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黄鹤楼赏析(周振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大诗人李白这首诗,是被人们传诵的名篇之一。李白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开始,出游襄阳、汉口,南泛洞庭湖,东到金陵、扬州,回到湖北,跟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安陆安家,约住了十年。这首诗就在这段时期里写的。

王之涣登黄鹤楼赏析(周振甫)(1)

孟浩然是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湖北襄阳人,与李白交谊甚深。李白对孟浩然是非常尊重的。他的《赠孟浩然》诗,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又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孟浩然比李白大两岁,李白称他为“孟夫子”,把他比做高山,说明李白对他的钦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写他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扬州去。孟浩然有《广陵别薛八》诗:“土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这两句话里当也反映他自己的感情,他也是不得志才去广陵的。老朋友离开黄鹤楼向东去,从扬州来说,黄鹤楼在西面,所以称西辞。在阴历三月正是花柳盛开的季节,坐船东下扬州。孙洙在《唐诗三百首》里批这句是“千古丽句”,因为它唤起人们对春天秾艳的景色的爱好。古人往往用秾密的柳树来比烟,像韦庄《金陵图》:“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扬州是当时繁华的地方。把三月浓密的花柳同扬州结合,给人以秾艳的感觉。不过它的特点是不用秾艳的字眼来作描绘,却能收到“千古丽句”的效果,这是他的高明处,因此从这句的文字看,是清丽而不是秾艳。这首诗的突出描绘,还在后两句。老朋友坐船去了,李白还在望;直到船远去了,只看到孤帆,他还在望;连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一点影子,他还在望:连影子都在水天相接的碧空里消失了,他还在望,只看到长江水在向天边流去。这样的描绘,不是画,而是电影银幕的移动,是写得非常突出的。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出极为深挚的友情。像这样用电影银幕的移动来写送别的深情,而且写得这样突出的,这在古今无数的送别诗里很难找到。所以这首诗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王之涣登黄鹤楼赏析(周振甫)(2)

南宋的诗人陆游在《入蜀记》里说:“太白登黄鹤楼送孟浩然诗云:‘征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陆游看到这个本子,说帆映着远山,更好看。陆游是坐船入蜀的,他说的帆映远山,当是他坐在船里,看到别的帆船,用远山做背景很好看。船在前进,做背景的远山过去了,所以说“碧山尽”。李白是站在江边望朋友的船,假如在黄鹤楼边望出去有碧山做背景,直到船望不见了,这个碧山不会动,怎么会“碧山尽”呢?再说“帆映远山尤可观”,注意帆映远山的可看,是在欣赏江中景物,而李白的注意在送别,在惜别,在写离情,与欣赏景物不同。因此,陆游看到的本子是不可靠的,那样写也不可能表达出极为深挚的感情。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天际流”是什么意思?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朓在江中逆流而上,看到江水向东北流去。他望天边有归舟来。这个“天际”指天边,天边指远望上游水天相接处,即西边,因长江从西流向东。“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天际流”倘作向水天相接的西边流,就跟向东流不合,只能作向水天相接处的东边流去,跟谢朓的“天际”方向相反了。这是情景不同解释也不同了。

这两句送别的诗,在李白的诗里也是写得很突出的。李白写了不少送别的诗,他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写得丰富多彩,在这里不谈了。在这里只想就李白写的送别诗里,挑选出写得同这首诗的写法相类似的几首来谈谈。

写得同这首诗最相似的,是《送别》;“云帆远望不相见,日暮长江空白流。”说“云帆”,指朋友的船已经去得很远了,在水天相接处,帆已经在云里消失了,那就没有像这首诗从“孤帆”到“远影”到“碧空尽”写得那样生动,不仅“长江天际流”比“长江空白流”具体,“碧空尽”也比“不相见”要具体。又《送崔度还吴》:“去影忽不见,踌躇日将曛。”上面说“送之吴江渍”,可见朋友也是坐船去的,“去影”也指帆影,说“忽不见”写得没有这首诗的突出。但加上“日将曛”,日光快要下去,写出了另外的情绪。

李白的送别诗里,也有同这首诗类似的写法而内容不同的,也可谈一下。他在《送张舍人之江东》里说:“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一雁远比朋友的远去,孤帆也指朋友的船。就他写孤帆,写朋友远去,同这首诗有相似处,但内容却不同。用一雁来比,写朋友像一雁那样飞得高,可能是赞他的品格高,因为上文有“张翰江东去”的话,张翰是辞官归乡的。说“孤帆迟”由于“海阔”,指离开家乡远,所以嫌船走得迟,这是写朋友的心情,所以写得不同了。

王之涣登黄鹤楼赏析(周振甫)(3)

又《送范山人归泰山》;“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雪,杳在青崖间。”这首诗同孤帆远影句全无关系,但他用的特写镜头和银幕移动的手法,又同孤帆远影句相似。先是看见一只白鹤,后来隔得远了,只看成像片雪,再后来“杳在青崖间”,连片雪也看不见了。通过这样比较,我们更可以看到这首诗写得突出,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写法,由于内容不同而有变化,又可以看到李白在别的诗里怎样运用这种银幕移动的写法。

王之涣登黄鹤楼赏析(周振甫)(4)

作者简介:周振甫 (1911~2000),浙江平湖人。1932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开明书店校对、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华书局编审。昆明第一届文论学会会员,济南文心雕龙学会会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注释》《中国修辞学史》《毛泽东诗词欣赏》等,专著辑为《周振甫文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