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的海报加参考范例(好书推荐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是命运的相约,是灵魂的相约,是关于生和死的相约,更是生命价值观的一次真诚的直白。一位老人,一位年轻人,一堂关于人生畅想与回忆的课。
本书由米奇·阿尔博姆著,是央视《朗读者》的领读书目。人的一生漫长且丰富,在这条人生的长河中陪伴我们的人有很多,擦肩而过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但我们都希望遇见欣赏我们的伯乐,在我们迷茫时给予我们指导的人生导师。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家人、朋友、爱人或萍水相逢但却又对我们倍加关心的人,他可以理解你的孤独与迷茫,教会你怎样与失败和彷徨共处,为你在迷失方向时指点迷津。
《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
读书感悟
本书中的主人公叫米奇·阿尔博姆,他很幸运的遇到了他的“灵魂导师”莫里·施瓦茨。莫里·施瓦茨是米奇·阿尔博姆在大学时的一位教授,在米奇·阿尔博姆大学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来日无多。临终前,莫里·施瓦茨与米奇·阿尔博姆约定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节课,每周二上课,课程的名称叫人生。
这段课程连续上了十四周,第一周谈论世界:世界的所有人都应该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第二周谈论自怜:人有悲哀,需要时就大哭一场。但悲哀过后要立刻想生活中完美的东西,想要来看自己的和想听的好听的故事;第三周谈论遗憾:要习惯于后退一步,经常审视自己的生活。要问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些什么?;第四周谈论死亡:认识到自己会死亡,并时刻做好准备,但要死而无憾;第五周谈论家庭:如果没有家庭,便失去了能够支撑的根基。如果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关照和关心,我们拥有的东西就少的可怜;第六周谈论感情:理解所有的感情。对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以及由致命的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痛苦;第七周谈论对衰老的恐惧:衰老并不是衰败。
它是成熟并自得其乐,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权利;第八周谈论金钱: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无法替代感情,因此要给予他人你想要给予他们的东西;第九周谈论爱的永恒:生活中就应有许多拥抱、亲吻、欢笑、交谈和道别;第十周谈论婚姻:感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对方,如果不懂得怎样妥协,如果彼此不能开诚布公的交流,那势必会产生很多麻烦,共同的价值观很有必要;第十一周认识文化:当我们遭受到威胁时,我们就会为自己的利益思考,就会视金钱为上帝。
要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中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第十二周讨论原谅: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就应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不好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第十三周谈论完美的一天:什么才是完美的一天,凡事都应宜早不宜迟;最后一周是葬礼。
莫里·施瓦茨在他人生中最后时日,不是感叹人生苦短,抱怨生活的不幸,惋惜自己的一生还有许多事情未完,而是积极的面对当下,勇敢地走向世界,走向自己已离开多年的讲堂,让自己的学生及全世界听一听一位参透一切的社会学家眼中的人生。这位老人的心态值得当下为年轻人的我们去学习。他为什么可以有如此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他在感恩回馈每一位曾对他有过帮助的人,他想以此教育正在深陷名和利的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
莫里·施瓦茨深知人情冷暖,看明世间百态,在弥留之际仍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因此就不再害怕衰亡;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健康,因此就不再害怕病痛的折磨;感谢自己一生拥有了丰富的见识和有深度的思想,因此就不后悔曾度过的每一寸光阴。抱着对事事都怀有感恩的心态,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段时日。莫里教授的心态是:世间病与痛,尽在笑谈中。
《相约星期二》是一本让我们学会爱的一本书,我们要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动物、爱大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莫里·施瓦茨的精神影响着我们爱自己的同时要多对他人给予关爱,面对生活最佳的态度就是与他讲和,同时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你需要有人指导”,无论做什么都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下充满着紧张的社会使我们急于求成,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事情的完整性,使得整个事情变得虽然有结果但是无完美过程的一个状态。
有些人追逐名利,不择手段,看了这本书后希望你们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非常平常的小事儿,有时也会影响着我们对事情的评判,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关注。正是这种点滴的小事儿汇成了我们每天的日常,但这就是有些人触不可及的小小幸福。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坎坷“穿越荆棘”,淡定自若的面对才是更好解决事情的正确心态。无论面对什么,甚至是死亡,我们都要“接受它”,再去想应该怎么办。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知足才能常乐。
在情绪管理方面,我们要允许自己有各种情绪,要去完全的体验和管理我们因不同事情产生的各种情绪。全力以赴的做好每一件事情,而不是总回首过往,感叹过去。人生故有遗憾,而我们的遗憾是要通过未来的努力和拼搏去弥补,自欺欺人的结果就是别人会对你失望,而你也会变得患得患失。莫里教授认为,这就是现代文化教育给大家的误导,它总是鼓励人们去拥有,好像拥有越多就越好,越利己自己获得就越多。人们被这种思维惯性裹挟着,拼命向前冲,二忽视了我们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有时候,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下,我们也需要慢下来静下来思考一下,这是我所需要的、我想要的一切么?
听到死亡,人人畏惧,我们害怕死亡,这个词语充满着恐怖、奇幻、憎恶的色彩,它是黑暗的、无情的,但是生老病死却又是人之常情,且我们都需要去经历,我们也可以赋予它色彩,让它不再显得僵硬和无情。相信我们不会在空余时间去和亲朋好友谈论关于死亡的话题,但正是因为我们种种的避讳导致了一些人对他人的情感没有及时的宣发而草草离去。书中的莫里·施瓦茨给了我们答案,“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在死之前会想到什么?莫里·施瓦茨告诉我们,人会变得纯粹、简单,如同婴孩儿,渴望温暖和爱。从婴孩儿到老朽,终究是一个对称的过程。如今的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中被影响和塑造的千篇一律。终其一生也在追求那些大众眼里的成功,直到行将就木,才流着浑浊的泪水发觉从未做真实的自己。
尽管死亡的现实可能会毁灭我们,但关于死亡的想法可能会拯救我们。死亡使我们意识到,既然生命只有一次机会,我们就应该充分地生活,带着最少的遗憾结束它。亚隆说未曾活过的感觉越强烈,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大,莫里对死亡的平静,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活过无憾。还是那句话,人生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但人生的厚度我们能无限创造。亚隆经常提的,人生有两个黑暗,一个是出生前,一个是死亡后,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在这两个黑暗的中间的一瞬间的烟花,愿每个人都开出最美丽的烟花。
……
Recommend a good book
结束语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羡慕年轻人,但现在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到时我们要接受现状并自得其乐,因为我们也曾年轻过。衰老不等于衰败,在老去时我们也应该像莫里·施瓦茨那样乐于接受逐渐老去的我们,充实且幸福的过着每一天。
最后让我们用莫里·施瓦茨说过的话来结尾,“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幸福吗?”喜欢什么就去做吧,全身心的投入,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希望大家都能受到莫里·施瓦茨的影响,学习他的淡然、他的纯粹、他的思想、他的乐观、他的无畏,做一个快乐、平凡,追寻自己内心的平凡人。
作者:杨壮,毕业于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海天庆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