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理念的重要性(传承和合思想)

“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和合理念的重要性?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和合理念的重要性(传承和合思想)

和合理念的重要性

“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

——主席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祝酒辞

“和合”思想是中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渗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人文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素质,是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范畴和思维方式。“和合”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文化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标尺,成为中华民族化解自然与社会、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歧异的重要思想资源。

和合思想发端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合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金文中。大概始于春秋,“和”“合”二字合并使用。从本原看,和合是阴阳关系的统一,其实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从和、合的偏旁部首望文生义,《春秋左传注》的《昭公二十年》记述晏婴与齐景公的一段话:“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可见,“和”是将各种材料调料加工和合,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过程,使得烹饪的食物味道鲜美,因而有理由认为,和、合最初与饮食有关。

和合思想源自于对自然界的好奇求索。天地万事万物都蕴涵和合,小至草木蝼蚁,大至日月星辰。老子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些话语说明道是探索万物生成的根据,道包含阴阳两面,两方面相互作用成为“和”。《易传》(《系辞下传》)乾卦彖辞就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意思是万物完满和谐方可顺利发展。《周易本义》卷三《系辞传下》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国语·郑语》还叙述史伯有关论述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婢同,尽乃弃矣。”《论衡校释》卷十八《自然篇》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卷十九《宣汉篇》简言之:“阴阳和,则万物育”。天地、阴阳相合生万物,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生。

“和”在殷周之际就进入政治领域,作为人际关系以及齐家治国的规矩,从而成为政治范畴。《尚书·尧典》就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而和合一词最早出现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儒家更是以和为核心,《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指处事礼仪应以和为标准。《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说明不同的人处事也不同。而《管子·集校》则干脆和合并论:“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墨子间诂》卷三说“离散不能相和合”,是说父子兄弟结怨生仇而离心离德导致天下不得安宁,这道出处理人和社会关系的原理。

春秋时期,“和合”的含义也由起初的饮食、五行自然、政治生活转向精神生活,以求心灵的安宁愉悦。由于内外种种缘由,人的心情难免孤独、烦闷、焦虑、痛苦等。《九韶》之乐和悦动听,以致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陶冶打动其心灵。《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晋侯有疾,医和道:“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礼记·乐记》也说,中和之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人们在吃饭宴会时还借助音乐助兴,像《国语》卷十六的《郑语》所言:“声一无听”“和六律以聪耳”。由此可知,琴瑟和鸣,有和合之感可以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矛盾凸显期和改革攻坚期,新老矛盾叠加,国内外问题交织。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调节各种关系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传承和合思想,以推动社会发展。正如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我们要运用和合思维“治国”,消解社会冲突,处理社会关系。和合思想并不否认矛盾,反而承认矛盾并且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竭泽而渔的行为时有发生,危及我们的生存,而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我们应该尊重顺应自然,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建设生态文明,保持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由人组成,是人的发展的依托,但社会也存在短板甚至充满各种结构性风险,这就要完善优化社会结构体系,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存在职业、收入等差别,相互交往要秉持“仁者爱人”,讲究诚信,团结友爱,遵规守矩,和睦相处。

我们还要运用和合思维“平天下”,化解国际矛盾,应对全球危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所抬头,文明冲突、文化优越论不时老调重弹,由于彼此来往密切,也同时面临包括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诸多共同挑战,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而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古人就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其中蕴含的和合理念为国际治理体系变革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参考。我们要运用中庸之道消弭国际争端,推进双边多边合作共赢,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