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还 于是人也还是

“于是人也”,还是“于斯人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于是…还 于是人也还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于是…还 于是人也还是

于是…还 于是人也还是

“于是人也”,还是“于斯人也”

昨天晚上,我在上晚自习期间,女儿打电话问我,八年级语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里,原句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我想了想说:是“于斯人也”。因为我在写作中曾多次引用过这句名言,就是“于斯人也”。我每次在录入这句话时,打了前几个字,这句话马上就出来了。但是,我出口吟诵却是“于是人也”。

下自习后,我回到家,翻找课本,最近十几年人教版课本原句是“于是人也”。我翻开《孟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上面是“于斯人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是“于是人也”。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从语法上看,“斯”、“是”都有“这”、“这个”、“这里”等意思。如“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它们都可以作为主语、定语、宾语。

由于这两个虚词,用法相同,意义相近,语音相近(si\shi),人们容易产生混淆。两千多年来,编者按照自己的认知编辑,导致出现不同的版本。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随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有些词语分分合合、语义变化是正常的,因而,不同时代的版本可能出现某些差异,是不足为奇的。

对待这些差异,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正是这些差异,为我们打开了解语言发展的一扇窗户,为研究语言发展的规律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作为语文教科书,以后应当在课下注释里,对这种差异现象作出解说。这样,人们对这种文学现象就能够有所了解。

王进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