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三无四有具体内容(女孩成婚恋市场新宠儿)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今天我们从男性的角度来看一下男性的择偶观。男性的择偶观非常有意思,一个年轻的男性,可以在年轻的时候为了一个漂亮的女人疯狂着迷,可以为了她付出自己的全部、

男性到了中年以后会喜欢勤俭持家、温婉的女子,年轻时喜欢漂亮的白月光,而成熟以后却离不开朱砂痣。

这也是男性择偶观的矛盾之点,男人可以有两副面孔,在年轻谈恋爱的时候可以为了漂亮女人拼命,在成熟以后却理智的只要贤良淑德的女人作为伴侣。

相亲三无四有具体内容(女孩成婚恋市场新宠儿)(1)

在男性的心理可以将爱情和婚姻分得很开,他们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女人。所以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会有“三无六有”的说话,有时候连女方父母有无退休金也要考察在列。

“三五六有”这个说法是从一个男生发布的关于男性新标准的视频传出来的。自从这个视频发布,迅速引来无数网友围观和热议,并且引起了女生的强烈声讨。

声称这是男性的畸形择偶观,并不值得推崇。这里面的三无说的是女性没有公主病,没有扶弟魔,父母没生病,而六有说的是要有颜值、有稳定工作、有家庭责任感、有孝心、有个好性格、父母有退休金。

相亲三无四有具体内容(女孩成婚恋市场新宠儿)(2)

这一套择偶观下来,看得女性直冒烟,简直是对女性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双向要求。现在男性找对象要求都这么苛刻了吗?

在男性的心里,无论是谈恋爱或者选择结婚对象,首先会看重对方的颜值。但是众多女性看了后纷纷表示不满,感觉这不是找对象,这是赤裸裸的轻视女性,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所以就在不久之前,网络上兴起了一个新名词“普信男”,说的就是那些明明非常普通,却莫名地自信有优越感的男性。三无六有女生的大受欢迎,暗藏着普通男的高要求,明明很普通为何要求这么高

如果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看待男性选择配偶的条件,其实也是男性在进化中形成的自私基因,也是男性本性的表现,从原始时代就有了这种特性。

相亲三无四有具体内容(女孩成婚恋市场新宠儿)(3)

在原始社会里,如果男性没有足够的自信,那么在部落里没有女性会愿意与其成为伴侣,也就没有办法传播自己的基因。

而生物进化论中对于男性喜欢美丽的女性,原因也比较复杂,男性会综合女性的面部特征定义是否是心里的美女。

每个男性也都有自己喜欢的偏好,除了面容,身材也有不同的喜好。有的男性喜欢漂亮的、冷艳的,也有的喜欢性感妩媚有女人味儿的,还有的喜欢可爱呆萌的女生。

不仅人类如此,其他生物也会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例如孔雀在求偶的时候,会展示自己魅力的羽毛吸引异性的关注。

相亲三无四有具体内容(女孩成婚恋市场新宠儿)(4)

在生物学角度看待漂亮,也是一种健康的体现。如果有残疾就会影响美丽,也会影响配偶的选择,从而没有机会生育下一代。

所以这样来看,男性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会喜欢漂亮的,是视觉动物,也是生物进化的选择。

在这个新的择偶标准里,有几条提到了女性的家庭。看来现代的男性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会更加关注对方的家庭条件

如果一个美女拥有美貌和完美的身材,但是如果家里条件不好也会被男性嫌弃。

在之前有一则新闻,一位男性和一个女医生谈恋爱的时候,对其千依百顺,还帮女方还房贷。

相亲三无四有具体内容(女孩成婚恋市场新宠儿)(5)

俩人到结婚的时候男方才发现对方家里有个生病的母亲,男性无法接受选择了分手,随后还向女性索要15万的还款。

所以在面对婚姻的时候,男性永远比女生更理智清醒,即使曾经深爱着对方,如果对方的条件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或者自己暂时没能力经营婚姻,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暂时不结婚或者分手。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社会支持定义,解释为人与人相互建立支持体系构成的社会。

男性可以从社会支持的四个维度情感、物质、评估和信息来评断。男性会理性分析对方的所有条件,并进行评估是否是自己最满意的对象。

相亲三无四有具体内容(女孩成婚恋市场新宠儿)(6)

对于男性来讲,恋爱和结婚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要更加谨慎。而那些普信男往往会忽略掉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自己并不完美,却站在高处评估女性。

男性和女性的相亲,更像是一项博弈,在互相衡量和评估中挑挑拣拣。相亲有时是双方所有条件的比赛,让人们不得不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其实大多数的人家庭条件都是普通水平,如果想要获得幸福,还是需要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去挑拣对方的家庭。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