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1)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经历过两次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两次战争对于人类社会文明造成的巨大的破坏与影响难以估算,至今仍有许多伤痕无法抚平。

而在两次战争中都“阴魂不散”,并起到关键作用的“纳粹主义”,无疑是战争背后的无形黑手。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2)

而当时妄图统治世界的纳粹分子,亲手埋下了时间胶囊。

在80多年后,时间胶囊被人发现,里面封存的文件仿佛没有经过时间的洗礼,旧报纸像新的一样。

让我们一同回溯历史,探寻当年令人闻风丧胆的“纳粹”背后的秘密……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3)

纳粹的时间胶囊

2016年9月19日,在波兰西波美拉尼亚省中部的兹沃切涅茨市发了重大考古发现——发现了一个纳粹分子留下的时间胶囊。

所谓时间胶囊,又称时间舱。

是指人们把一些当代的有意义的物品,放置在一个相对密封安全的容器中。

然后深埋在地下或藏在安全的地方,等待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让有缘人挖掘出来研究。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4)

时间胶囊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

当时不少神庙的石碑和雕塑上,就镌刻着关于埋藏情况的文字。

一般来说,时间胶囊都被埋在建筑物的基石或底座部位。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5)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西方文化语境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习俗:在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就会埋下时间胶囊,用来向未知和不确定的未来传递某种信息。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枚时间胶囊,发现于波兰的一座废弃水塔的地基中。

这座水塔已经废弃多年,地上部分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地基被完好地保留下来了。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6)

多年以前,这座水塔的所在地曾经是纳粹党、也就是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党校训练学院所在地。

通过各种历史文献资料,考古人员早就得知有一枚时间胶囊被封存在学校建筑的地基下。

但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发掘工作困难重重,因此迟迟没有成功发掘时间胶囊。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7)

时间胶囊重见天日

随着考古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新式仪器和工具,许多发掘过程中的客观障碍都可以被成功排除。

时间胶囊的发掘工作又被重新提上日程,通过先进的密度检测仪器,研究人员首先成功确定了纳粹时间胶囊的具体位置。

做好标记之后,就开始了障碍清除工作。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8)

首先是厚实沉重的混凝土地基,由于年代久远,纳粹党学校建筑的地基与后来波兰兴建的水塔地基相互渗透,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高强度的爆破有伤及文物的危险,因此只能小范围拆解混凝土。

此外,还有错综复杂的地下水系。

原先之所以在这里兴建水塔,就是因为此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9)

然而这又给考古发掘带来了新的困难,地下水系往往相互连通又没有规律可循,挖掘不慎就会让考古现场陷入“一片汪洋”。

研究人员请来专业的水资源专家,绘制出这一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小心避开所有可能的地下水区域。

解决了地下水的问题,还有一个十分危险的影响因素:纳粹时期留下的地雷。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为了防止纳粹训练学院的机密资料外泄,纳粹分子在附近布下了“地雷阵”。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10)

如果情势对纳粹党不利,他们就会启动“自我毁灭”计划,将校区资料销毁。

而时间胶囊埋藏地附近,正是不折不扣的“雷区”。

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检测仪器,避开了可能存在的地雷,最后终于顺利找到了时间胶囊。

尘封地下八十多年的时间胶囊,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11)

揭开神秘面纱

成功发掘的时间胶囊被送到国家博物馆,交给专业的研究人员。

这是一个长约80公分,直径约15公分,重约2千克的圆柱形黑色铁筒。

两端均被牢牢焊死,没有一丝缝隙,说明里面的物品这些年来被完好地保存着。

为了避免破坏里面的物品,研究人员打开过程十分慎重和小心。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12)

实验台前,两名专业研究人员通力合作,戴上专业的护目镜和防护手套。

一人双手固定住时间胶囊的筒体,另一人手持专业的破拆工具,以精确到毫米单位的状态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铁筒一侧的封口。

打开之后,发现胶囊内的文件和资料保存完好,看起来就像是刚刚放进去一样,如新的一般。

里面的文件资料,又交由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进行整理和研究。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13)

里面有老式德国马克硬币、纳粹徽章、纳粹时期旧报纸、两本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几张当时的旧照片、纳粹党校训练学院的基本公约(羊皮纸)以及所在地兹沃切涅茨市的地图和历史记录资料。

据分析,这些文件和资料的封存时间应该在1934年左右。

总的来说,这些文件资料是纳粹时期的时代缩影,是了解当年纳粹历史真相的宝贵素材。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14)

纳粹人才培养学校

1934年4月,德国纳粹政府启动了丧心病狂的人才培养学校计划,美其名曰为第三帝国培养未来的精英和领导人。

随着纳粹对别国的侵略战争,此类人才培养学校也在各个侵略占领区开始兴建。

兹沃切涅茨市当时就是沦陷在纳粹德国统治之下的地区之一。

纳粹分子顺理成章地在这里建立了一所人才培训学校,专门用来教育和培养纳粹党未来的接班人和领导人才。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15)

根据时间胶囊里的文件资料显示,这所学校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要求:必须是年龄在23—26岁之间,体格健壮的纯种德国人才能入学。

说到这里,必须先说一下纳粹主义的历史。

纳粹主义起源于一战时期的德国,当时德国内外交困,希特勒抓住机会,将民族主义无限放大,纳粹主义逐渐成型。

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种族优秀、优等种族至高无上、优胜劣汰、极端种族主义,等等。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16)

由此可以看出,纳粹“种族优化”,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给青少年灌输种族主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是纳粹分子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纳粹党的培养学校中,优秀高贵的血统和健壮的身体素质就成了选拔和淘汰的唯一指标。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17)

根据时间胶囊中的学校基本公约资料显示,在校学生上午学习哲学、政治和历史等文化课程,下午则全部都是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项目。

学习采取半军事化管理,绝不存在自由玩耍的时间。

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规范,并且要定期接受考核和测试。

达标则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不达标就要优胜劣汰,面临被开除的命运。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18)

顺利通过考验的学生就可以加入纳粹的元首青年团,青年团的座右铭就是“尊敬的元首,请下令吧!我们无条件服从!”

而这种“洗脑式”教育的目的,自然是控制青年追随者,让他们做纳粹分子侵略的工具。

正如时间胶囊里的资料中写道的那样“(学校培养的青年)是强壮健康的,具备高贵种族的自我意识。对元首无限忠诚,是天生的领导者。”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19)

报纸上的秘密

除了对青年接班人的极端培养,纳粹分子甚至将黑手伸向了年幼的孩童。

在时间胶囊中发现的旧报纸上,有关于“纳波拉(Napola)学校”报道的只字片语。

1933年起,纳粹德国启动纳波拉学校计划,针对年龄在10岁以上18岁以下的少年。

纳粹分子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种”,以实现纳粹统治全世界的理想。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20)

就像好莱坞超级大片中的人种改造计划,纳粹要打造“没有人类情感、毫不畏惧痛苦、完全忠诚、不为世俗左右”的新人类。

与上文中的人才培训学校类似,进入纳波拉学校也不用参加入学考试,但是必须要求血统纯正、身体健壮。

学生们一点点小的瑕疵都不允许,例如轻度近视就会直接被淘汰。

能够进入纳波拉学校的孩子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然而进入学校后等待他们的是极其严苛和残酷的训练。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21)

在校期间,学生要学习格斗、拳击、击剑等,还有学会枪械操作、爆破装置等军事技能。

除此之外的文化课都是经过纳粹分子篡改和修饰过的,目的就是将种族优劣理论和侵略主义,根植在孩子们的思想当中。

孩子们入学后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纳粹主义万岁》。

在纳粹分子的眼里,青少年不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兴趣爱好,他们只需要强壮健美、冷酷无畏,并且学会为国家而战就够了。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22)

据统计,先后共有超过15000名少年进入纳波拉学校接受训练,并且出现了阿道夫希特勒少年敢死队。

在纳粹主义的蛊惑和荼毒下,许多纳波拉学校的孩子誓死追随纳粹党,成立少年敢死队,奔赴战场前线,开始是承担向导、侦查和报警等简单的任务。

后来随着战况的发展,这些无辜的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纯真的天性,取而代之的是疯狂的杀戮,各种恐怖暗杀、自杀袭击都屡见不鲜。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23)

然而邪不胜正,纳粹世界观中的理想世界从未存在过。

这些学生的命运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

在后来出版的《纳波拉学校的遗产》一书中,作者指出:“纳波拉学校的孩子们的个性被完全摧残了。他们被迫接受和了解的世界是完全荒谬和脱离实际的。”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24)

《我的奋斗》

时间胶囊里还有两本《我的奋斗》,并且不是新书。

从外观上看,两本书都时常被人翻阅,其中一本的封皮的边角有着较为严重的磨损痕迹。这两本书是时间胶囊中仅有的书籍。

要知道,在纳粹分子心中,《我的奋斗》就是如同《圣经》一般的存在。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25)

甚至在纳粹统治时期,《我的奋斗》的销量竟然远远超过了《圣经》,成为德国最为畅销的书籍。

《我的奋斗》是纳粹头子阿道夫·希特勒口述,由他人撰写的自传。

书中系统描述了纳粹分子的终极理想,即创建崭新的第三帝国。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26)

可以说这本书是纳粹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对二战前后的德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根据研究人员分析,时间胶囊中的两本《我的奋斗》,应该就是当时纳粹党培训学校师生的日常读物。

将其封存在时间胶囊当中,希望纳粹主义的思想能在若干年后重出江湖,这也是纳粹分子对元首狂热追随和无限忠诚的表现。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27)

其他物品

时间胶囊中还有老式德国马克硬币、纳粹徽章、以及兹沃切涅茨市的地图和历史记录资料。

马克硬币就是当时的流通货币,而纳粹徽章,据分析应该是学校合格学院才允许佩戴的。

徽章的标识也是被大家熟知的:一只张开翅膀的老鹰,利爪抓着花环,花环中间是黑色的万字符号。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28)

这个标识是纳粹分子精心设计的,色彩和形状都能最大程度刺激人的感官,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效应。

兹沃切涅茨市的地图和历史记录资料十分珍贵,这个有着超过700年历史的城市,历经了战争、侵略,曾先后被瑞典、丹麦以及纳粹德国占领和统治。

如今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城市仍旧安然存在。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或许这些地图和资料才是最值得去研究的。

盘点那些二战时期的奇葩炸弹(16年波兰发现时间胶囊)(29)

时间胶囊就像是一段历史的缩影,纳粹分子当年埋下时间胶囊,将当时或珍贵、或常见的物品封存起来。

80多年后,时间胶囊被人发现,里面的物品也重见天日,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

兹沃切涅茨市政府已计划专门为时间胶囊设立一个小型历史博物馆,将里面的文件和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展出。

后续将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希望大家能够正确认识历史,并且能以史为鉴,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