的小女孩儿等来了救援,还看到少年骑着骏马去斗饿狼。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是目标,是过程,也是草原许下的承诺。
再悲惨的记忆也能在这里溶解,再滚烫的泪水也能幻化成笑颜,就像影片的那句宣传语说的:“爱的辽阔,跨越山海。”
预告片最后,又回到了陈宝国的这条回忆线,他看着相片陷入沉思:“那些往事,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90多秒的预告片像一幅简笔画勾勒出了整部影片的轮廓,预告下方也是写满了期待,皮哥也迫不及待想要接受这场震撼的心灵之约了。
尔冬升的电影绝不只是简单的心灵鸡汤,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这部《海的尽头是草原》就是如此,影片有三个点值得关注。
其一是厚重的历史底色。
尔冬升拍《新宿事件》不只是为了拍黑帮故事,更是为了讲述在日华人的艰难处境;他拍《忘不了》不只是为了拍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为了反映小巴司机这样底层人群的艰难生活;他拍《我是路人甲》也不是以俯瞰的视角审视这些龙套演员,而是为了给“横漂”这个群体做一个注解。
这些历史或现实的底色,让尔冬升的电影拥有了别人没有的厚重感。
但是和大陆第五代导演那种溢出屏幕的家国情怀比起来,他的厚重感又是点到为止,带着轻盈,所以许冠文会在金像奖颁奖时评价他是港片导演里把卖座商业和艺术结合得最好的导演之一。
这部新作里也带着这样的历史底色,从预告片里就能看出,尔冬升是通过画外音、黑白照片、孩子的表情等工具,“浮光掠影”地带观众进入到那个历史语境里。
他不是带着愤怒批判或者拿着喇叭歌颂,而是春风化雨地将厚重的历史融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剧情故事里。
不了解历史的观众或许会当普通剧情片看了,但是了解了历史再去看本片,就能咂摸出更多不一样的滋味,这也是为何他的影片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其二是真挚的人物情感。
尔冬升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拍的是真人真事真感情。
他的求真让他积累了大量真实的素材,很多捉摸不定的情感和人物因为有了这些素材做附着物,而焕发了别样的生命力。
《海的尽头是草原》同样如此。
比如影片里如何描述那些感人的情愫。
他用孩子发烧缺少抗生素、孩子遭遇狼群、孩子走不了路需要拐杖,孩子陷入沼泽出不来等具体的事情来表现,绝不夸大美化,温柔却充满力量。
比如影片如何描述希望。
他用美丽的草原,用蒙古族妈妈的慈爱目光,用孩子露出的笑脸来表现,绝不空喊后号,细腻而不着痕迹。
我想尔导能拍出这份真,除了他搜集了大量真实资料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心中就存着一份善念。
在北影节上,他就说自己不会拍恨的东西,不会拍人性黑暗,他一直想拍的是能感动大家的作品。
其三就是演员的表演。
预告片里出现的演员大都是“匆匆一瞥”,想要欣赏他们的演技还需要观看完整的影片,但是看完演员表后,我却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
演员里除了陈宝国这样的国宝级演员压阵外,像马苏、王锵、王楚然、曹骏、丁程鑫这些都是综艺《演员请就位2》里的选手。
尔冬升在里面担任导师,以毒舌著称,但现在看来他真是爱之深责之切,录完节目后是真心提携这些后辈。
皮哥印象最深刻的是曹骏。
曹骏是童星,后期发展不顺利,参加节目时排名倒数第一,整个人倍受打击,直接问导演自己适不适合做演员。
尔冬升先是问他想不想做演员,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尔冬升说:“待会儿我把联系方式给你,你随时来找我。”
很多人都说这是节目效果,但是曹骏这一次出现在了《海的尽头是草原》的演员名单里。
现在各位应该明白,为何刘德华和成龙能二话不说就接演尔冬升电影了,为何吴彦祖、袁咏仪、许鞍华、刘伟强这些大咖愿意去《我是路人甲》里客串小角色。
那是因为在片场,他最会拍人;在片场外,他最会做人——他的真情实意,不只是嘴上说说。
尔冬升带着这样一群有凝聚力的演员自然能拍好戏。
据马苏回忆,整部戏拍摄时十分炎热,导演尔冬升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自嘲是蒙古黑脸羊,而全片大多数演员都学习使用了蒙语,马苏更是全程用方言表演,这部影片的表演你很难不期待。
历史总是矛盾的,它可以很残酷,一个民族的阵痛往往需要一代人的颠沛流离来消解;它也可以很温柔,历史书本上冰冷的一句话,铺展开来就是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故事的方式是极尽克制的,流露的情感却是极其充沛的。
这样的暖心故事生长于历史的夹缝中,却在无人问津的草原开出了耀眼的花;这样一段历史,没有鲜血与牺牲,却靠着细水长流,演绎出一段凡人的史诗。
很庆幸我们拥有尔冬升,他能同时拍出历史的两面性,让大家重温那段苦难的同时也感到温暖的力量。
就像他在北影节上说的那样:“大家压力都很大,应该提供更多娱乐性,让大家感到舒坦,就算悲剧也能让人感受到希望。”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