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村好吃的面馆(封丘一中旁边的那家面馆)

一中旁边的那家面馆

作者:朱少峰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怀旧的年龄,虽然不那么强烈。从孩提时,一直到眼下,有时候竟像放电影一般,一幕幕在脑海回旋。毕竟已将至天命之年,最颇具联想的还是懵懂青涩的年代,那也是难忘的校园生活。回忆,让过去浪漫、甜蜜甚至还有些酸楚。有时候想让岁月重温,也想写点什么,但不知从何下笔,偶然的一天,我好像找到了一条贯穿岁月穿梭的线条,虽然波澜不惊,还有些许平淡,但是在那个90年代,或许在封丘一中读过书的学友们都有过类似的体会,那就是当时位于学校大门东侧的一家削面馆,至今也叫作“老牌刀削面”。

封村好吃的面馆(封丘一中旁边的那家面馆)(1)

我是封丘一中88级的学生,记得那时候东风路(现在叫振兴路)还是一条一下雨就满是泥泞的道路,但学校是全县的最高学府,学生来自县城的四面八方,有住在县城的学生,还有各个乡村的学生,而我就是来自农村的普通一员,家境也颇为艰难。那时的父母也就固执地认为,考取到最高学府也就意味着走近了大学的校门。所以会对孩子们报以充分的期望,给予最大的支持。虽然家境贫寒的他们,也会在孩子每次回家的时候,给足零花钱,也会捎干粮,也会把家里的小麦让孩子带走,到学校换饭票。我家是没有粮食的(那时候的特殊名词——商品粮),在学校食堂吃饭是用粮票或者现金去买饭票。

一中的生活紧张而充实,当时就类似“军事化管理”,繁忙的一天校园生活等到晚自习结束后,三五成群的学生会走出校园闲玩,但是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晚自习之后,好多人的肚子都饿了。记得第一次看到校门口的那家面馆时,还真不知道刀削面是什么美食,进到店里便有一股浓郁的特殊香味扑面而来,虽说说不清,但会引起你足够的食欲,也许这也有学校食堂太过清淡无味的原因。后来才听说,这种面食起源于山西。老板是一个年轻小伙子,很随和,特别对一中的学生说话也很亲切,还有一个驼背的老人,叼着烟卷刷盘洗碗,还端饭跑堂(估计现在早已经不在了)。特别有记忆的是,老板结账用的是一个算盘。真羡慕那时的年轻,竟然在晚上9点之后还能吃完满满一大碗刀削面,还能保持在100斤左右的体重!

在那个温饱刚刚解决,经济落后家境困窘的年代,一碗刀削面是1.2元,那时候猪肉的价格是1元多点,我爸(教师)的月工资仅百十元,可见去饭店吃一次面堪称奢侈消费。但是回到家里父母并未责怪,还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补充营养。于是,隔三差五的我和伙伴们就会经常在晚自习之后光顾小店,吃一次刀削面可以说是一次赛过过年的美餐!

封村好吃的面馆(封丘一中旁边的那家面馆)(2)

说起那时候的刀削面,我敢肯定绝对是正宗的传统的做法,纯手工高汤削制,有榨菜沫、虾皮、香菜,最后在点上香油,汁浓味鲜,特别在饿的时候,饭没端到桌上,便垂涎三尺了!

年代造就了人,也造就了我一直特别喜欢吃刀削面的嗜好。毕业后,偶尔从校门口经过,但是不见了那个小面馆,因为那地方临街房屋早已经拆迁了,平时闲暇时候,也会到其他刀削面馆品尝,但始终吃不出那种味道,也不知是做工的问题,也不知是心情的原因。

而在一个偶然的时候,我在另一条小巷又遇到了这家小店,招牌是自己手工书写的“老牌刀削面”,字体还有点歪歪扭扭,我缓步进店,看到的依旧是当年的那个老板,我认识他,他肯定不认识我,但还是点头示意。不同的是现在店内的食客有一部分人群是建筑工人,还是声音嘈杂,人来人往,好一派繁忙景象。喊上一碗面后,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是年龄所致,饭量不敢恭维,再者就是面的份量大得惊人,有“大碗、小碗、小小碗”之说。所以,我的这一大碗面吃的也就是有三分之一。但我还是在店内坐了良久,看人来人往,看老板依然用破旧的算盘结账(估计现在全国都不用算盘结账了),想象着那个瘦弱的高中生,勾起许多青涩的回忆,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岁月。

我不知道为什么别家的刀削面不合胃口,也不敢恭维这家面馆的卫生和环境,却在很多次出去吃饭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走到那个地方,有一次,吃饭时和老板闲聊,他说,有一个一中毕业的学生后来考取了名牌大学,后来分配到北京,还是一个稍有名气的领导,在一次同学聚会后,不吃主食,非要带几个朋友专门来小面馆再吃一碗刀削面,真有意思。我听完了没有作声,因为只有我才理解他的话语,没有浮夸,没有牵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