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

朝鲜原本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建立的政权,主要位于半岛北部。可自从新罗建立以来,韩国就不断北侵。到了明朝时期,韩国李朝将疆域推进到了鸭绿江—图们江南岸,完全占据了古朝鲜之地。朱元璋也顺水推舟,将“朝鲜”的国名送给了韩国。从此,明清两代就将李朝称为“朝鲜”。朝鲜虽历代为中国藩属,但是臣服只是名义的,在臣服的幌子下经常侵吞中国疆域。这种现象一直到清朝才停止,因为清朝用武力彻底服了朝鲜。

一,阿敏东征朝鲜,结为“兄弟之盟”

明朝时期,朝鲜对明朝称臣,是明朝的藩属国。一般来说,明朝只要在东北用兵,朝鲜一定要出兵援助,一方面是听从明朝的号令,另一方面是方便趁火打劫。例如成化年间两次出兵围剿建州,朝鲜就派遣上万军队参加。1619年,明朝派遣大军围剿后金,朝鲜也派遣1.5万军队参战。

在明朝后期,朝鲜和蒙古和明朝联盟,共同对付后金,这给后金攻明带来了后顾之忧。因此,皇太极上台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征服朝鲜和蒙古林丹汗。

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1)

另外天启年间,辽东总兵王化贞派遣毛文龙渡海联络辽东汉将,试图在后金开辟基地。失败后,毛文龙退守朝鲜皮岛,以此为基地,招揽流民几十万,据岛对抗后金。当时后金尚未建立海军,无法讨伐毛文龙,只能选择“海禁”政策。而朝鲜则对毛文龙提供军事和物资援助,并且接纳辽东的流民。这也就是对朝鲜开战的直接原因。

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2)

1627年,皇太极让阿敏、贝勒济尔哈朗等统率大军开始东征朝鲜,正月十三,大军渡过鸭绿江,围攻义州。朝鲜守军仓促应战,内应韩润四处纵火,打开城门。就这样,义州沦陷,城中的一万明军和两万朝鲜军被屠杀。攻陷义州后,阿敏以8000骑兵驻守义州,其余军队继续南下进攻。

二十一日,后金军进攻安州城,遇到顽强的抵抗。八旗军队“吹角鸣鼓,呐喊飐旗,万骑骈进,云屯雷击。”安州朝鲜军依靠火炮为支撑,屡次击退八旗进攻,“坠骑落壕,死者山积”。然而后金大军勇猛无比,他们“前仆后入,左冲右突,并驱骆驼,输进长梯,一时登城。长枪短兵,彼此相持,势如风火,措手不及”。安州城终于在孤立无援中陷落,其守城将领金浚、南以兴等火药自焚。由于自己也损失较大,金兵再此休整了4天。

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3)

二十五日,大军继续出发,向平壤挺进。平壤守军不足万人,守将望风而逃,因而金兵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平壤。随后,大军继续向南挺进,进攻汉城。朝鲜国王李倧无心坚守,逃亡了江华岛,并派遣大臣和后金议和。阿敏对议和不感兴趣,下令军队继续推进。

二月一日,金军占领了黄州。此时,朝鲜再次派遣使者来求和,阿敏反对议和,提出要进攻汉城。可是其他将领反对阿敏,双方召开了八旗大臣会议,最终决定和朝鲜议和。

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4)

三月初,朝鲜君臣和八旗大臣在平壤盟誓,史称“平壤之盟”。通过平壤之盟,后金和朝鲜结为“兄弟之盟”,朝鲜要中断和明朝的联系。朝鲜不能收纳辽东流民,不能支援毛文龙等明朝将领。在经济上,朝鲜要给后金3000石粮食。平壤盟誓后,后金大军撤离朝鲜,开始了西征林丹汗。

二,朝鲜拒绝对清朝称臣

后金军队撤离后,开始参与到对蒙古和明朝的战争中来,朝鲜认为后金无暇东顾,于是暗中还是选择和明朝联系,并不严格履行对后金的义务。1633年,皇太极给朝鲜写了一封国书,这份国书上写了朝鲜违约的十件大事,包括助兵于明,越境采参,停止互市,新筑城防等。可见,当时的皇太极对朝鲜已经十分不满。

1636年,皇太极已经彻底击败了林丹汗,征服了漠南蒙古,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随后,皇太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当时,朝鲜王妃逝世,皇太极以悼念王妃为由,派遣170人的庞大使团出使朝鲜。使团到达朝鲜后,宣布了出使朝鲜的目的,也就是“我国既获大元(蒙古),又得玉玺,西达(蒙古)诸王自愿上大号,欲与贵国议处”。说白了,就是要求朝鲜向当年对元朝一样对清朝称臣纳贡。

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5)

朝鲜君臣对此事议论纷纷,朝中大臣分为两派,求和派主张和清朝谈判,委曲求全,而主战派却主张斩杀来使,坚决反抗。朝鲜国王左右为难,只好置之不理,也不接待使团。

不久之后,清朝使团就到达了汉城,但是被朝鲜给监视起来,昼夜防守。有人主张将使团杀掉,以明大义。使团出门,朝鲜百姓就怒目相对,甚至捡起石块乱扔。使团的首领英俄尔岱大怒,立即带领使团离开朝鲜。朝鲜方面就立即给明朝写信,表达自己的固守边疆的义务。结果,这封信被英俄尔岱截获。

英俄尔岱回到沈阳后,将使团的遭遇告诉给了皇太极,并交上了截获的信件。皇太极大怒。朝鲜得知后,也感到事情严重,于是派遣使者来道歉。朝鲜使者一来,刚好遇到皇太极举办登基大典,所有的大臣都行三跪九拜之礼,唯独朝鲜使臣不肯屈服。

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6)

此后,皇太极又给朝鲜国王写一封国书,朝鲜使团将信件打开一看,发现信件对朝鲜称呼不礼,于是将信件留下。朝鲜使团回国后,国王又给皇太极写了一封信,皇太极没有看信的内容,而是原封退回。此后,皇太极要求朝鲜送子弟为质,也遭到朝鲜的拒绝。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决定亲征朝鲜。

三,皇太极亲征朝鲜

1636年十二月初一,皇太极调集满洲、蒙古各部兵马汇集沈阳,号称10万大军。其中的主要将领有代善、多尔衮、多铎、多罗贝勒、岳托、豪格、杜度等,阵容豪华。

第二天,大军正式出发。皇太极让多尔衮、豪格带领左翼满洲三旗、蒙古三旗及外藩蒙古左翼兵从宽甸进攻朝鲜,以牵制朝鲜东北的兵力。派遣户部承政马福塔、前锋大臣苏萨等带领300人假扮为商人,进入汉城为内应;派遣多铎等带千人去增援马福塔。

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7)

而皇太极则带领主力部队从正面进攻。大军出发后,势如破竹,连续攻陷了义州、郭山、平壤。朝鲜上下惊慌失措,国王试图带领嫔妃和大臣逃亡江华岛,然而去路已经被清军前锋阻断,国王只能逃到南汉山城。

南汉山城地势险要,城墙坚固,可谓易守难攻。清军前锋到达城下,立即将之包围。李倧一方面对朝鲜各地的军队发出勤王号令,一方面让南汉山城的守军上下同心,拼死抵抗。很快,朝鲜各地的军队向南汉山城开进,但是他们低估了八旗军队的作战能力,三起勤王之师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两次突围之战也是碰壁而回。眼看城中粮草日渐消耗,人心浮动,士气大挫,朝鲜国王也就是只有投降一条路了。

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8)

十二月的月末,皇太极的大军到达了南汉山城,朝鲜国王李倧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不久,清朝大军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虏了朝鲜的众多大臣和宗室、嫔妃。朝鲜上下哀哭一片,只能接受清朝的城下之盟。

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9)

1637年初,皇太极和朝鲜达成了协议,主要内容有:朝鲜对清朝称臣纳贡,断绝和明朝的关系;朝鲜向清朝纳质子;派遣数万军队参加对明朝的战争;交还所有逃到朝鲜的流民;不能擅自修建防御措施和城墙。

通过此次亲征朝鲜,朝鲜沦为了清朝的附属国。朝鲜由清朝的敌手变为助手,从根本上解除了朝鲜同明的藩属关系,也除掉了清廷的后顾之忧。此外,朝鲜要给清朝进贡大批的物资,给了清朝的战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

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10)

总之,征服了朝鲜,削弱了明朝,壮大了自己,还免除了后顾之忧,影响巨大。此后的200年间,朝鲜一直臣服于清朝,敬小慎微,不敢再次惹怒清朝。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朝鲜才脱离了清朝的控制。因为清朝控制了朝鲜,使得当时的许多欧洲人认为朝鲜属于中国,因此在画中国全图时,也将朝鲜划入。康熙皇帝时期,曾经派遣人员在朝鲜测绘地图,一起划入了《皇舆全览图》。

清太宗皇太极攻打朝鲜(皇太极两征朝鲜)(1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