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回味无穷(要论讲故事谁也比不过它)
“三言二拍”是明朝末年冯梦龙所编著与创作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所编著与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总称。
是属于话本、拟话本小说。在中国小说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代表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尤其是它极其精湛的叙述艺术,影响着后世的小说发展。
纵览“三言二拍”的叙述艺术,不乏大量的叙述技巧与叙述模式,体现出程式化的叙述格局。
大部分作品表现为“因果报应”模式、“情节巧合”模式、“事理相套”模式。
“三言二拍”自明末清初直至近代、现代之所以广为流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说的语言以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民间白话为主。
小说情节构想巧妙,乃至扑朔迷离,但是却能深入百姓和市井生活,反映了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状况。
从细微之处折射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和哲学思想。
在明末时期深刻且严厉地抨击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尤其是市民唯利是图的“重商思想”。
而这种“重商思想”却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重视商业,而是对商人牟利的一种盲目的追崇。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都市的繁荣,以及城市市民的急剧增长,门第与仕途在金钱面前已黯然失色。
加以社会上官商勾结残害百姓却能逃避法律的制裁等种种社会现象的催化,弃农从商已经超越科举考试逐渐成为普通百姓走向上流社会的途径。
然而早在汉唐时代,在市民流传的“士、农、工、商”中,一度把“商”列在最后,当时的社会认为从商者是百业之中“至轻至贱”的。
唐朝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曾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就是指出了商人的价值观是以利益为上而冷漠人情的。
02
“三言二拍”中较多篇目抓住了这一时代变化,通过细腻巧妙的安排,把明末时代中看似平凡的故事题材,通过高超的叙述技法弄得迷离恍惚、波澜起伏。
就以《喻世明言》的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
蒋兴哥外出经商留妻三巧儿一人在家,走时把家传“珍珠衫”赠与其妻。
然而一日三巧儿闲来无事从自家楼上窗户向下探望,正巧看到一个与其丈夫蒋兴哥衣着相貌相像的人——陈商,后来二人相好,三巧儿又将“珍珠衫”赠与陈商。
后来陈商回乡途中偶遇蒋兴哥,交谈甚欢之下把自己的艳遇说与蒋兴哥听并将“珍珠衫”拿与相看。
此时蒋兴哥得知其妻确实偷情的事实。遂在回乡之后休妻。
无独有偶,陈商不幸染病身死,“珍珠衫”落入其遗孀平氏手中,之后蒋兴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再取平氏为妻。
再往后,蒋兴哥经商与人争斗,惊动了官府,审案县令的内子恰巧是改嫁的三巧儿。
县令得知二人原本是有情人,遂成人之美,使得蒋兴哥与三巧儿再得团圆。“珍珠衫”再次赠与三巧儿保管。
此卷在表现上采用了巧合误会的手法,正符合“情节巧合”模式。
看似平凡的商人履历, 被编排的扑朔迷离,令人匪夷所思。
除了情节巧合之外,作者在叙述故事发展的时候为了使情节巧妙多变,还运用了例如“珍珠衫”这样的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看似随着珍珠衫流落各处,实际上使得情节浑然一体,如在天意注定中一般,耐人寻味。
03
“因果报应”的叙述模式在“三言二拍”中也不胜枚举。
例如《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
此卷讲的是明朝永乐年间,进士知县苏云在赴任途中,一家人惨遭强盗打劫,苏云大难不死被路过船只所救。
其妻有孕在身亦从强盗手中逃脱并诞下一子,在无法抚养幼子的情况下,连带血渍罗衫和金钗附于婴儿身上托孤于大柳树之下。
谁知前来抓人的强盗寻苏妻未果却拾得婴儿并将其养大成人,后来此子官拜御史,机缘巧合下寻得生身父母。一家人重新团聚并将强盗正法。
如此回目的文章说明了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此一卷中,作者为了表明人世间因果循环的道理还引用了大量的诗歌,例如:
“月黑风高浪飞扬,黄天荡里贼猖狂。平陂往复皆天理,那见凶人寿命长。”
这一首也是说恶报终会落到凶人的头上,侧面劝说世人要多行善事。
“事理相套”的叙述模式在“三言二拍”中是运用最广泛的。
作者在构思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常常借历史故事以阐发作者对善恶伦理的观点。
例如《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作者在讲述“高山流水”这个故事之前,先拿管仲、鲍叔牙在齐国广为称道的知交故事来做引子,就是在拿显而易见的道理来推此及彼,从而使说理变得顺理成章。
同样的,在《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九卷《李公佐巧解梦中言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中。
作者为了说明谢小娥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忍辱负重的奇女子,就先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众多能文能武的卓绝女子。
如:班睫妤、鱼玄机、卓文君等,用人们已知的奇人轶事来引出自己的故事。
04
“三言二拍”作为话本拟话本小说,同《三国演义》等章回体长篇小说在细节方面最大的区别,就是成功的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这些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使得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形象。
比起《三国演义》中大量的人物外貌描写相比,细致的心理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加迅速地把握清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而且,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叙述,说明了作者能够体察到普通人的心理特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地有血有肉,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另外一个鲜明的叙述特点就是:“三言二拍”中引入了大量的“通俗诗词”。
“三言二拍”问世之初,白话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被纳入俗文学的范畴。
后来小说文本中尽力加入一些雅文学的元素,试图以此提高作品的文化层次。
而“三言二拍”中以诗词开篇的回目屡见不鲜。
例如在《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引用一首《西江月》:
“年少争夸风月,场中波浪偏多。有钱无貌意难和,有貌无钱不可。就是有钱有貌,还需着意揣摩。知情识趣俏哥哥,此道谁人赛我。”
当中提到的“钱”“貌”“意”三个字,在之后故事中,通过卖油郎秦重与花魁女瑶琴,各自不同的生活遭遇及艰苦曲折的恋爱过程中,逐一体现出来。
讴歌了真挚而纯洁的爱情。篇首词与故事主旨之间的逻辑联系一目了然。
此外,在“三言二拍”中,作者较多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的叙述情境。
在这种叙述视角之下,作者多以第三人称灵活进出人物内外,主宰故事中所有的人物、情节、场景,是全知全能的存在。
作者在叙述时,视野无限开阔,便于展现故事中复杂的矛盾,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充分强化作者的表现力。
使读者成为一个简单的听众,甚至不必思考,只等待作者一步一步的讲述,最终将故事和盘托出即可。
但是, 这样的叙述视角限制了读者的自由,使得很多现代的人失去阅读的兴趣。
而且,全知视角的叙述角度常常受到读者的挑剔和怀疑,不确定故事的真实性,结构上也较为呆板,模式比较固定。
尤其是“因果报应”模式,在一些聪明灵敏的读者在读过一些篇目之后就可以变得只读题目便能猜出故事的大致情节和结果,使读者觉得怅然无意或者索然无味。
05
但是,从整体上讲,“三言二拍”在中国小说历史上是一座丰碑,它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也许在当时的年代里,它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但是,它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习和警示的资料。
尤其在小说创作上,“三言二拍”有着典范作用,它深厚的叙述功底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
作者在叙述时看似像茶馆的说书先生一般,实则内怀善恶伦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明末“程朱理学”不断衰微,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各著其述拯救儒学。
明朝末期朝纲崩坏,作者眼见着大好河山落入异族手中,心中忧愤难耐。
所以作者在叙述故事时,一方面流露出市井流言中的危险言辞,以达到对世人的警告和劝诫作用;另一方面,崇尚人格自由,反映新思潮萌芽的兴起。
“三言二拍”的叙述技巧在如今仍受不少写作者的青睐,以其叙述特点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和人物众多的题材的优势来说,再过多久都不会过时。
不仅如此,“三言二拍”模式的叙述方式深入人心,既方便读者阅读,也方便笔者说理。
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或转移观察的角度,从多方位叙述故事情节,从一定意义上又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
西晋文学家陆机曾说,小说史家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如今我拿这句话来形容“三言二拍”作者的叙述技艺,确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