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传承故事(四川先贤家风家训)

家风家训传承故事(四川先贤家风家训)(1)

【四川先贤家风家训】 第4期

来源:《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年1月版)

编者:中共四川省纪委 四川省监察厅

组稿: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广安市地方志办 李有毅

家风家训传承故事(四川先贤家风家训)(2)

四川广安邓氏家族是一大名门望族。从明洪武年间兵部员外郎邓鹤轩到广安定居,到清朝末年中进士的有10人,当朝为官者数十人,最有名的是清乾隆年间的大理寺正卿邓时敏。之所以成就了邓时敏的功德,关键在于邓氏家族“修身立品,以勤宜德”的优良家风和其父邓琳教子有方。邓琳虽没有做多大的官,仅任中江县学政,但他坚持“修身立品”的家训,教育和影响了众多寒门学子,也造就了其子邓时敏的传世功德。

邓时敏(1710—1775),字逊斋,号梦岩,邓小平先祖。清雍正十年(1732年),四川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恩科二甲89名进士,入翰林院授以编修。乾隆七年(1742年),迁为侍讲学士。乾隆八年(1743年),任江南宣谕化道使。后又转侍讲学士,通政司副使。乾隆十年(1745年),升为大理寺正卿。

邓时敏在担任顺天乡试考官期间,所拔后生多为知名人士,阿桂、袁枚皆出邓时敏之门。阿桂出将入相,袁枚虽官止于知县,但文章风采斐然,为清代大文豪。袁枚曾说:“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藉,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部名节以归。重其身,端其范,以仪型百辟,无形之砥柱,可以抗中流,挽风气矣。”李艺圃亦称赞邓时敏:“逊斋先生待人处己,一出于至诚,气度浑融,接之若略无可否者,性刚直,和而能介。”

清乾隆十年(1745年),邓时敏升任大理寺正卿后,突然得知父亲邓时敏去世的消息,便携家眷回家奔丧。服丧满期后,因母亲年事已高,上书请求在家赡养老母,皇帝特地予以批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母亲病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邓时敏返回京城,继续任大理寺正卿之职。他刚果严毅,遇事不稍偏就,同列皆敬畏。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因年事渐高,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念及邓时敏为官多年,尽职尽忠,政绩可嘉,便封他为“通封大夫”。次年邓时敏卒于家中,终年66岁。

教子有方

忠孝传家

康熙八年(1669年)四月初四日,邓琳广东于出生,共有六个儿子。邓琳对他们非常严厉,特别是对第六子邓时敏督学更严,没有经过邓琳允许不得参与外事,只守在书斋里念书,甚至没有长辈之命令不敢从书房里出来。邓琳告诫他们,说话一定要事先组织好语言,表达要严谨,一旦有失言之处,便会遭到严厉批评。邓琳对他们说:“余一生苦学修行,清夜自省,颇无咎处,今仅经明经老命也。我家世传忠孝,积德行仁,曩者祸近海滨,羊舌之宗,几殄矣。幸先泽未斩,一线绵廷,以有今古。尝闻天之报,施善人,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汝曹勉之。”意思是:“我一生埋头学问,刻苦用功,严谨修身,到了深夜则深加反省,觉得自己平生未尝做过什么让自己违心后悔的事情。如今也只是以经学教书为生的命。我们邓氏一向以忠孝传家,做好事,积德行。以前的时候,祖辈蒙受大祸,逃窜在海边,我们整个家族,就像先秦时候的羊舌氏一样,几乎全部灭亡。幸而先辈们所遗留的福泽还没有完全中断,一线绵延不绝,才有了我们这些子孙后辈的今天。我曾听说,上天将会施报于善人,如果没有报于他自己,就会报于他的子孙后代。你们一定要以此勉力自己啊!”

修身立品

为官清正

乾隆元年(1736年),邓时敏中进士,在翰林院做官。喜报频传,父亲邓琳面露喜色,但心里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写信告诫邓时敏为官之道。他说:“第一在修身立品,亲正人,闻正言,行正事。词臣以文章报国,读中秘书须如诸生习学业,学问自进于高明。古来名臣,学术事功,非两途也。勤修职业以报圣主。无望老父言。”“修身立品”的家训便时刻提醒着邓时敏,他每天早晚都要看一遍。

邓时敏在朝廷做官多年,声名越来越大,不久被提拔为侍讲。又因内阁大臣推荐,皇上钦命他为江南宣谕化导。邓琳听说后,又写了一封信告诫邓时敏:“尔边方一介,仰沐殊遇,内荐清班,出衔使命,深惧尔才之不逮,有贫高厚之恩。尚其恪其乃职,以勤宜德。意毋喜,事毋惮,劳减仆从,勿滋扰地方,广咨询,勿漠视民瘼。士习不驯,须养其廉耻。予之自新,民气不静,须动其天良,使之自悟。古人为上为德,为下为民,胥是道也。”

邓时敏谨记父亲告诫:事君诚心无欺,恪守职责不懈怠,做事勤勤恳恳,不得有私心想法。他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真才实学,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上获皇上的赏识,下得百姓的拥戴,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邓时敏主持修撰乾隆版《广安州志》,主持修建邓氏宗祠大廷尉,捐修古刹朝阳寺等寺庙,还主持整理了邓氏家族的祖谱,并且排下了“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的家庭辈份顺序,邓小平则为“先”字辈。在短短五个月间,邓时敏连升三次官,升到了九卿之位,这是当朝非常罕见的事情。邓琳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在手书的两封信札里自然流露出来。人们都说,邓琳既养育了人才,又得天伦之乐,真是两全其美,又被誉为“蜀中鸿儒”。

家风家训传承故事(四川先贤家风家训)(3)

邓时敏去世后,清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其功德而赐建神道碑、立德政坊。邓时敏的故居——广安协兴镇翰林院子仍保存完好。翰林院子距邓小平故居约1公里,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邓时敏仙逝后,因有子无孙,邓氏族人公议把翰林院子辟为学馆,办起了牌坊村第一所私塾学校。1909年,5岁的邓小平在此启蒙读私塾,并在此由“邓先圣”改名为“邓希贤”。新中国成立后,在翰林院子办起了一所村级小学,取名翰林小学。1985年,翰林小学迁址到距此1公里外的牌坊新村,而今,翰林小学已是40多个班级2000多学名生的义务教育学校。

家风家训传承故事(四川先贤家风家训)(4)

“方志四川”投稿邮箱:scsdfz@qq.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