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麦乳精有几种(80年代风靡一时的)
不知从何时起,原本被定义为“时代青年”的80后开始“集体怀旧”了,一个个老物件唤醒了尘封多年的儿时记忆,带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回忆杀”。
对于80后来说,童年的时候在吃这件事情上,跟现在的孩子相比要单调许多。那时候街边没有现在这种琳琅满目、货品齐全的大小超市,只有一些副食品商店能够买到一点点可以打牙祭的奢侈品。
当时孩子们经常吃的,无外乎就是白底棕字一小包的无花果,必须用一个怪异形状的塑料勺子才能吃的酸梅粉,一嚼一下午也舍不得吐的大大泡泡糖,还有必须要用手拍碎了才能吃的干脆面。
现在在超市随处可见的牛奶,在那个年代却是一种定量供应的稀缺品,不是想喝就能喝到的。可是小朋友在长身体的阶段,加上儿时对母乳的美好记忆,对奶制品有着深深的渴望。家里的大人虽然都会尽量把有限的牛奶给孩子喝,可偶尔也想喝点奶改善一下生活,那该怎么办呢?还好,这时候的市场上,有一种高级的仿奶制品可供选择,口感比牛奶更加的甜香美味,对了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麦乳精”。
麦乳精风靡全国的时候,你随便走进一家食品商店,都会被柜台上或玻璃橱窗内五彩缤纷、设计新颖、别出心裁的各种麦乳精包装深深吸引。装麦乳精的容器也是百花齐放,有的是用圆柱形和四方形的马口铁罐头,有的使用洁白如玉的食品级聚乙烯塑料罐,当然也有比较简易的散装塑料袋。
麦乳精的品类更是丰富,几十种之多。但是大多数人选择的只有两大类,就是可可麦乳精和强化型麦乳精,口味和营养都比较均衡,可谓老少咸宜。
麦乳精以二棱大麦和新鲜牛乳为主要原料,所以喝起来带着麦芽的清香和牛乳的芬芳。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麦乳精”集合了主食和奶制品的精华,简单的冲调方式也让人们终于实现了想喝奶就能喝到奶的小小梦想。
遥想当年,有麦乳精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早上来一杯,为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积蓄能量;睡前来一杯,在齿尖淡淡的奶香陪伴下快速进入甜美的梦乡。这可不算广告,也没有丝毫的夸大成分,在那个年代每天能喝到麦乳精,就等于现在每天早上一根海参配红酒,晚上一只鲍鱼配拉菲。
麦乳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冷热皆可、吃喝两宜。三伏天您想喝点凉的,用温水冲麦乳精也能冲得开,稍微有点分层反而能喝出鸡尾酒的感觉;腊月三九,大柴锅刚烧的开水一浇,刹那间奶香满屋,那叫一个过瘾。还没喝到嘴里,脑中就已经开始疯狂分泌多巴胺,所有烦恼一扫而空。
当年的孩子们最喜欢的还不是喝麦乳精,而是直接“吃”。麦乳精的颗粒质地松脆,在口中嘎吱作响,闭上眼感受,快乐在口中缓慢消融,满嘴甜香,回味无穷。
也有人选择把麦乳精当果酱用,在切开的馒头或者面包中间,铺上一层,做成简易的“麦乳精小汉堡”。反正当时麦乳精最火的时候,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麦乳精吃出了花样,吃出了水平,吃出了文化。
那么曾经风靡全国的麦乳精,如今为何销声匿迹了?
其实早在19世纪麦乳精就已经在世界上诞生,它的发明者是霍立克兄弟,这对兄弟因为创业受阻,便想进军婴儿食品领域这块“蓝海”市场。为此他们成立了一家婴儿食品公司,研发出了一种以麦芽为主要原料的速溶饮品,取名为“麦芽精”,并于1887年投入市场。
我国的麦乳精生产起步也比较早,解放前就有生产,其工艺不断完善,品类不断丰富。
第一阶段,解放前到50年代。最早麦乳精是由上海九福制药厂生产,后来并入上海咖啡厂生产。由此可见麦乳精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有多么“金贵”,制药厂做的食品,品质自然要高过一般的食品级要求,后来进入咖啡厂生产,也给麦乳精贴上了“小资标签”,有一些奢侈的意味。这个阶段的麦乳精质量稳定,产量也与日俱增。
第二阶段,60到70年代,这一时期麦乳精的生产厂家不断增加,分布在全国的十多个省份,仅上海一市就有7家工厂,全国有近百家。麦乳精的价格虽然比牛奶贵一些,但是并不限购,所以很多人家都买来麦乳精给孕期的妈妈补充营养,有些更是直接当成奶粉喂刚出生的婴儿以弥补母乳的不足,所以这一时期人们对麦乳精的购买力持续高涨。
第三阶段,80年代以后,国家为了打击市面上假冒伪劣产品,也为了继续提高麦乳精生产品质,轻工业部与农牧渔业部在1981年制定了麦乳精质量标准。
1985年5月,天津市举行了全国麦乳精优质产品首届评比会议。参加评比的样品共有34种,且都具备部级、市级双优食品,其中可可型麦乳精12种,强化型22种。评委分别来自北京、上海、青海、安徽、江苏、江西和黑龙江,他们从理化指标、细菌指标、感官鉴定等三方面对参评样品进行了品鉴,最终评出6家工厂生产出来的7种样品成为国家麦乳精优质食品。
我们把这7个样品的商标列举一下,看看能否勾起大家曾经的回忆,他们分别是:
1、上海咖啡厂福字牌乐口福
2、上海市乳品二厂光明牌麦乳精
3、广州乳制品厂广州牌麦乳精
4、无锡市乳品厂太湖牌强化麦乳精
5、天津市长城牌可可杏仁麦乳精
6、黑龙江完达山食品厂完达牌可可型与强化麦乳精
排名第一的“福”牌乐口福是当年的明星产品,到1990年产量已居行业榜首,在全国市场的覆盖面积高达85%以上,各家各户小朋友够不到的柜子上,大多摆放的都是这一品牌的麦乳精。然而在1993年,“福”牌乐口福告别了上海咖啡厂,生产经营权移交给了诺华食品有限公司。诺华是一家外资企业,并不是非常重视麦乳精这一块业务,品牌号召力一落千丈。
当年的媒体还特别对“福”牌乐口福的衰落做了调查,调查发现,在市面上轻量化包装已经成为主流的时候,“福”牌乐口福依然固执地用庞大的包装和铁桶一般的重量供应市场。要知道麦乳精的保质期并不长,那么一大桶买回家,经常吃了半桶就发现过期了,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关键的还在于,罐子大,卖得太贵,消费者不买单啊。
乐口福的包装几十年从未改变,永远的红黄搭配,刚出的时候还挺喜庆,看多了就觉得“土”,对于当时追求洋气的中国人来说,如果有更潮的包装可以选择,干吗还要去买又大又笨又土气的乐口福呢?
90年代,正是中国工业飞速发展,到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人们可以选择的饮料品种也极大丰富,各类奶制品更是层出不穷,麦乳精再也不是稀罕的奢侈品,更不再是每家每户的“刚需”。因为麦乳精虽然滋味很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先天的缺陷,在选择不多的时候,这些缺陷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却总会在某时某刻让人们感觉到,是时候寻找更好的替代品了。
麦乳精最大的问题就是冲泡的时候,颗粒物会粘在搅拌的勺子和筷子上,感受非常不好,也不利于清理。冲好的麦乳精也会有分层的现象,有明显的沉淀物,偶尔还会有黑色物质析出,使人产生不卫生的错觉。
同时也有专家提出,麦乳精的蛋白质含量极低,仅有奶粉的30%,脂肪含量也仅有奶粉的一半,根本不足以供应幼儿的生长需要。相反,麦乳精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又太高,大部分都是砂糖,对婴幼儿有益的乳糖含量严重不足,也不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那些添加维生素A、D的强化麦乳精,由于相关元素超标,长期服用还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专家们集体呼吁,不能再用麦乳精替代奶粉作为儿童的日常营养品服用。
火爆了几十年的麦乳精自此跌落神坛,成了穷人不会买,富人不稀罕的鸡肋产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麦乳精的迭代升级产品全面占领市场,广告打的铺天盖地,如今的各大超市卖场也依然能够看到这款产品的身影,就是大名鼎鼎的高乐高。
高乐高,1946年在巴塞罗那问世,由于高乐高纯正的奶香和丰富的营养配比,一经推出就风靡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1990年高乐高的生产企业努德莱斯巴特集团进入中国,成立了高乐高(天津)食品有限公司,这也是西班牙进入中国的第一家食品企业。
提到高乐高,我们就能想到一个黄色的圆柱形大罐子,红色的盖子,拿在手中沉甸甸的,一打开盖子就能嗅到巧克力和奶糖的味道,十分诱人。不得不承认,麦乳精跟高乐高的外包装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可见两者对自己目标群体的画像惊人相似。
上世纪90年代,只要打开电视机,甭管是黑白的还是色彩的,都能看到一个扎双马尾的小姑娘手拿一杯巧克力颜色的高乐高,抿上一口,转身对镜头说:“高乐高,棒极啦!”短短6个字,洗脑效果极佳,想让人忘记都难。
跟麦乳精相比,高乐高的口味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口味,而且速溶效果极佳,几乎不会有凝结和分层现象发生,口感自然更加细腻。从营养成分上来说,高乐高算得上是高品质、高营养的安全健康食品,更适合孩子们长期饮用。
2000年左右最火的家庭喜剧《家有儿女》当中就有刘星、小雨、晓雪三个人一放学就跑回家里,只为了喝上一口高乐高的经典桥段。
的确如电视剧中一样,高乐高对于那时候的大多数家庭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由于企业前期的宣发费用投入巨大,造成了高乐高的市场售价偏高,在人均几百块钱工资的时代,一罐500毫升装的高乐高就要20多元,可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作为一款“舶来品”,高乐高既有中国本土化的改良,也没有丢掉拔高自己形象的“洋范”。有一段时间,高乐高的广告用的都是外国孩子加上中文配音,其中还有很多的外文字幕,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东西是进口的,肯定不便宜,送礼自用都很有面子。
高乐高的主要成分是可可粉和蔗糖,可以直接冲泡饮用,也可以混入牛奶中饮用,味道更佳。那时候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认为牛奶 高乐高是对成长最有益的健康饮品,有人还把这种组合称为“长高秘方”,不得不说高乐高在市场营销和广告投放这一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也难怪会赚的盆满钵满。
相比起来,你还能记得住麦乳精有什么深入人心的宣传吗?归根结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款商品要想卖得火,卖得长久,离不开两大因素:
第一,产品本身的质量要能经受市场的考验,使用过的人都说好,形成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这样产品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适当的宣传少不了,要树立一个大品牌有实力有担当的对外形象,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感,也能让商品产生品牌溢价。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既要产品好,也得会吆喝。
并不是说麦乳精被市场淘汰就是它本身的问题,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好的产品和更先进的营销理念出现了,后浪把前浪排在了沙滩上。虽然麦乳精早已销声匿迹,可它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些泛黄的回忆却从未消散,每每回想,依然甜香四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