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的演变的图(联系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十六要素的第三条指出:“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这里列宁明确地说明了一切事物 都有自己的生命和运动,世界是普遍发展的,辩证法要求用发展 的观点来看待和对待每一个事物和现象。
第三条要素和前面两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客观性要求全面性,也就是不能从一时一处的情况看问题,而要从事物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去观察事物本身,这里包含着发展的观点。
同时,发展观点和联系观点也是紧密相联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 出:联系包含着运动,形而上学“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 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 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 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可见,联系或关系构成了运动,联系或关系蕴涵着发展和运动,发展和运动都是联系。
所谓纵向的联系,从时间前后看的联系,也就是发展。列宁说一切都是“通过转化而联系的”。 转化也是一种联系或关系,是发展的联系,联系包含了发展。因此,从联系中必然逻辑地引伸出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相对的静止和质的稳定,但这只是相对于一定的运动系统的平衡状态,和相对于一定的质的规定性的量变状态,它本身就是运动、发展的一种表现。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特征和根本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正像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一样,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运动、变化、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没有什么最终的顶峰和绝对的界限。正因为运动、变化、发展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事物才有千差万别,世界才是丰富多彩。
辩证法不但揭示了宇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体系和系统,而且也揭示了它是一个永恒发展的活生生的过程。
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 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列宁在《逻辑学》摘要中,对发展观点和世界是过程的思想,也作了许多深刻的研究,列宁摘录了黑格尔在第二版序言中 讲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区别的一段话:“对思想的王国作哲学 的描述,也就是说,从它自身的(注意)内在活动或者(都是一 样)从它的必然(注意)发展去描述它。”
括弧中的字是列宁注的,在旁边还批了“出色!”同时,黑格尔认为,形式逻辑尽管也有用,但由于它不管思维内容只管思维形式,没有说明这些形式的联系和发展,因此是“没有生命的骨胳”。列宁也是赞同黑格尔的,并指出;“需要的不是没有生命的骨胳,而是活的生命。”上述摘评表明列宁十分强调“必然发 展”、“自身内在活动”和“活的生命”的辩证法思想,并概括在第三条要素中。
对待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形而上学除了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相对抗外,也对发展作庸俗化的歪曲解释,尤其是资产阶级的庸俗进化论产生以来,后一种现象就更为突出。
所以列宁特别注意并提出了关于两种发展的观点的问题。他指出:“对于‘发展原则’,在20世纪(以及19世纪末)‘大家都已经同意’。——是的,不过这种表面的,未经深思熟虑的,偶然的,庸俗的‘同意’,是一种窒息真理、使真理庸俗化的同意。”
这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只承认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永恒的重复,把变化的原因归之于外力引起的。为了区别于这种形而上学发展观,列宁在论述发展时,特别指出辩证的发展是“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
这是列宁的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大特色。被列宁称为“全是对于辩证法的很好地说明”的一部分论述中,列宁摘录了这样一段:“把一个现象领域向前推进的,是这个领域的内容本身,是它(这个内容)在自身中所具有的辩证法。”列宁把这一段用德文摘下,又译成俄文,并指出:“也就是它自身运动的辩证法。”非常强调自身运动。
列宁指出:“运动和‘自己运动’(这一点要注意!自生的(独立的)、天然的、内在的必然的运动),‘变化’,“运动和生命力”,‘一切自己运动的原则’,‘运动’和‘活动’的“冲力’——‘僵死存在’的对立面,——谁会相信这就是‘黑格尔主义’的实质、抽象的和晦涩的黑格尔主义的实质呢??必须揭发、理解、拯救、解脱、清洗这种实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到了这一点。”
列宁自己也做到了这一点,并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的事业。列宁关于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的提出,辩证法要素第三条的概括方式,就表明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列宁还指出:“普遍运动和变化的思想(《逻辑学》,1813年)未被应用于生命和社会以前,就被猜测到了。这一思想先公诸社会方面(1847年),而后在应用于人类方面得到证实(1859年)。”
这就是说,黑格尔在1813年《逻辑学》的客观逻辑中就已用唯心辩证法说明矛盾引起自己的运动,就已猜测到了辩证法的普遍发展的原则;1847年马克思写成并发表了《哲学的贫困》,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共产党宣言》,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第一次公诸于世,标志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而后,在1853年马克思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又系统地应用和论证了唯物史观。
可见,普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思想,无论在主观的逻辑思维中,或者是客观的社会所史中,都得到了证实,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列宁称它为“辩证法的标准”和“辩证法的特征”。甚至明确地把辩证法定义为关于发展的学说。
其实,在恩格斯“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的定义中,已包含着辩证法是关于运动和发展的学说的思想。但是,强调和明确规定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这是列宁的特色和贡献。
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原则必须结合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对宇宙或客观世界的存在状态的两种对立的见解。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辩证法则相反,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全面就要求从联系和发展中去看,既联系又发展才是真正的全面。
联系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在说明世界的总图景中是不可缺一的。恩格斯曾指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他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这里指出了形而上学之所以是片面的,就是由于它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正由于它联系、发展地看问题,所以它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是全面的、具体的和辩证的。
联系构成发展,联系包含发展,发展体现联系,发展也是联 系。这主要是说明作为辩证法的范畴发展从联系中逻辑地引伸出来,说明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决不能理解为可以只要一个而不要 另一个。
其实这两者各有相对独立的内涵,都是说明物质世界状态缺一不可的范畴。联系离开发展,就会变成凝固僵死的联系; 发展离开联系,就会变成孤立片面的发展。
客观世界的实际景象是,一切联系都是发展的,一切发展都是联系的。联系和发展都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宇宙既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又是“过程的集合体”;既是体系,又是过 程。
列宁说:“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历史不断揭示出新的方 面),都是互相依存的,彼此有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列宁选集》)
这就是既联系又发展的状态的高度概括。列宁还形象地描述 黑格尔《逻辑学》揭示的世界辩证图景:“一条河和河中的水滴。每一水滴的位置,它同其它水滴的关系;它同其它水滴的联 系;速度,运动的路线一直的、曲的、圆形的等等一一向上、 向下。运动的总和。概念是运动的各个方面,各个水滴(=‘事 物’)、各个‘细流’等等的总计。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学,世界 的情景大概就是这样的,一当然要除去神和绝对。”
这就是说,世界就如一条长河。既有联系又有运动,是一个体系和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原则和普遍发展的原则必须结 合起来,只有同时承认这二个原则,才能表现世界的总画面,正 确地说明物质世界存在的根本状态。
列宁指出:“还必须把发展 的普遍原则和世界、自然界、运动、物质等等的统一的普遍原则联结、联系、结合起来。”并明确地提示:“注意”,“一、发展原则...二、统一原则……”。这里所谓世界统一的普遍原则,也就是联系的普遍原则,有联系才有统一,世界 就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着的统一整体。
所谓必须把发展的普遍 原则和世界统一的普遍原则“联结、联系、结合起来”,就是必须把发展原则和联系原则作为辩证法的二个基本原则。既不能缺 一,也不能割裂。“应当从事物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去观察事物本 身”。
列宁在1921年《再论工会》中提出辩证逻辑的四点要求, 第一点就讲联系,第二点就讲发展和“自己运动”,并指出任何事物,“它同周围世界的联系,都在常常变化的。”《列宁选 集》列宁这些思想,不仅继承了马恩的思想,而且 对唯物辩证法作出了新的阐发和贡献。
斯大林在《联共党史》的 四章二节中,讲辩证法的四个特征,第一点讲联系,第二点讲发 展,从强调辩证法首先讲联系和发展而言,斯大林是正确地继承和概括了马恩和列宁的思想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既讲联系又讲发展的,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全面观点、具体观点和辩证观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