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观点迁移(论语通读-51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观点迁移(论语通读-51四海之内皆兄弟)(1)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不感到有错而悔恨,那还有什么可愁可怕的呢?”

关于如何做一个君子,夫子没有给出一个空洞的说教,而是具体有针对性地开出一个方案。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运主宰,富贵全在天意。’君子谨慎行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礼仪,那么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为什么要担忧没有兄弟呢?”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可不是指死了哥哥,这个“亡”是通假字,通有无的“无”。

接下来你可能会问,司马牛是个独生子女,没有哥哥吗?问题没那么简单。按照学者们通常的解释,这个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如果是这样的话,按照《左传》的记载,司马牛不光有哥哥,他们家是兄弟五个,都是当时宋国的风云人物。

要是你跟我通读过《论语》上部,对桓魋这个人大概还有点印象。《述而篇》里我讲过,孔子从卫国去陈国的时候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了,带兵要去加害孔子。

当时孔子和弟子正在大树下演习周礼,桓魋把树都砍倒了。这种危急时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给自己和学生们鼓劲儿。

这可就奇怪了,明明有兄弟,司马牛为什么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呢?

桓魋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可不好,他在宋国“犯上作乱”,失败后在宋国待不下去,结果全家被迫出逃。他弟弟司马牛跑到鲁国,拜孔子为师。

既然师从孔子学习仁和礼,司马牛就不再承认桓魋是他哥哥,跟他作了切割。再加上一家人作鸟兽散,他发出“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的感慨,也就可以理解了。子夏的劝慰非常漂亮:人的生死、富贵自有上天和命运来主宰,但一个人只要言行符合于礼,就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也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

话是开心的钥匙,这一句劝慰的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光开解了司马牛,更隐隐透露出真正的儒门弟子博大的胸襟,千载流传,成为名言。

这句话,还有一点值得你注意。一方面,传统的天命观,宿命论的观念,仍在流行;但另一方面,子夏的意思是突出事在人为,已经有了人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想法。

这说明传统的宿命论、天命观,已经开始发生动摇。这就撬开一个裂缝,开启了一种新的思想。到了后儒(比如荀子)那里,这个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察。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潜移默化的谗言,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控告,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称得上是明察了。像水润物那样潜移默化的谗言,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控告,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切肤之痛感受直接,能明察、有远见还比较容易。浸润无形的谗言、坏话,确实是容易失察的。耳边风吹多了,不自觉地信了,就容易跟着走了。《战国策》里有两个故事“三人成虎”“曾参杀人”特别能说明问题。

《战国策·魏策》里记载了庞葱陪同太子去赵国邯郸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人说街市有只虎,您信吗?”魏王说:“不信。”“两个人说市里有虎,您信吗?”魏王说:“寡人疑之矣。”“三个人说市里有虎,您信吗?”魏王说:“寡人信之矣。”

庞葱说:“其实街上市上没有虎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有三人反复说就真成有虎了。”他提醒魏王,“我将远在千里之外,诽谤我的人不止三个人,您可得拿定主意。”结果,虽然提醒在前,魏王最终还是信了谗言。

《战国策·秦策》里说:曾参在费城时,有个与曾参同名的族人杀了人。有人给曾子的母亲报告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说:“我的儿子,是绝对不会杀人的。”不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在外面杀人了。”老母亲仍然不予理会,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织着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虽然曾参贤德,母亲对他很信任,但有三个人怀疑他,所以慈爱的老母亲也不敢相信他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无粮顶多饿死),如果没有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那国家就不可能存在了。”

本章“子贡问政”,实际上是师生间的一个假设话题。这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后两问都是假设,都别把它落得太实,理解得太死。

孔子强调治理国家,应当具备三个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据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富国强兵仍未达到治道,如果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子贡是穷根究底,一路问到家;孔子是正面回答,强调了重点。

“必不得已而去”这个问题问得真绝:您给出了三个基本条件,那么其中哪个更重要呢?相比之下可以排除哪个呢?遇见这样的学生,要是我,脑袋都大了。但孔子没有迟疑,直接挑明了“信”字,这个最重要。

信对于治理国家有多重要?我给你讲个故事。《左传·庄公八年》:齐侯派遣连称、管至父两个人戍守边关。他们虽然不想去,但又不能不去,就问齐侯:“啥时候能回来?”齐侯正在吃瓜,随口说:“明年瓜熟的时候吧!”瓜一年一熟,也就是一年后可以回来。

可一年之后,齐侯却忘了约定,连称、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说:“瓜已成熟,您是否该派人接替我们了?”齐侯回信说:“再守一年吧!”两人大怒,后来就趁机带兵回来杀了齐侯!无信之人,无以为君。“瓜代之期”的成语,就出自这里。

无信,无以立国。民众的信任是政治最重要的基础。

摘自靳大成《论语通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