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区别(厉害了我的国五个方面对比北京冬奥会与东京奥运会的差别)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综合实力,同时也让文化自信开始生根发芽。1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国人的焦点不再是奖牌榜的排名,而是更好、更全面的展示民族文化,这一改变的基础就是中国迅猛发展给予我们的自信。
展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好的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建设,5个方面比较北京冬奥会与东京奥运会:
五、居住环境东京奥运会:
四年举办一届的奥运会,作为全世界最顶级的综合性赛事,能够被选中的运动员都各个国家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秉承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为全世界的人民奉献一场精彩的演出。
运动员想要一个好的竞技状态,训练之余的休息和睡觉场所尤为关键,但去年的东京奥组委全程提倡环保,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奥运村除了楼房就是光秃秃的平地,里面的基础设施也被不少运动员称之为“中世纪产物”。
而被吐槽最多的东西无疑是用回收纸壳做的床,它长2米,宽90厘米,加上可回收利用的床垫总高度为1米。这种床对于篮球、跳高、举重等项目的运动员很不友好,虽然纸壳床的最高扩展长度仅为2.10米,而欧洲传统内线像保罗-加索尔身高就已经达到2.13米,睡觉甚至完全不能伸直双腿。
其次就是床的宽度和承重极限,床宽90公分对于大公斤级举重、柔道、摔跤等运动员充满了针对性。而东京奥组委官方宣称纸壳床可以承重200公斤,在奥运会开始前就有不少运动员表示出现纸壳开裂现象。
我国女子87公斤以上级举重冠军李雯雯,为了能够在比赛中有更好的状态,直接选择放弃纸壳床睡在地上。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有运动员在网上发起历届奥运会投票,东京奥运会的口碑甚至差过了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在开闭幕式、厂区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位居倒数第一。
北京冬奥会:
本次北京冬奥村包括了运行区、居住区、广场区三大功能区域,同时配备了一个综合性医疗中心,服务运动员突发的伤病。其中住宅楼形式选用了装配式的钢结构为主,这种结构具有自重轻、环保、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等优点。
运动员所居住的公寓,采光性极好,北京赛区的运动员登上阳台即可眺望鸟巢、水立方等标志性建筑。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睡眠质量,北京冬奥组委特意为参赛选手提供了拥有记忆床垫、智能传感器、可调节高度的“黑科技床”,同时还配备有可拆叠成毛毯的靠枕和种类齐全的床上用品。
同时,每个房间内都装配了多功能的插座和电话接口,配备了奥林匹克网络接口与电视接口,在5G技术的加持下,可以与奥林匹克转播中心联通,方便运动员无延迟观看比赛,实时掌握赛场信息。
为了帮助运动员抗寒,每个房间都采用了多式联运空调系统,可以独立进行调温同时带有自动空气净化功能。在北京冬奥村中设置了众多健身器材,其中包含大量智能专业训练设备;为了丰富运动员的业余生活,在广场区还设有台球、桌上足球、4D载人深海模拟器、太空模拟舱、3D模拟滑雪机等娱乐设施。
四、地理位置及交通
东京奥运会:
东京奥运村选在了位于东京湾的晴海(远离市区),占地约44公顷,由居住区、运营区和奥运村广场三个区域组成,理论最多可容纳18000人居住,运动员需要在比赛前五天办理入住,赛事结束后两天内必须办理退园手续。
为了尽可能收回成本,东京奥运村的物价也是贵的离谱,一瓶国内最常见的饮料折合成人民币要近20块钱,甚至与纪念品合照也需要收费。尽管如此,受新冠疫情和场下各种因素的影响,东京奥运会依旧成为了近30年来赔钱最多的综合竞技类赛事。
因为奥运村距离比赛场馆路途遥远,运动员参赛的交通工具只有大巴车,并且每天上午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发车,这导致很多运动员每天必须定好闹钟,提前起床吃饭去赶大巴车前往场馆。
但这样的规则并不是针对全部运动员,像美国体操队直接以新冠疫情为理由,拒绝入住奥运村,选择了离比赛场馆更近的豪华酒店入住,而日本奥组委选择直接无视这个不合乎常理的要求。
北京冬奥会:
此次北京冬奥会共设立了三个奥运村,分别设立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总的建筑面积有33万平方米,于2017年底开始施工,去年六月份全面完工并交付给北京奥组委使用。其主体是由20栋13层至17层公寓楼组成,建筑高度60米,地下有3层车库,整体结构形式为地下车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由装配式钢结构组成。
为了保证运动员能够及时到达比赛场地,北京冬奥组委会以环保为前提,投入了各类赛事保障车辆打2363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85%,根据环保专家预测,在整个冬奥会期间,这些新能源车辆将累计减排达1.1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五万亩森林一年吸碳量。
除了充足的保障车辆,考虑到北京市区拥堵的交通,为了减少运动员在路上时间,冬奥组委在北京相关赛区的必要道路、延庆赛区外部道路及机场抵离路线上,特殊规划了奥林匹克专用车道,保证了奥运车辆的专用路权。根据有关部门实地测量,从奥运村到相关比赛场馆时间通勤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给运动员留足了休息和准备的时间。
三、饮食
东京奥运会:
2011年,距离东京奥运村近200公里的福岛县发生了严重核泄漏事故,该事件总共造成了10万多名当地居民背井离乡。除了巨大的人员损失,此次核泄漏对于福岛县周围水域和生物辐射严重,此事故发生后,多个国家相继限制进口日本部分地区的食物和饮料。
去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日本为各国运动员准备的食物种类相当丰盛,既有当地出名的寿司、刺身、拉面、天妇罗、寿喜锅等,也有个国家招牌的小吃,品类多达上千种。
但根据日本奥组委给出的官方数据,此次奥运会所用的食物来自日本当地47个县,其中就包括此前核泄漏的福岛县。有意思的是,官方并未透露各类食材具体来自哪个县,营造出了一种“拆盲盒”的感觉。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韩国和澳大利亚为了保障运动员健康,选择了自备食物,这也创造了历届奥运会的历史。而我国的运动员和教练组成员,则尽量避免食用西红柿、桃、各类水产品等福岛县特产,以满足比赛体能为首要原则,不再追求食物的可口性。
北京冬奥会: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全世界“最会吃”的国家,在饮食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此次北京冬奥会一共设置12种餐台,累计提供678道世界各地特色菜品,平均每天约200道供运动员食用,每8天为一个周期进行轮换,中餐西餐的比例为3:7。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北京冬奥会的餐厅没有一位厨师和服务员,运动员所需的食物全部由120多台餐饮机器人完成制作,可以同时满足上千人同时就餐要求,保证全天24小时服务。
相比较智能机器人炒菜,上菜的过程显得更加高级,就餐人在柜台自主下单后,只需要按照小票显示的号码对号入座,装有美食的餐盘就会通过智能导轨控制从天而降,就餐人只需取出美食即可。
除了美食,此次北京冬奥会的餐厅还提供各种饮品,其中最让外国运动员感到惊讶的就是机器人“手调”鸡尾酒,运动员只需选择好自己所需的饮品,智能机器人就按照程序将所需的材料依次添加,调酒所需的摇晃动作几乎完美复制了现实调酒师。
二、比赛场地
东京奥运会:
对于这次东京奥运会比赛所用的场地,被众多运动员疯狂吐槽:
(1)缩小乒乓球比赛场地
按照国际乒乓球比赛惯例,普通的乒乓球比赛场地长宽在7米×14米左右,像规格更高的一些大型赛事甚至可以达到8米×16米,但此次东京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场地仅为6米×11米,足足缩水了近1/3。这样的修改,不仅会让运动员发挥空间变得狭小,同时增加了受伤的风险。
(2)户外游泳比赛水质不达标
在东京奥运会铁人三项(游泳1.5公里、骑自行车40公里、跑步10公里)比赛中,来自挪威的选手克里斯蒂安-布鲁蒙菲尔以1小时45分4秒的成绩夺冠。让人震惊的是,这位冠军在冲过终点线后就倒在地上呕吐不止,随后完成比赛的选手也有此类现象发生。
日本奥组委官方给出的原因是当时天气太过于炎热,但赛后多位参赛运动员表示,铁人三项中的游泳水域臭气熏天,水质根本不达标,在换气时不慎喝到嘴中导致了赛后呕吐现象的发生。
(3)马术比赛场地布置太奇葩
东京奥组委为了推广日本当地的文化,在马术场地中摆放了不少当地著名的插画造型作为障碍物,这其中包括相扑选手、艺伎的图案、寿司、不倒翁和樱花等物品。
这样的设计虽然很有特点,但设计师显然没有考虑到选手和赛马的感受,极其违和的图案让多位选手的赛马出现受惊现象,从而出现各种失误和扣分,导致多位实力派选手在初赛阶段就被早早淘汰。
北京冬奥会:
因为北京冬奥会的选址自然降雪量不足,比赛需要的雪全部由造雪机创造,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水流在高压空气的作用下,通过专用喷嘴分割成小的粒子喷出(喷洒的距离越远,雪质越好),这些小水滴在落到地面前便会凝固成为冰晶,这也就是人们看到的人造雪花。
根据比赛要求,这些制造出来的雪花,还会通过注水、压雪、检测等步骤,直到满足比赛要求。从运动员实际上雪体验来看,此次冬奥会的场地,无论是基础设施的质量还是雪的质量都堪称世界顶级,质地偏硬的雪更有利于竞速类项目。
为了满足北京冬奥会比赛需求,我国新建了12个国际一流的比赛场馆,新老场馆不论是户外的滑雪还是对精度要求极高的滑冰,全部满足国际奥组委要求,为运动员提供了一个极其舒适和高质量的比赛环境。
一、防疫管理
东京奥运会: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新冠疫情,东京奥组委颁布了多项规定,其中包括运动员和颁奖者必须佩戴口罩,领奖台会变得更长以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颁奖时运动员要自己将奖牌佩戴,最大限度的防止飞沫传播等等。
从整体角度来看,东京奥运会的防疫模式沿用了美国职业篮球赛(NBA)使用的“气泡防疫法”,所谓“气泡”就是隔离举办场地内的选手、教练和相关人员,让场馆像是被“气泡”包裹起来,隔绝与外界的接触。
此种防疫手段在应对11000名运动员及相关人员时,明显力不从心,比如:就餐形式依旧属于自助形式,运动员入住的酒店还有日本国内的民众居住,并不能全程监管运动员的体温变化等。
这导致了从东京奥运会开始至结束期间,一共有276人(24名运动员)感染新冠,这样的防疫成绩单明显是不合格的。
北京冬奥会: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防疫最成功的国家,此次举报北京冬奥会更是拿出了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其中智能防疫机器人就是奥运村最常见的一个产品,它自带感知功能,可以快速识别人员的身份(1秒内),同时兼顾智能测温,误差可以控制在0.2摄氏度以内。
为了能够实时监测运动员的体温变化,此次北京冬奥会首次推出了“腋下创可贴”,这是一种可穿戴的智能体温计,体积只有指甲盖大小,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精度最高的智能测温仪,充满一次电将近可以使用半个月的时间。
有关人员只需要将它贴在皮肤上,然后下载应用进行绑定,就可以对体温进行实时的监控,一旦出现体温异常(超过37.3℃),就会第一时间向防疫系统报告,非常有助于精准并且快速地进行防疫。
除了上面两个具体的产品,这次北京冬奥会为了全面将疫情全部扼杀在摇篮,首次推出了气凝胶样本采集检测设备,它可以将比赛场地内的空气进行化验,一旦空气中出现新冠病毒会立即报警,相关的医护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知,有效将病毒扼杀在摇篮之中。
除了以上防疫“黑科技”,此次北京奥组委防疫部门对于疫情的把控做到了极致,每位运动员都作为一个单独的“泡泡”,防疫人员做到了全程闭环,力争北京冬奥会实现新冠疫情零感染,让全世界的人民再一次感知来自中国的抗疫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