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

L3-14 皮的作用

字像六个元素,四个讲过了,今天讲第五个皮。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线条的"皮"?"皮"下面我写了"力度"两个字,这又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问题都是今天要解决的。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1)

一 什么是线条的"皮"?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心肺肠胃?都不对。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五脏六腑都被皮肤包围,从而形成人体的轮廓,人的外表。

书法中的"皮",我在三级课程第一课就讲过,"皮"是指线条的轮廓,就是墨和纸张的交界处,边缘。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2)

有关"皮",古籍中有大量论述。清代刘熙载说:"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这"外界"就是线条的"皮"。刘熙载接下来又说:"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这句话显然来自于唐太宗那一句。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3)

唐太宗这句话我讲过多次了:"以心毫为筋骨……,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其实"以副毛为皮肤"有点问题,我等下讲解。这里只说"皮"这个概念,古人是很重视的。

元代李溥光评虞世南的书法这样说: "虞世南之字,如衣冠济楚,有威仪而可敬,布致雄壮紧密,惜乎皮肉多而筋骨少也。"这个评价对不对,那是另一回事,我们看到古人评书法,是注意到筋骨皮肉这些要素的。

如清代周星莲所著《临池管见》提出这样的标准: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4)

"字有筋骨、血脉、皮肉,神韵、脂泽、气息,数者缺一不可。"这里就包括了"皮"。"脂泽"就是"温润",和皮肉有极大的关系。

沈尹默先生这样说: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5)

"凡好的字,必然是形神俱全的。和一个人体一样,形是具有的筋骨皮肉,神是具有的脂泽风采。"

以上都是举例,足以使我们看到前人对"皮"的重视。古籍中"皮"有时候也写作"肤",读书的时候要注意。

二 尖锋线的皮

二.尖锋线的皮,就是竖管直锋写出来的线条两边。毛笔要前进,当然需要一个力拉动它。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6)

但我们所说的用力,不是指这一个横向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只是拉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重要的是往下的力量,所谓"力透纸背"就是指这个往下的力。你可以看到,往下这个力,走向和笔心重合。这个力量镇住纸面,作用是增加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你可以想象到,往下的力量越大,摩擦力也越大。

以前讲过,当摩擦力增大,拉动笔锋就困难。你硬拉就会发生尖锋跳跃,形成轮边。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7)

跳跃的距离是可以调节的,压力越大跳跃距离越宽,这时候轮边的形状就很明显。

当压力减小,跳跃的距离也会相应减小,当你压力减到很小,跳跃距离就非常密,线条的边就开始趋向光滑。

其实你用放大镜仔细看光边,它还是有细齿状的。古人用笔尖锋为主,侧锋为辅,对于尖锋的用法深有体会。轮边被认为笔力大,而光边就是下压力不足。

轮边线的鳞片未必是均匀排列,也可能类似于这个样子。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8)

看起来就如"节节加劲"。有时候侧锋屋漏痕也有这效果,古人常常形容为枯藤老树。

《阴符经》中大量运用尖锋线,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9)

划的很有力,很果断,这些往往是轮边的。但因为尖锋线本身很细,容易被人忽略。

有一些尖锋线断断续续,原因可能是纸张太毛或者磨损,这个要看具体情况而定。《阴符经》的尖锋线多有断续,不大可能全是磨损。

如这个"化"字,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10)

箭头所指也出现了断续,我想应该写的时候就有这跃动效果,说"纸张磨损出这效果",说服力不大。这是墨迹本的好处,如果把这作品刻石,石刻就很难表现出这种线条的特色。有关轮边的趯锋线我以前详细讲过,这里不重复。

有时一条线,前半段是尖锋写的,后半段是侧锋写的,这是效果就比较复杂。

如我写的这个"香"字,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11)

一横开始用尖锋,有轮边,但后半段改用侧锋,轮边就消失了。

回过头来看唐太宗"以副毛为皮肤"这一句的问题,就是有时候线条的"皮"和副毫无关,如尖锋线可以用纯尖锋写出来,轮边和副毫没有关系。

三 侧锋线的皮

用侧锋时笔管倾斜,力还是两个:水平拉动毛笔前进的力性质不变,但往下的力量跟用尖锋有所不同,它和笔心之间有一个夹角,你用的力越大,这个夹角也越大。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12)

这个下压力虽然不如正锋,但它也会使毫杆和纸面产生摩擦。这摩擦力反映在线条的两边上,那就形成毛边。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13)

毛边的产生有多种因素,跟纸张也有关系,如果纸质粗糙,就会增加摩擦,吸墨不易,用这样的纸张写,比用光滑的纸容易产生毛边。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14)

毛边不是轮边,所谓"毛",意思就是不光洁。线条边上有缺损的小口。它跟墨量也有关系,墨量大这些小口容易补上,墨量小、速度快,这些缺损就明显了。

毛边是书法作品中常见的,如《阴符经》这个"天"字,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15)

四笔都是毛的,有些是纸张磨损所引起的,有些是摩擦力大所产生的。

侧锋不是用毫尖而是用毫杆,毫杆的墨很容易用完,所以侧锋线的后半段很容易出现毛边。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16)

现在我们可以把王羲之墨迹上的字放得很大,虽然这些都是钩摹本,但有些如《兰亭序》神龙本非常精致。简单举些例子,如这些"一"字,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17)

都是毛边的。

这里有一点要提醒大家,一级课程讲到墨法,墨色中有涨墨,看起来也像毛边。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18)

但涨墨的边线是多一点,而这里讲的毛边是少一点。用笔动作形成笔道,用墨形成墨道,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混起来了。如果你想多用点墨,使线条有涨墨而毛,这不是用笔,结果可能会使线条臃肿、不亁净。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19)

简言之:

· 无论用尖锋还是侧锋,都有一个下压的力。

· 下压力大,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就大。

· 压力造成尖锋线的轮边和侧锋线的毛边。

所以我在开头的系统表,"皮"字下面注明"力度",正是"力度"决定了线条的毛或者光。

四 皮的效果

四、皮的效果。历史上讲到"皮"的效果,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20)

无非就是两种:一是"光滑温润",二是"古劲枯涩"(这是《玉堂禁经》中的话)。你说哪一种好呢?我看两样都好。这两种都是美,就是王国维先生总结的,一阴柔,二阳刚。女人皮肤"光滑温润",那是形容她的美,但男人"光滑温润",这是奶油小生,未经风霜。

《世说新语》称"裴令翁乱头粗服,时人赞为玉人"。审美不同,会反映在生活中,也反映在书法意像的取向。

《笔阵图》说"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这就是古劲枯涩之美了。

4.1 温润

"温润"主要形容光边,这个词要慢慢体会。明代项穆说"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性情平和,骨肉相称,用笔不走极端。唐代孙过庭评王羲之说:"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兰亭序》就有"温润"之感。

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如《兰亭序》中的"弦"字。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21)

我这里找来四个书法家一是传为褚遂良所摹的《兰亭序》,"弦"字僵硬不润。二是欧阳询《千字文》中的"弦"字,颇有锋芒。三是赵孟俯临《兰亭》,线条枯劲。四是俞和所临"弦"字,松散多角。这五个人一比,趣味很不同。要说自然 、温润、柔和,还属王羲之。

清代有一种馆阁体,强调黑大方光,写出来肉鼓鼓的,线条的边都是光溜溜的。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22)

侧锋最忌平拖,铺锋平拖不但肉多,还会形成光边。尤其是纸张太光,毛笔含墨量大多,笔毫太软。那会使线条的两边更光,而馆阁体恰恰是强调"光"。什么事情都有界限,每一笔都光,温润过头也受不了。

现在你会分析了吧,这是侧锋写成的,整个毛笔铺在纸上平拖,墨量又大。它没有趯只有钩,两个钩都是一面锋转出来的。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23)

清代过年皇上赐大臣吉祥,往往就用这种写法。有时候还请人代笔,这种写法一百人写结果都一样。

日本江户时代创造的广告字体勘亭流,比馆阁体更黑更方更光,已经完全走向美术字。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24)

4.2 苍劲

第二种绝然相反的审美,是苍劲。又称"金石气",金指青铜器,石指刻石。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刻石文字,经过时间的侵蚀,线条的边都产生了缺损,成为毛边。用"古劲枯涩"来形容,非常贴切。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25)

清代阮元《北碑南帖论》说: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26)

"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使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

在古代的条件下,书法刻于金石才能传之久远,这也就是帝王卿士都热衷于此的原因。金石文的拓本,成为后代临摹的教本,那种残损毛糙的线条,有着古雅的美感。

所以刘熙载说: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27)

"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有天风海涛、高山深林之气。"金石气的表现之一,就是线条的毛边。

清代碑派重要人物包世臣看到了这一点,他说:"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不过他是主张用墨法来制造这种毛边,下一课我会解释。

沈尹默先生解释"锥划沙"这样说: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28)

"你想在平平的沙面上,用锥尖去画一下,若果是轻轻地画过去,恐怕最易移动的沙子,当锥尖离开时,它就会滚回小而浅的槽里,把它填满,还有什么痕迹可以形成?当下锥时必然是要深入沙里一些,而且必须不断地微微动荡着画下去,使一画两旁在线的沙粒稳定下来,才有线条可以看出。这样的线条,两边是有进出的,不平匀的,所以包世臣说书家名迹,点画往往不光而毛。"这样一看,沈尹默先生所理解的"沙"是沙滩,所以用左右摇腕来写出"不光而毛"的线条。但后来周汝昌先生考证"沙"是泥地,这非常正确。

清代伊秉绶写隶书,为了强调线条的毛,就是用手腕"不断地微微动荡着画下去",来制造轮边。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29)

其实就是"屋漏痕"一种方式。这个后面六级课程《隶书》有专题介绍。

王蘧常生生写章草,线条也非常毛,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30)

他是有另外的方法,金石气十足。总之为了追求毛边,书法家想尽了各种办法。

最成功的是近代海派祭酒吴昌硕先生。

藏锋露锋的区别(温润和苍劲各有味道)(31)

他数十年坚持临写石鼓文,他线条的毛,是正锋用力拉出来的。你跟其他人比较一下,就知道质地不同,非常凝炼。

我总结一下,线条的光和毛是相对的。

传为王羲之《用笔赋》有一句话:"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金石之丽"和"凝脂之密"代表两种风格,两种审美,看你用在什么地方。

蔡邕说:"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线条肌肤漂亮,不是靠涂脂抹粉,而是靠力量来实现的。但对于大多数学书法的人来说,光边容易,毛边困难,轮边尤其难上加难。怎样压住毛笔的笔心,是用巧劲,不是死力。所谓用笔功夫,就是坚持不懈的练习。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 线条的边线,称之为皮。

· 尖锋和侧锋对"皮"的影响。

· 温润和苍劲各有用途。

复习思考:

· 如果我不想尖锋跳跃写出轮边,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写出光边?

墨法中有湿墨、润墨、干墨、沙笔和枯笔之分,实质是含墨量之多少。如果要线条边线的用笔表现得清晰,应该用哪地一种墨色为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