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十六计名言(早已提出了六字胜战真言)

纵观中国5000年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三皇五帝到近代社会,一直争战不休,奇谋迭出,在此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军事理论和天才,其中最经典的是《孙子兵法》与孙武。

《孙子兵法》出现于春秋晚期,孙武面见吴王阖闾之前就已成书,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受到重视,无论传世文本还是考古发现,都没有此书记载,以至人们以为《孙子兵法》是一本伪书。但在山东银雀山汉墓中,考古专家挖出《孙子兵法》汉简,是国内最早的版本,证明孙武和此书的存在,也说明西汉初年《孙子兵法》已经流行。自汉朝起,《孙子兵法》就成了兵家经典,一直流传至今。

诸葛亮三十六计名言(早已提出了六字胜战真言)(1)

这本兵书虽然写于2000多年前,但书中军事思想却非常先进,一直为兵家奉为圭臬。其中,书中有一条胜战定律,几乎所有胜战都遵循了这一规律,《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提炼起来只有六个字,即:“以正合,以奇胜”。

所谓奇,有战术奇和战略奇之别,两军酣战之际,突然一声炮响,一支奇兵从侧翼、或从后方杀出等,这是战术上的奇;断了敌人粮道,奇兵占领敌人战略要地等,这是战略上的奇。

我们不妨想一想古今胜战,长平之战白起派出数千骑兵断了赵军粮道,垓下之战韩信让人唱起楚国小曲,官渡之战曹操烧了袁绍粮仓,赤壁之战周瑜火烧曹军,魏灭蜀国邓艾奇兵出阴平小道等等,在“以正合”的同时,都有“奇”的谋略,最终奇正结合赢得胜利,这是古今胜战的基本打法。

诸葛亮三十六计名言(早已提出了六字胜战真言)(2)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新野、空城计等,惊险环生,奇谋迭出,打的酣畅淋漓,胜的轻描淡写,但这只是演义小说,在真实历史上,诸葛亮一生行兵,可以用步步为营、谨小慎微来形容,鲜有敢于出奇的。

诸葛亮军事上的成就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平定南中之战,即我们熟知的七擒孟获;二是五次北伐,《三国演义》中是六出祁山。平定南中之战,史书记载非常少,没有过多描述诸葛亮如何出兵的,但五次北伐却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第一次北伐奇正相合,诸葛亮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率领主力向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方向进攻,所向披靡,一时关中大震。然而,仅此而已。在此之后四次北伐,诸葛亮一直“以正合”,却无奇兵制胜。每次都是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想与魏军决战而不得,最终无奈退兵、劳而无功。

诸葛亮三十六计名言(早已提出了六字胜战真言)(3)

这里还有一个公案,即“子午谷奇谋”案,魏延希望诸葛亮分给他五千精兵,带着五千人的口粮,沿着秦岭向东前进,到了子午谷折而向北,十天之内可以到长安,而镇守长安的是夏侯楙,魏延认为他没什么本事,只要魏延抵达长安,夏侯楙必然直接就吓跑了。一旦拿下长安,那么北伐就成功一小半。

但是,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

千百年来,关于子午谷之谋到底可不可行的争论就没有断过。但笔者认为,韩信有暗度陈仓在前,为何不能有魏延子午谷奇谋在后?况且,成功率不高就不试了吗?想要大胜,有时必然需要赌博和运气。单纯的想要“以正胜”,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以蜀汉国力来说,根本耗不起。

蜀国和诸葛亮想要打破魏国战略封堵,复兴汉室,正面推进几乎没有希望,而子午谷之谋成功了会有一两成希望。因此,无论子午谷奇谋胜率有多低,诸葛亮都应该试一试,小成本博大胜,不试,就等于彻底放弃了胜利的希望。

诸葛亮三十六计名言(早已提出了六字胜战真言)(4)

归根到底,还是诸葛亮过于谨慎,学不会“以奇胜”,或者说不敢冒险,所以才有后世伟人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古今名人对诸葛亮评价很高,但老对手司马懿却一针见血,指出了诸葛亮的不足:“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权变),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