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

指斥新法,被王安石逼出京城

熙宁二年(1069)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掀开了"熙宁变法"的帷幕。此时,苏轼已经回到京城汴梁,任职史馆,对变法事宜并不关心。但皇帝下诏,让臣子们议一议学校贡举法,于是他按要求上《议学校贡举状》,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至于变风俗,要先等风俗渐变,然后因势利导,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强行为之,则易造成纷乱。宋神宗很欣赏苏轼的说法,当天就召见他,想让他进入变法班子。王安石与苏轼在对朝政的看法上存在着巨大分歧,于是竭力阻拦。神宗实在喜欢苏轼,又想让苏轼修起居注,但王安石绝不能让苏轼待在皇帝身边,于是说苏轼不是"可奖之人",必须像调教烈马那样,"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

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1)

王安石形象

苏轼认为既然已经得罪了新党,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得罪到底算了,于是变身新法无脑黑,上了一系列反对新法的奏疏。王安石非常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弹劾苏轼,说他三年前送父亲灵柩回眉山时,曾沿途贩卖官盐和瓷器。韩琦、范镇、欧阳修等一干重臣纷纷站出来主持公道,说苏洵过世,英宗皇帝赠银100两,韩琦和欧阳修各赠200两,加上其他大臣的赠限,少说也得千八百两,苏轼一概不受,怎么会沿途贩卖官盐,去违规赚那几个小钱呢?最后的结果是宋神宗将苏轼外放,出任杭州通判。

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2)

苏轼形象

接受规劝,"西湖虽好莫吟诗"

虽然被贬谪,但到杭州这样的好地方,苏轼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当即打点行装,准备动身。当时苏辙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任学官,苏轼没有像通常那样沿汴河东下,而是沿陆路南行,先去陈州看望弟弟。苏辙最了解哥哥的性格,经常说话不考虑后果,说不定哪天就会因言获罪。现在哥哥离开了是非漩涡,总算不是最坏的结果,心理上稍有放松。但他又怕哥哥到杭州后再写诗作赋,讥讽朝政,所以见面时说,临别时劝,老哥呀,今后一定不要乱说话!苏轼的表哥文同在湖州任职,也写诗劝他说:"北客若来休问答,西湖虽好莫吟诗。"总的意思是:闭上嘴,别管闲事!

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3)

苏辙形象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苏轼到达杭州。一州大事小事都由知州做主,通判基本无法插手,苏轼乐得逍遥,整日与湖山作伴,以歌吹自娱,并牢记弟弟和表哥规劝,绝少议论朝政,再惹是非。实在有话要说,就给弟弟写诗解闷,其中长诗《戏子由》就是在此间写的,他以东方朔、殿前卫士比苏辙,以侏儒、秦优喻当时的宠臣,于戏谑中称赞苏辙宁愿清贫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委婉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4)

苏轼雕像

西湖遇雨,"白雨跳珠乱入船"

西湖北端有座望湖楼,为吴越王钱俶所建,位置极好,登临眺望,一湖胜景尽收眼底。苏轼特别喜欢望湖楼,经常来这里打发时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5)

望湖楼

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南风徐徐,吹散暑热,苏轼从望湖楼沿阶而下,登上一条小船,泛舟西湖。夏天的西湖,天气变化无常,突然间乌云汹涌而来,大雨盖上了湖面。苏轼叫船家靠岸停泊,回到望湖楼,边饮边欣赏雨景。俄而一阵狂风搅开湖水,波涛汹涌,水浪翻滚。刹那间,乌云被风吹散走尽,大雨骤歇,整个西湖恢复平静,湖水、天空一派澄澈明净。

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图

美景和美酒都让苏轼有点醉了,趁着酒意,连写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中第一首最为人称道: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这场骤雨的前后过程,语言极为生动,尤其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两句,把乌云比作"翻墨",把雨滴比作"跳珠",形象逼真而又动感十足;一个"翻"字,凸显乌云气势;一个"跳"字,凸显雨点之急;一个"乱"字,凸显雨势之大,灵动飞跃而又不露痕迹。

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7)

黑云翻墨未遮山

爱上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熙宁四年十一月到杭州任职通判,到熙宁七年十一月去密州任知州,苏轼在杭州三年,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也深深爱上了西湖。苏轼西湖之爱深到什么程度?无法定量分析,但我们可以跟随苏轼去泛游西湖,一起感受他对西湖之美最深挚的体会。

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8)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熙宁六年(1073)二月的一天,苏轼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在他眼里的西湖,无论是晴是阴,是刮风还是下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对西湖的深厚感情,外化为《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一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比喻传达出了湖山的神韵。西湖与西施都是美在神韵,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都只能增添其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9)

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好像对西湖的雨情有独钟,那阴晴变幻的景象总是让他莫名兴奋,灵感不断。后人统计,苏轼写西湖的诗有十首以上,写西湖的雨则有八首之多,"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句一出,遂成"西湖定评"。

再来杭州,"不见跳珠十五年"

元祐四年(1089)七月,时隔15年之后,苏轼出任杭州知州,再次来到杭州。时任两浙提刑官的是莫君陈,两人早有交游,现在同在杭州为官,便经常相约交游,吟诗唱和。有一次,二人同游西湖时,又下起了雨,苏轼顿时起了诗兴,写成《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诗一首: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10)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苏轼在诗里说,人的相遇都是偶然,两个满头白发的人相聚,仿佛是在梦中。这次回来,又能够观赏西湖的雨景,我看得如醉如痴,因为,我不见这雨珠跳落湖面的景象已经十五年了!这首诗写久别重逢,既是与故人的重逢,也是与西湖的重逢。重逢的感觉亦喜亦悲,但诗中无悲喜二字,苏轼只是把十五年前所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信手引来,说那"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感叹时光流逝太快,你我都已白发满头,悲喜之情尽在不言之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倒背如流(饮湖上初晴后雨)(11)

苏轼形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