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之后(康熙王朝被推上了)
1999年,改编自二月河长篇小说的《雍正王朝》大获成功,不仅打破了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纪录(16.71%),还包揽了当年的众多电视剧奖项。
据统计,该剧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的时候,全国的收视人口超过了1.8亿,按照当时的人口计算,差不多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这部戏。
除去那些年纪太大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还能有这样的数据,足以说明这部剧在当时有多火爆。
看到《雍正王朝》非常受欢迎,独立制片人刘大印就把二月河的处女作《康熙大帝》也搬上了荧幕。
虽然后者也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和收视(13%),但是观众们对它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不少观众将其推上了“第一历史剧”的宝座,可是清史专家却认为这部剧的改编“歪曲了历史”、“牛唇不对马嘴”。
就连原著作者二月河老先生,也拒绝多做点评,只肯用“无话可说”四个字来评价这部剧。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是因为小说被改得面目全非吗?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康熙王朝》的幕后故事。
1994年,制片人刘大印在拍摄历史剧《武则天》的闲暇之际,偶然间在书店里看到了二月河的长篇小说《康熙大帝》,随后就被小说里的勤政帝王深深吸引了。
凭着自己多年的职业经验,他认为这部小说很适合拍成电视剧,于是就找到了作者想要购买小说的影视改编权。
无奈二月河已经答应了东北的一家制片公司,让刘大印失望不已。
等到《雍正王朝》播出后,刘大印又一次去找了二月河了解版权的归属情况,可惜他并没有见到面。
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对方迟迟没有付款,《康熙大帝》仍然待字闺中的消息后,他立马飞奔南阳,最后以40万元的高价买下了小说的改编版权。
拿到版权后,刘大印就想“趁热打铁”尽快将《康熙大帝》拍成电视剧。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康熙大帝》第一本和第四本中最精华的内容,早已经被《雍正王朝》用过了。
而他又不愿“让观众吃剩饭”,考虑到第二本和第三本的素材不足于支撑改编成50集的长篇电视剧,于是他就找来了著名军旅作家朱苏进讨论如何创作剧本。
最终,两人经过商量后一致决定,《雍正王朝》用过的情节一个也不用,在“重大事件一定要尊重历史,绝不戏说”的原则下,适当地虚构一些剧情和人物,将小说和大量民间故事联系起来,以提高电视剧的可看性。
在朱苏进和张新建创作剧本的同时,刘大印也开始寻找起了合作伙伴。鉴于《雍正王朝》的成功,刘大印很“轻松”地就从上海的一位投资人那里拉到了2000万的投资。
但对方指定要让焦晃出演康熙,并且还要求把这一条也写进合同,如果焦晃被换了,就视为刘大印违约,他需要向对方支付500万元的违约金。
焦晃在《雍正王朝》中饰演的康熙,被人们称为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人物,演技方面让人无可挑剔。
有了焦晃老师坐镇,收视就有了保障,这正是刘大印乐见其成的,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然而,等到剧本出来以后,刘大印的“一时爽快”却彻底让他傻眼了。
因为剧本中都是康熙青壮年时期发生的大事件,焦晃老师已经六十多岁了,年龄显然不符合剧情设定。出于对剧情和观众负责的态度,刘大印希望能找一位更合适的演员来演。
可是投资人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而刘大印又不肯让步,最终,投资方以刘大印违背了合同规定为由把他告上了法庭。结果就是刘大印不仅退回了投资人的投资,还额外搭上了巨额的违约金。
还没开拍就与人对簿公堂,对刘大印的打击很大,所以他不想再受资本的左右,决定自掏腰包无论多难都要拍下去,为此,他还搭上了女儿的嫁妆以及父母的养老钱。
角色空出来以后,刘大印第一时间想到了姜文,但是偏偏天不遂人愿,姜文以“拍电视剧周期太长、不想碰古装戏”为由拒绝了。
姜文拒演之后,刘大印又找到了陈道明,但是陈道明也不敢接,他害怕自己演不好。
毕竟有焦晃老师的珠玉在前,想要挑战这个角色需要很大的勇气,稍有不慎就会“毁经典”成为别人的笑柄。
刘大印看出了陈道明的顾忌,就鼓励他说:你先看看剧本再说吧,我相信你的专业能力。
看完剧本后,陈道明就被剧本中的勤政帝王吸引了,他知道自己一旦错过了这个角色,以后就再也遇不到了。于是,他决定挑战一下自己,答应出演康熙帝。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笑柄,陈道明暗自“铆足了劲”,不仅费尽心思地搜集资料,还经常去故宫里“寻找”帝王的威严与霸气。
他像着了魔一样,边走边琢磨台词,时不时还会出现手舞足蹈的举动,以至于很多游客都认为他是疯子。好在他的付出,最终还是为他赢来了无数的掌声。
在拍摄康熙怒斥群臣这段戏时,陈道明对编剧朱苏进说,信不信我能一遍完成?
朱苏进知道这场戏有多难,根本不相信,为此,两人还打赌说谁输了谁就请全剧组的人喝可乐。
近七分钟的脱稿发挥,陈道明中间没有丝毫停顿,情绪的递进也非常完美。看到这一幕,不仅让朱苏进目瞪口呆,还让在场的所有人瞠目结舌。
而这个片段,也成了该剧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场面。
陈道明深知,想要演好康熙这位勤政帝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每一场戏他都非常投入。以至于他进入状态之后经常会做出一些突发的举动,让很多演员都很难接招。
比如拍摄在病榻前训斥大阿哥的这场戏,原本的设定是陈道明训完大阿哥后在病榻上咳嗽不止,但是拍完一条之后,陈道明觉得有所欠缺,于是就让导演重新拍了一条。
结果他先是狠狠抽了大阿哥一嘴巴,然后又给自己一巴掌,他的这个举动直接惊呆了导演。好在饰演大阿哥的演员比较机灵,声泪俱下地说了句“皇阿玛,儿臣恨死了自己”,这才把这场戏给圆了过去。
后来,陈道明被问及为何打人一耳光时,他说,“进入状态后,全部在角色里面了,就是没有理智了”。
这个看似无关痛痒的一个举动,却将康熙这个角色演活了,因为他不只是一位千古帝王,还是一位有着真情实感、偶尔也会“犯错”的人。
对此,刘大印给出了很高的评价:陈道明的表演非常娴熟,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能从多个方面,去刻画角色在不同年龄段的性格。
尽管陈道明认为还有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角色被塑造得十分立体。正因如此,才会有不少人说,陈道明之后再无康熙!
对于孝庄文皇后的演员人选,刘大印和编剧在讨论剧本的时候,就一致认为这个角色非斯琴高娃莫属。
但当时的通信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而斯琴高娃又一直在外奔波,刘大印苦苦找寻了三四个月,才在北京一档栏目的化妆间里找到了她。
斯琴高娃接过剧本后随便一翻,立马就被内容给吸引了,随即说道:我可以推掉其他的工作,这部戏我一定要参加。
多年以后,斯琴高娃在采访中动情地说,这是唯一一个,让她用血泪完成的角色。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从答应出演孝庄文皇后一角后,斯琴高娃不但认真研读剧本,还翻阅了大量典籍揣摩角色。不仅如此,她还请教了很多历史学家请教,结果越了解这个人物就越害怕演不好。
作为女子,危急之际她能力挽狂澜,也可以为了理想忍辱负重,吃尽常人所不能吃的苦,更能够该糊涂时闭眼,该明白时睁眼。为了辅佐好康熙,可谓是呕心沥血,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触目惊心?
所以那一段时间,斯琴高娃晚上根本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如何才能演好这个角色,长期以往,到最后她每天都要靠药物来提神安眠。
等到正式拍摄后,斯琴高娃就将自己融入到了角色里,以至于每天都收工了,她还是不能从角色中走出来。
据说,她的母亲有一次来剧组探班,恰好碰到剧组拍摄孝庄皇太后历责康熙的场景,当场就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自己的女儿吗?这明明就是孝庄文皇后复活了!
除了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太后外,李建群饰演的容妃,如萍饰演的苏麻喇姑,天鸽饰演的蓝琪儿等等这些女性角色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容妃这个角色是为了平衡剧中的男性角色,增加电视剧的可看性以及加强戏剧冲突虚构的。
刘大印在后来的采访中回忆说,二月河对于女性方面的描写有点“偏弱”,所以他们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就加强了后宫女性角色的戏。
“我们不走戏说的路子,但也要考虑收视率和可视性,同时也要照顾大众的观影需求”。
谈到创作这部剧的初衷,刘大印回忆说:“中国的老百姓就爱看连台戏,看完了儿子的戏就想看他老子的戏。”
个人觉得,与其说刘大印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观影需求”,还不如说他是想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摘取“胜利的果实”。
因为《雍正王朝》的成功,早已为《康熙大帝》的改编奠定了十分雄厚的观众基础,后者虚构剧情和人物,增加了娱乐性和可看性,一改前者凝重的气氛,难道不是“对症下药”吗?
虚构人物和剧情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康熙王朝》作为正剧,可以不按照原著来改编,但一定要严谨,忠实于历史史料,不然就会很容易误导观众。
原因是很多不熟悉历史的观众,往往会把电视剧和历史等同起来,认为史实就是荧幕中展现的样子。
总的来说,《康熙王朝》的改编颠覆性很大,有70%的内容都是编剧重新创作的,和历史的“区别”就更大了。
比如明珠和索额图这两个角色,在康熙60年的时候早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已死之人,怎么可能出现在千叟宴上?
另外,在史料中赫舍里皇后并不是索额图的女儿,而是她的哥哥噶布喇的女儿,只是血缘上比较接近。但是在电视剧中,却被冠上了骨肉亲情的关系。
然而,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正因如此,不少清史专家才会说《康熙王朝》“歪曲历史”、“牛唇不对马嘴”,应该叫《戏说康熙》。
而原著作者二月河老先生,因为剧本的改编和拍摄工作他都没有参与,所以他不做任何评价,只用了“无话可说”四个字一语带过。
虽然他没有明说,但是从他愿意给《雍正王朝》打80分的做法来看,大致还是可以猜测出他对《康熙王朝》一剧的态度。
如果单从影视作品的角度来讲,《康熙王朝》确实当得起经典二字,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
如果以历史正剧去评判这部剧,那就经不起推敲了。相比《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你认为哪一部更当得起“第一历史剧”这个称号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