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兴义人跳花灯(高峰镇仡佬族跳花灯)

贵州兴义人跳花灯(高峰镇仡佬族跳花灯)(1)

贵安新区高峰镇狗场村仡佬族村寨,每年正月都有跳花灯的习俗。跳花灯闹元宵是仡佬族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表演,38年前还曾因其原生态的表演获得过贵州省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二等奖。

今年元宵节,省文化厅把文化活动送到村寨,让村民们在家门口看表演过元宵,仡佬族村民再次登台表演跳花灯,共同庆祝新时代幸福新生活。

正月十五闹元宵

仡佬花灯来踩台

2月28日,高峰镇狗场村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内,一片欢声笑语。由贵州省文化厅主办,贵州省文化馆承办的贵安新区仡佬族文化元宵文艺汇演正在热闹进行着。

来自狗场村的仡佬族同胞以最高的迎宾礼——踩台舞表演,盛情招待远道而来的嘉宾。

排练。

贵州兴义人跳花灯(高峰镇仡佬族跳花灯)(2)

上台表演。

花灯历史久远

口口相传至今

据涂应斌介绍,高峰镇狗场村仡佬族新年都有玩灯的习俗,跳花灯就是玩灯时的一种仪式性歌舞表演。

“每年正月十五,村里举行灯会都要跳花灯。玩灯一开始,就要报灯名,类似开幕式一样,有一个开场白。报灯名是用说的,大意是‘甲子一走海中军,王母娘娘瞎眼睛;王母娘娘眼睛瞎,许下三千六百灯……’”老人说报一次灯名要花10多分钟时间。

狗场镇跳花灯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此后每天都可以玩灯,一直玩到正月十五,跳完封灯就得等到来年新年再跳。

玩灯的时候大家集中在村里一起玩,舞台搭在哪里就在哪里玩。在玩灯时,只要踩完了台,想怎么玩灯都可以。玩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说笑话等,大约要持续两个多小时。

“这都是比较简单的,完整跳一场戏要两个多小时。”涂应斌说,整个跳花灯一共有9版13个腔调,每一个版本音调都不同,每一场都不一样,有很多种唱法。一台戏人员不定,一个人可以跳完,也可以多人合作,一般人越多越好。

跳花灯时,一句话就是一个动作,内容主要是讲仡佬族生活中的场景,从仡佬族开天辟地开始,一直发展延续到现在,唱词非常多。

至于跳花灯有多少年历史,老人们都不知道,村里也没有相关的记载。老人们都是从父辈那里学来的,家中的老人都会唱,口口相传,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至今。

“现在人少了,要是以前,更热闹。”涂应斌说,以前单是跳花灯的道具就有很多,有彩扇、手帕,配合的乐器除了一面鼓、一副镲之外,还有一对二胡、一对口琴、一对笛子、一对箫。如果都齐全的话,效果更好,氛围也比现在好。可惜现在没有人会吹,大家也不愿意吹了,就慢慢简化到如今一个鼓一个镲配合将就了。

贵州兴义人跳花灯(高峰镇仡佬族跳花灯)(3)

38年前获奖者合影。

贵州兴义人跳花灯(高峰镇仡佬族跳花灯)(4)

看着年轻时的照片,老人们感慨万千。

贵州兴义人跳花灯(高峰镇仡佬族跳花灯)(5)

至少传了三代的镲。

38年前曾获奖

青年如今已花甲

跳花灯表演者何昌禄告诉记者,1980年狗场村跳花灯被省文化馆一位工作人员发现,该工作人员还来指导过他们跳花灯,带着他们参加贵州省举办的少数民族歌舞比赛,获得了全省二等奖。

当年的表演者之一王事国老人家里,至今还保留着当时获奖时的合影。已泛黄的黑白照片上,经老人指点,记者才找到当年的他以及何昌禄等人。

“那个时候才20多岁,大家都是年轻小伙子,现在都老了。”王事国老人感慨道。

“不过那时候我们住的是茅草房,去趟省城要大半天时间,现在村里都是楼房咯。”老人话峰一转笑着说。

这些年,何昌禄带了不少徒弟,不过如今生活好了,大家娱乐的方式多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传统的东西了,也就很少有人会跳花灯。

“我至少还要再跳10年,希望能再带一批徒弟出来,把村里的跳花灯传下去。”说起跳花灯,老人一脸笃定。

贵州兴义人跳花灯(高峰镇仡佬族跳花灯)(6)

王事国回忆年轻时跳花灯的情景。

贵州兴义人跳花灯(高峰镇仡佬族跳花灯)(7)

村口的土地庙。

男女同台表演

庆新时代幸福生活

郭堂秀,今年60岁,跳花灯已20多年了,是村里第一批跳花灯的女性。

郭堂秀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是不让女性跳花灯的,只有男性才能学。一般男性10多岁就开始跟着父亲或长辈学跳花灯。改革开放,生活条件好了后,村里让女性参加跳花灯表演,她就和村里其他几名妇女一起成为村里第一批学跳花灯的女性。

郭堂秀说,自己40多岁开始学跳花灯,一跳就是20多年了。现在村里跳花灯的妇女有6人,和男性一样多。大家的角色都一样,男性会的女性也都会,而且还有夫妻档。现在她和老伴就经常一起同台跳花灯。

“现在生活好了,跳花灯就是图个热闹,图个好彩头。”郭堂秀说。

对此,王事国颇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如今大家不愁吃穿,不为生计发愁,住进了新房,村口就是宽阔的道路,很多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挣钱,想吃什么就去买,每天都像过年。今年,省里还在村里搭起舞台闹元宵,村民们高兴不说,还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跳花灯,让更多的人了解仡佬族,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

(文/本报记者 曾瑶 图/本报记者 刘先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