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我们贵州松桃而骄傲(花垣县磨老村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晚森村携手共建学校)
编者按:湖南省花垣县磨老村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晚森村一衣带水,共饮清水江的两地人民世代友好相助边区两地人民携手共建连心校,共建连心渠,谱写了石榴结籽一家亲的故事近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与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一同走进湘黔共建的花垣县边城镇磨老小学,联动报道湘黔情谊一校牵和其他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我为我们贵州松桃而骄傲?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我为我们贵州松桃而骄傲
编者按:
湖南省花垣县磨老村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晚森村一衣带水,共饮清水江的两地人民世代友好相助。边区两地人民携手共建连心校,共建连心渠,谱写了石榴结籽一家亲的故事。近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与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一同走进湘黔共建的花垣县边城镇磨老小学,联动报道湘黔情谊一校牵和其他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向莉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煜妤
从边城茶峒出发,沿清水江上行10多公里,两个古老的村寨静卧在河水两侧。左岸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的磨老村,右岸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的晚森村。
清水江面,一只渡船,成了两地群众来往的“移动桥梁”。
11月2日,7时20分,磨老村村民、船长杨再权,安全员石老荣,发动船只,朝着对岸的晚森村驶去。今年10月,41岁的杨再权从72岁的老船长龙忠兴手中接过渡船,负责接送晚森村16名孩子上下学。
随着一声声口哨声传来,51岁的任达兵带着16名孩子来到河边。
熟练地协助孩子们穿好救生衣,待孩子们在座位上坐稳后,石老荣用苗语响亮地喊道:“可以出发了!”
杨再权驾着船,分两趟把孩子送到对岸的磨老村。
16名孩子是对岸磨老小学的学生,任达兵是学校里的贵州籍校长。
伴着船发出的“嘟嘟嘟”声,对岸,磨老小学57岁的湖南籍校长龙林刚,已等候河边。
这样的场景在清水江畔上演了72年。
1950年,在湘黔两地的支持下,磨老、晚森两个村联合创办磨老小学,两村村民积极捐赠材料、义务投工投劳,建起一座泥巴木制教学楼。校长、教师,由两地共同派出。
龙林刚是土生土长的磨老村人,磨老小学是他儿时的学校。1986年学成回村,他开始在磨老小学任教,一教就是36年。
2006年,从外面回到晚森村家中的任达兵,也来到儿时就读的磨老小学任教。
既是校友又是同事,两人成了最佳的搭档。在两名校长的带领下,来自两省的7名教师带着121名学生在校园茁壮成长。
记者还未走进校园,孩子们的读书声就传了过来。
磨老小学门口的牌匾彰显这个藏在苗寨里的山村小学的实力:“湘黔边区友谊小学”“湖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学校”“国家教育科学院乡村振兴未来学校示范学校”……
“虽地处大山深处,但磨老小学却是两省三乡(镇)七个村寨唯一的小学,我们的学生除了晚森村和本村的孩子,还有周边猫儿、茶园坪等其他乡镇村的孩子。”龙林刚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磨老小学已在湘黔边界小有名气。
按照国家教学标准,磨老小学从学前班到六年级设置了语数外、音乐、美术、体育等完整课程,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和湖南省内各学校共享教师教学资源。
3栋一层教学楼呈半开的口子状排列,校园被打扫得清爽干净。“我们这栋楼有故事!”指着学校左边的教学楼,龙林刚娓娓道出。
仔细翻出红色的捐资明细本,里面清晰地记录着2006年翻修学校时,湘黔两地村民捐助资金、投工投劳的名单。除了磨老、晚森两个村,磨老村周边的潮水、两河、大坪等村的村民也加入到学校建设。
“那时交通不便,我们都是靠背扛肩挑从河边把水泥、沙子、砖块搬过来的。”龙林刚说,学校的一砖一瓦,都浸润了湘黔两地土家苗汉人民的情谊。
湘黔边界上的这所小学不仅为两地培养出一拨拨孩子,两地的村民也在世代友好往来中,凝聚起互帮互助的深厚情谊。
“今年干旱,由于猴儿跳老乡帮忙,我家一亩多稻谷还是丰收了。”说起今年的收成,磨老村68岁的村民龙老照告诉记者,这是晚森村村民的功劳。原来在晚森村猴儿跳自然寨大片农田中,有180亩土地是归属于磨老村。
磨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龙乔生介绍,逢着春天涨河水,磨老村村民不能过河去耕田犁地,晚森村的村民就帮着把田耕好,顺便还会帮忙育秧苗。
2018年,磨老村在晚森村猴儿跳自然寨修筑了1.5公里的灌溉水渠,两地村民共护共享,日渐成为一条“友谊渠”,灌溉着猴儿跳大片的稻田。
在龙林刚手机里,珍藏着磨老村每年过苗年的照片。照片中,磨老、晚森两地的村民,一同舞着长龙,开怀大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