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丑未的来历(一端四午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从五行的数字化认识,进步到数字相对性的倾倾之反认识过程,一端四午反映的根本问题,就是相对性的四象性(相对、相反、相变、相通)与对称性,在大小、形状和排列组合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形成的认识范畴上的差别。

因此,在中西方科学理念中,有两个认识理念的形成则大不相同:一是相对与绝对的概念范畴;二是对称与非对称的认识方法与结果。

相对绝对的中西方认识差别是:

西方科学对相对的认识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特殊的),

对绝对的认识是(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普遍的)。

因此,相对性与绝对性之间,就形成了(有条件与无条件、暂时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特殊与普遍)的四种属性关联关系的矛盾对立性。并且,这种对立性是无法兼容的。即:

是有条件的就不是无条件、是暂时的就不是永恒、是有限的就不是无限、是特殊性的就不是普遍性。

所以,是相对性的就不是绝对性的,反之亦然。

那么,西方科学又是如何来认识(相对与绝对之间的关联关系)呢?

现代西方科学认为:人类对宇宙中的具体事物认识及其变化过程的认识,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暂时的、特殊的、相对的);

而整个宇宙的存在和发展则是(无条件的、无限的、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因此,具体事物与整个宇宙的关联关系就可以简化为:无条件是有条件的无限叠加、无限是有限的无穷尽组合、暂时性的无穷积累就是永恒、特殊性的总和就是普遍性、相对性的全体集合就是普遍性。

这一理念,被(皮亚诺数学归纳法)表达成为整数 1生成法。使这种只有一个条件叠加的结果可以演变成多条件,由多条件进入无条件;使有限数字的叠加结果可以变成无限;使暂时的叠加可以变成永恒;使特殊性的叠加可以变成普遍性;使相对认识可以变成绝对认识的转化。

那么,西方现代科学是通过什么样的逻辑推理来证明(相对与绝对关联关系)的以下结论呢?

第一个未被逻辑推理证明得到的结论是:相对性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绝对性存在于相对性之中,并通过无数相对表现出来。

从(有条件与无条件、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特殊与普遍)的四个相对与绝对认识的内容来看:是相对则非绝对,是绝对则非相对。因此,任何一个相对都无法包含绝对,任何绝对也不可能存在于相对之中。这里面的道理,就如同“是有非无”、“是短非长”、“是殊非普”、……等属性相反内容一样,需要有“一端四午”的认识方法把它们统一在一起。

但是,因为西方现代科学没有“端午术”的认识方法。

所以,这种结果在西方科学理论体系中并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合理解释与说明。更没有“端午术”可以把它们二合而一。

第二个未被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是:

相对与绝对有多种表现: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③时空的无限性是绝对的,时空的有限性是相对的;……。

显然,这里涉及到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以上:运动与静止关联关系认识方面的内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运动与静止的关联关系研究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研究则属于一切自然科学的根本方向性问题。从运动与静止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研究来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识”,并不具有现代物理学公式的说明。因为,现代物理学中目前还没有“无条件、无限性、永恒性、普遍性”等四种证据来证明运动是“绝对的”;同样,也没有证据证明静止认识的产生具有“有条件、有限性、暂时性、特殊性”形成的逻辑体系。

那么,没有证据证明的绝对与相对结论是凭什么作出的呢?

哲学,则变成了这种新理念产生的学科。

哲学观点中的“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时空的无限性是绝对的,时空的有限性是相对的。”就变成了西方科学的思维理念。

但是,这种思维理念在数学中的时空有限与无限、有条件与无条件等绝对与相对的关联关系的表达上,也无法证明“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并通过无数相对表现出来”。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对绝对相对是如何认识的呢?

绝对”在中文中的解释,除了哲学中的没有任何条件,或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与“相对”的相对认识解释之外,还有三种:

①最、极。表达再没有能超过,或者不能超越的境界;②完全、一定。表达所有的、肯定的、不变化的因果。③唯一,或者不受其它条件影响。表达端午节的端正存在。

相对”在中文中的解释,除了哲学中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特殊的“相对”与“绝对”的解释之外,还有两种解释:①相比较而言。表达人类认识的不唯一性。并且,从不唯一性中得到最佳的判断选择,如或然率修正、单盲判断法、形貌属性判断法等。②互相对应、配合。表示相得无间、相得益彰。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对”与“绝对”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一组不同的属性关系。它包括(条件的唯一性与条件的不唯一性)、(极限性与非极限性)、(对与不对的肯定性与否定性)、(全息性与非全息性)、二合而一与一分为二、……等多种属性的新关联关系。

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之学,就是演义这些新关联关系体系形成的不同层面结构性的知识体系。中国古代数学就是研究这些关联关系体系的学科。这就是中国古代数学与西方现代数学认识壁垒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传统科学理论体系与西方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壁垒的根本原因。

但是,目前对相对绝对的认识,只是局限在哲学领域。许多人从自己信仰的哲学理念与崇拜的主义思想中,得到了很多这方面的认识方法和理论观点。但是,很少有人用数学与几何的形与数的关联关系,对相对与绝对的数理逻辑进行过说明或者论证。甚至可以说,哲学范畴的相对与绝对的关联关系讨论,并没有通过逻辑学严密的论证过它们的成立或者不成立。因为,除了一种思想或者一种观点的被传播与被公众认可之外,逻辑学也同样需要接受什么是相对逻辑,什么是绝对逻辑的一种分类考验。更不用说用更高一个层面上的数理与几何来表达形与数之间关联关系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了。

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绝对与相对的关联关系认识,有以下阴阳生四象:绝对空间(无边无界),绝对时间(无始无终),相对空间(有边有界),相对时间(有始有终)。

四象可以继续形成六气的变化: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绝对空间与相对时间,绝对时间与相对空间,绝对时间与相对时间,相对时间与相对空间。

在数学的数与形的关联关系学科中,西方数学的基础理论,是建立在(三维储空理论下的绝对空间理论)与(一维的绝对时间理论)分立的研究范围之中。时间与空间之间,无法形成相对或者绝对的关联关系表达形式。就是单纯的形变化或者数变化,也处在一个必需用三维绝对空间坐标框架来用方程式作出表达的唯一认识途径。

所以,西方数学的根,是建立在绝对时空观分立认识条件之下的三维储空坐标系基础之上的。而爱因斯坦试图实现从绝对走向相对的时空一体化表达夙愿,显然是无法通过在三维绝对储空观的坐标上再加入一个相对时间轴来实现的。这也是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之后,无法摆脱“上帝掷骰子”困惑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上帝”的无法摆脱,并不是真正的有“上帝”的存在,而是无法突破唯量值观的数学领域的绝对空间认识理论。

如何让绝对时空观走进相对时空观,走进相对空间与相对时间的新结构系统?

从目前西方现代科学对属性相对性的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学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来看,西方数学对属性相对性的表达是无能为力的。西方数学的绝对空间的三维储空结构框架理论对属性相对性的研究,存在着不可逾越和克服的认识障碍和阻力。

绝对与相对属性相对相反的内容,需要有“一端四午”的认识方法把它们统一在一起,才能相通相变

但是,因为西方现代科学没有“端午术”的认识方法。所以,对绝对相对的属性关联关系的认识,在西方科学理论体系中并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合理解释与说明。更没有“端午术”可以把它们二合而一。

因此,相对论的理论境界,不可能从绝对认识观念所形成的基础理论系统中直接过渡到相对认识观念。这也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看懂,很少有人能真正地进入爱因斯坦的相对思维的根本原因。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走进中国古代数学认识领域中的外国科学家。他用相对论的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走进了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的一体化探索领域。

时间与空间关联关系的探索,对于物质运动的根本属性来讲,在爱因斯坦相对论没有产生之前,西方经典物理学把它看成是“苹果必然要落”在地球上的绝对认识理论。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把它看成是“苹果有落有不落”在地球上的相对认识理论。即,从原来的“苹果必然的落在地上”的绝对认识,进入了“苹果有落有不落”的相对认识。

那么,苹果在什么条件下不落回地球呢?不落到地球上而飞向地球之外的运动还有其它什么形式呢?

宇宙速度研究,获得了三种结果。即,从地球表面发射宇宙飞行器时,在其入轨点处必须具有的初始速度最小值。

(1)环绕地球运行所必须的速度(约7.91千米/秒)称为第一宇宙速度或圆形轨道速度;

(2)摆脱地球引力束缚而飞往行星际空间所需的速度(约11.186千米/秒)称为第二宇宙速度或脱离速度;

(3)摆脱地球和太阳的引力最终飞出太阳系所需的速度(约16.659千米/秒)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这样,通过宇宙速度的多样性,就出现了一个时间与空间的关联关系问题:

为什么在不同的空间范畴中,物质运动需要不同的速度呢?

“距离等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的传统算式,受到了思维逻辑上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不可理喻。

爱因斯坦在遇到相对性与绝对性思维逻辑关联关系的难题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数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体系。他设想,如果在三维坐标框架上,加一个表达时间变化关联关系的轴。那么,就可以把时空的结构关联关系进行一体化的计算与解析了。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知识就是以自己为圆心划一个圆。当你知道的东西越多,这个圆圈就越大,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当你知道的东西越少,这个圆圈就越小,你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少;当你什么也不知道的时候,你也就没有什么知道与不知道的了。

通过这一段话,爱因斯坦展示了一个(物质与精神二元论)无法说明的问题。我们可以称其为已知与未知的关联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知识的有、无属性关联关系展示的形貌属性数理逻辑。

爱因斯坦用一个圆的几何原理,展示了人类知识的有无变化关联关系。他给与我们的启示是:①只有在摆脱量值数学的静止几何观与数学观,走进相对论的认识领域,这种属性思维的数学形式才能自然流畅地形成。②只有进入相对论的认识领域,才能充分的用数学知识来描述有无属性变化的相对性。因为爱因斯坦受(物质与精神二元论)的局限所束缚,虽然在认识思维领域可以流畅的用几何原理表达出来,但是,却无法把数学与几何理论发展向相对论。所以,它只能走向属性与物质科学的边缘,而不能彻底地走进形貌与属性的数学相对认识领域。

在《易经》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历史上,中国并没有诞生象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匠。而在外国近代科学史上,走进相对论属性思维的,也只有爱因斯坦一人。

因为,爱因斯坦在知识圆圈论中,用了中国古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有无属性的阴阳三焦六气关联关系:(有中有无,无中有有,有中无无,无中无有,有中有有,无中无无)的六气关联关系。

用中国古代属性数学的数理逻辑,可以把爱因斯坦的知识圆圈问题归纳为阴阳两式:

1、有知中有不知。

2、无知中无不知。

这种阴阳观,在中国历史上,被分化为(儒法中庸、道法无为)两种认识观,分立于二学。数千年之后,居然由一个外国人将其二合而一,并成为世界范畴内广为传诵的名言。

那么,爱因斯坦因何能从(量值相对认识)走进(属性相对认识)的呢?

原因很简单,他借助了一个大小可变化的圆,用(大小、多少、有无)三种属性的变化,来对知识进行了重新认识。而且,这种认识正确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理念,即:有知有不知,无知无不知。

但是,由于西方数学对空间认识是三维的无限结构性(绝对的),而对时间认识则是一维的无始无终性(绝对的)。因此,把空间表达成三维数字量值空间相对容易,而把时间表达成一维时间则明显无法表达它的无始无终性。因此,也就找不到时间的原点认识。所以,三维空间的“0”原点理论,与一维时间的无原点理论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无法把时间与空间组合成为一个一体性的框架,来进行数字量值化的最基础数学理论研究的障碍。所以,爱因斯坦提出的把时空一体化进行数学标准框架来体系性表达的设想,历时一百年也无法实现。

那么,西方数学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为什么无法进入相对论的时空一体化框架表达呢?其根源在哪里呢?

可以通过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认识观来解析一下。

西方数学的相对与绝对认识观是:

1、相对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特殊的;绝对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普遍的。

2、一切事物既包含相对方面,又包含绝对方面。

3 、宇宙中的具体事物及其变化过程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相对的,而整个宇宙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条件的、无限的、绝对的。

4、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并通过无数相对表现出来。

5、相对与绝对有多种表现: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③时空的无限性是绝对的,时空的有限性是相对的。

中国古数学对相对与绝对的认识观是:

1、相对与绝对是一对相反的属性。它们之间的属性关联关系是(相对、相反、相通、相变)。

2、一切事物都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两个属性。

3、宇宙中的具体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与整个宇宙的运动与变化都是即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的关联关系体系。

4、相对性可以转化为绝对性,绝对性可以转化为相对性,它们可以通过属性关联关系表现出来。

5、相对与绝对有两个表现体系:

相对体系中:有相对有不相对,无相对无不相对;

绝对体系中:有绝对有不绝对,无绝对无不绝对。

两个体系可以继续形成四象,六气,八卦的相对属性变化体系。

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联关系,在(量值认识范畴)与(属性认识范畴)是不相同的。

归纳起来,就是量值与属性的是与非的认识问题。即:是量值认识,就必需找到与属性认识的渠道;是属性认识,就要给出量值认识的解释方法。不然,二者之间,就会形成认识上的壁垒,就会形成中西方文化传播融合的隔阂。

遗憾的是,爱因斯坦虽然发现了相对论,但是,并没有能彻底的走进属性数学的认识领域。就是因为他没有找到数学可以通达时空一体化表达的框架,就是没有摆脱数学量值观的束缚,从而走进属性数学的几何观和数理观。

中国古代数学,虽然在钟鼎文化时代之前,就已经建立建全了相对与绝对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但是,由于商周文化断档,中国古代数学的数理表达方法与逻辑只留下了具体的成果,而遗失了数学的形貌属性的数理逻辑一体化表达框架。

所以,现代西方科学要走进时空一体化的相对认识领域,还要有一个从唯量值观到属性观的数学持续开拓过程。而中国传统学科(如中医学)要想进入数学的量值化计算,也必需要有一个重整体系而后生的追根朔源的挖掘过程。

相对论的产生,是在现代物理学的研究进入西方数学无法用标准化的绝对认识论继续认识世界、宇宙、自然之后,导致“苹果落地”的绝对理论,变成了“苹果有落有不落”的新认识。在这种新认识的启迪下,人类打破了生存空间的认识极限,开始走出了地球,飞进了太空。

人类认识的进步,从“苹果有落有不落”的认识,升华到“火箭无落无不落”的认识,则是又一个新的探索层面。当人类把火箭当成可以不落到地球上的“苹果”来研究的时候则会发现,这个巨大的“苹果”的发射过程,仍然是一个“有落有不落”的相对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称其为“有不落而有落”过程。能飞出地球的那一部分“苹果”,则只能是发射整体的数分之一。而飞出地球的部分,只产生在不能飞出地球仍然要落回地面的部分的相对关联关系的属性变化之中。其中,飞出地球的部分,尽管不会再回到地球上来了。但是,它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无落无不落”的最终属性变化过程,进入坠落在其它星球的必然。

属性相对论与属性绝对论,是人类需要(自厝异同)的两个知识体系。中国的古代数学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应用学科,在这方面的认识是卓越的、完整的、体系的。而人类的知识,具有(生物遗传基因、语言交流基因、文字文化基因)三大传播要素。因此,这也正是为什么在航天科学的研究事业中,中国人种的科学家居世界第一位的根本原因。

中国远古数学理论的属性化,是在阴阳相对性与阴阳绝对性的辩证认识环境下产生的。所以,它对绝对与相对的认识,与西方哲学对绝对与相对的认识也是不相同的。

西方哲学关于相对与绝对的关联关系认识,都是产生在应用其它属性关联关系的一种分类解释。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说成是一种以属性解释属性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形意法。

在古代的中国,使用形意方法来认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问题时候,就需要借助于(向、相、象)的形貌属性论述系统。即,把比较复杂的属性,分解为(属向、属相、属象)的几何形貌来分别认识。因为,只有通过(向、相、象)的几何性与它们之间的数理关联关系性,才可以把许多非量值属性,或者量值表达比较困难的属性,通过(向、相、象)的属性几何关联关系,重新进行数理化认识。因此,量值化表达进入属性几何化表达之后,仍然可以再回归到一个属性几何的数理化表达的新过程。中国古人把这一个重新回归的过程,称为“一生二,二生三”形理再数理认识过程。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中国古代的属性逻辑体系与西方形式逻辑体系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西方形式逻辑体系有着相对与绝对的内容,即与其哲学一样,也是由暂时与永恒、有限与无限、无条件与有条件、特殊与普遍的具体相反属性分类产生的两个不同的认识论。两种分类认识“分而不能合,水火不相容”。中国古代属性逻辑体系,只具体的存在两个不同的逻辑体系,一个是(直观逻辑体系),一个是(不直逻辑体系)。两个逻辑体系“分而能合,合而能分”。

显然,西方形式逻辑是通过具体的简单的属性有无来进行划分的,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属性分类来分别进行相对相反的认识与推理的。

如西方数学中的绝对值认识,可以通过实数a的绝对值记作|a|。它是指:当a≥0时,|a|=a;当a<0时,|a|=-a。在数轴上,表示与a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复数用z=a bi表示。其中,a和b是实数,i是虚数单位(即-1开根)。 将复数的实部与虚部的平方和的正的平方根的值称为该复数的模,记作∣z∣。复数的绝对值|z|=√a2 b2。在复数平面上,它表示点z(a,b)到原点的距离。

在西方经典物理学的相对运动概念中,是指同时采用包括地面在内的几个参照系时,物体相对于非地面参照系的运动。如把行驶着的车厢中的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叫做绝对运动,把人相对于车厢的运动叫做相对运动。显然,这里的相对运动,是一种变象的静止。也就是说,相对与绝对的表达方式,仍然可以通过具体的属性来作出表达。

但是,中国的古代属性逻辑体系,则是通过(直观与不直观)两个具体的体系来区分的。(直观与不直观)两个具体的体系,有着明显的属性关联关系的差异性。(直观逻辑)与(不直观逻辑),同时都是在表达相同两个或者数个属性关联关系的存在形式。但是,它们的存在逻辑则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关联关系体系。

(属性逻辑体系)与(形式逻辑体系)

中国古代数学的五行理论,是在表达五个不同(分)的逻辑结构体系。即:直观体系、不直观体系;存在体系、思维体系、判断体系。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六合体系,则是:直观逻辑、不直观逻辑;直观思维逻辑、不直观思维逻辑;直观判断逻辑、不直观判断逻辑体系。

如果把(直观体系)与(不直观体系)定义为横,

把(存在体系、思维体系、判断体系)定义为竖。

则可以看到每一个逻辑,都是横竖两个体系交叉的产物。六个横竖的交叉,是由二横三竖分别组合而成。这种两横行,三竖行构成六横竖的独立逻辑体系形式,古人称为五行、六合。见下表:

子午丑未的来历(一端四午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

两横行与三竖行

属性逻辑体系,是由五个不同的逻辑结构体系构成的一个六逻辑合一体系。

属性(向、相、象)的三维结构形式,是由(六向,三相)构成的一象结构。(上下、东西、南北),它是大自然中的定式,是一种直观的存在。(上下、左右、前后),它是人类思维形成的一种定式,也是一种直观存在。但是,这种直观存在,是以人的意识存在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人还活着,这种定式,就存在,如果人的生命已经消失了,那么,这种直观的存在就不存在了。所以,相对于(上下、东西、南北)而言,这个系统是一个(思维逻辑的存在)。判断自己的前后左右,究竟是与东南西北那个方向相互对应,则是我们通常说的(判断逻辑应用)了。直观如横竖,不直观如撇捺。横竖之交是直观体系,

撇捺之交是不直观体系。两个体系之间存在四象:1、单元四象:横、竖、撇、捺。2、阴阳四象:横撇、竖撇、横捺、竖捺。3、三焦四象:横竖撇、横竖捺、撇捺横、撇捺竖。4、四象阴阳:横竖横竖、横竖撇捺、撇捺横竖、撇捺撇捺。

那么,(直观体系)与(不直观体系)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显然,(直观体系)是大自然的存在。(不直观体系)则是人类意识领域中的存在。自然存在具有存在的不变化性,

即大地的(东、南、西、北)是固定的,

天空中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是定的。意识存在则具有存在的可变化性,即动。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一个定动认识层面上来研究自然与意识。自然如鼎,稳定有序;意识如流,变化运动。即(主观动,被观定)的新的直观逻辑。由于新的直观逻辑产生的原因,同样又会产生一个新的不直观逻辑:即(主观定,被观动)。新产生的直观、不直观两个新的逻辑内容二合而一,又产生了新的直观与不直观的逻辑体系。也就是说,(直观逻辑)与(不直观逻辑)的体系结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属性研究对象的不同,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

虽然属性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两横三竖的五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六合结构,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变化的仅仅是具体的属性内容,不变的是结构的框架。

西方数学的三维坐标系,与中国的属性数学框架有其相同的结构性。但是,三维坐标系的数学结构性,在构建之初,并没有给出详尽的逻辑结构表达。也就是说,它只是在系统公理论下,依据几何形式逻辑设计出来的一个数字表达系统。

从属性体系逻辑来认识这个形式逻辑的数字表达系统,它的科学性在于它与空间结构的最初始内容相同。就是空间的三维结构性与属性的三级迭代理论的象论同出一辙。而且具有六个方向上的定量表述能力,与属性三级迭代结构产生的(上下、东西、南北)属性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与属性的横竖结构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它们之间的属性共性则是一致的。但是,它在对另外一个(不直观逻辑)属性结构的表达上,则欠缺系统的对应性、直观性、全方位的全息对应性。也就是说,它是(孤立的,绝对的),没有相对的变化性。对于随机事物的研究,只能通过方程表达在一个方向上变化的连续性与规律性。而不可能在两个方向上描述同时变化与随机变化关联关系。

依据属性逻辑体系来看这个框架,

只能称得上是一个直观的静态逻辑表达框架。

只能作为直观存在的形象描述,即方程式表达的形结构与表达一种静态量值分析的思维逻辑框架。

而不能对(不直观存在)与(不直观思维)进行表达。

更不能应用于(直观判断)与(不直观判断)。

也就是说,西方数学的三维数学坐标系,就欠缺属性数理对属性相对逻辑的确定性表达与基础逻辑的论证。所以,它对随机与离散问题的解决,表现出了更多的无能为力。所以,在这个框架的规范下,数学理论只能沿着公理化的道路向前进。而公理则完全决定于这个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体系确定的三维坐标框架。所以,西方数学的方程理论,无法摆脱它对框架的依赖性。

相对中国古数学的结构框架而言,它只能体系之间的横竖结构性。即直观体系中的三个横竖逻辑,经过属性三迭代之后,恰恰就是三维坐标的结构原形。只不过,中国古数学用来表达(上下、东西、南北)六个不同的方向。而(上下与东西),(上下与南北),(东西与南北)三个横竖交叉的相结构,正是西方数学三维数字坐标中的XY平面、XZ平面、YZ平面。相对直观属性的(上下、东西、南北)体系而言,它存在一个对之相对的动态变化体系(上下、左右、前后)。西方数学坐标则没有这个相对的变化与运动体系存在。所以,它表示位移,就不能描述象;描述象,就不能再表达象的运动。

这种框架对相对性表达能力的欠缺,导致它无法进入数学的属性与随机性、离散性的研究。

所以,这部分内容只能分离出来,分门别类地建立新的学科。

中国古数学则不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属性逻辑框架上进行表达与分析。因为,它不仅有一个三维结构坐标框架,而且把三维结构坐标框架一分为二:一个是表达直观逻辑,一个是表达不直观逻辑。这样,就可以在对比之后,得到一个结论。西方数学的三维坐标框架,也只是属性逻辑体系中的,直观存在逻辑体系的内容表达。而且,不能进入不直观逻辑的描述、分析和判断,只能部分进入思维逻辑体系。

综上所述,西方数学中的三维直角坐标系,在中国古数学的逻辑定义体系中,也只能称为一个直观存在逻辑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内所产生的精确计算结果,肯定不能进入不直观逻辑体系的离散问题与随机问题的数学认识和表达,也肯定不能直接用于判断量变引起质变的属性确定,更不能用于人类思维的直接判断。所以,学习西方数学越高深的人,公理智商越高,而随机判断能力越差,文科与应用科学的技术发现能力越差,就会出现高分数低智能的现象。中国古数学却恰恰相反。学的越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越强,公理的规范逻辑越淡泊,全息思维全息判断的能力越强。

西方数学中解出一道难题目,有很多时候找不到具体的应用场合。因为它受公理条件的约束,必需先找到适用它的已知条件与公理条件的严格符合。所以,西方数学的公式,都必需经过物理学或者化学等分科科学实践检验之后,再具体定义后,才能成为定理与定律,而在具体分科中使用。

中国古数学则不同。只要对一个数学问题作出了具体的属性解之后,就可以应用于所有同等层面条件下的属性问题。而且成为属性逻辑框架中的定律。可以广泛地应用在所有同类属性问题中具体思维和判断。如属性单盲定律,它就是一个只要是在三级属性迭代问题中,就可以随机应用的范例。而在量值范畴内则不能随机应用。

公理与逻辑,是一对孪生的兄弟。离开公理则没有办法认识逻辑。离开逻辑也无法认识公理。公理的产生离不开逻辑,逻辑的产生同样也需要有一个公理的存在。数学归纳法应该是一个继续发展的公理体系。逻辑关联关系也同样是在直观与不直观的或然中连贯的发展。妄想以一个公理、一个定律、一个逻辑体系、一个大一统的理论去解释和认识大自然的现象,最终必将会陷入“上帝掷骰子”的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