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簪头饰等级(女性头戴发钗兴起于何时)
“美”是一种人生态度,跨越千年依然长盛不衰;“美”像鲜花争奇斗艳,四季轮回依然馥郁芬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美丽宣言。但岁月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女性群体,虽然社会地位较低、家庭条件有限,但却从来没有丧失对美的追求。她们虽然没体验过所谓的大牌,但却拥有别具一格的爱美理念。纵然无法身披绫罗绸缎,亦或是不能穿金戴银,但对“首饰”的热爱却从未减退。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是褪去男装重回女儿身的娇羞;“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这是罗敷女正在精心梳妆的场景;“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唐代贵妇头上的珍贵头饰,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珠光宝气。
罗敷女的倭堕髻,是汉代女性常见发型,而唐代女性的玉搔头亦作“玉篸”,指的是用美玉制作的簪子。笔者认为从古代女性发型,或者说发饰的演变历史,完全可以看出古人对美的理解和珍爱。其实,在众多古代女性发饰或首饰中,“钗”的比重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尤其是在珠光宝气的唐宋贵妇群体中,头戴金钗、玉钗更是一种时尚象征。而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女性,则佩戴木、竹、铁、银等材质,制作而成的各式各样的“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钗”,作为古代女性发饰代表,极富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
古代女性戴发钗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近年来古装影视剧特别火爆,人们在被各种剧情吸引的同时,对剧中人物的服饰、首饰也倍感兴趣。由于古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所以无论男女皆蓄长发,头发太长容易遮挡视线,所以他们就会用簪子将头发束紧。
这样不仅看起来更加利索,而且还能给人一种威仪感。“男以定冠,女以绾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簪子的作用,其实就是用来固定头发的工具。只不过身份地位不用,簪子的材质、做工、品相不一样。实际上簪子又名发簪或钗,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束发。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以及思想不断更新,发钗从最基础的束发功能,逐渐转变为彰显身份的标志。金、银、铜、铁、木、竹,不同材质制作而成的发钗,都代表着不同阶级、身份的人群。简而言之,发钗越名贵身份就越高,反之发钗越廉价,身份就越低。
一、古代戴发钗起源历史
据史料记载,钗最早出现于汉代,实际上最初钗就被称为发簪。无论簪、钗原名都叫“笄”,《说文》中有云“笄,簪也”。古人用“笄”扎头发,无论男女都可以通用,只不过样式或形制不同而已。当然,也可以用“笄”固定帽子。
“笄”是汉族人专用的装饰物,这种装饰物的实用性比较高。“笄”的种类非常丰富,笄珈、笄珥、笄导等各有所指。在古代社会女子十五岁时,又可以被称为“及笄”,并举办比较隆重的“笄礼”,主要的寓意就是证明已经成年。
据《辞海》记载:“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无论是笄、簪、钗,其实主要作用都是束发或定冠的工具。但当发钗变成女性专用头饰之后,便进入了装饰美的历史阶段。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簪或钗都是由笄发展而来。《西京杂记》中曾记载一件趣事,汉武帝时期李夫人曾用玉簪搔头,自此之后宫人皆用玉簪搔头,这也是玉簪又被称为玉搔头的起源。从这段故事中所描述的内容来看,早在西汉时期,玉簪就已经被广泛使用。
笔者认为玉簪也好发钗也罢,都是古代女性必备的首饰之一。相比较于项链、手镯、戒指而言,发钗的知名度并不是太高。但作为古代男女束发或定冠的必备工具,绝对是每个人都能开的重要工具之一。人们可以忘记佩戴其他首饰,但绝对不会忘记佩戴发钗。
二、发钗材质及其意义
发钗外型类似于一根长针,主要分为钗冠和钗身两部分。发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后,制作而成的插在头发上的首饰之一。这种发饰的主要作用除了束发定冠之外,一般都会居于装饰物的尾部。最重要的是钗冠处会有流苏吊坠,看起来自然飘逸、贵气十足。
汉代发钗的制作原料,多以贵金属、玉、竹、木为主。贵族阶级的发钗非金即银,而且还会出现金镶玉或玉镶金的形式。而普通老百姓的发钗,则多以陶、蚌、荆、竹、木为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较为明显的区别,主要是受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制约。
实际上随着人们审美提升,以及所拥有的材质越来越多。制作发钗的原料除了贵金属,以及玉质等材料之外,还出现了以象牙为主料的骨质发钗,当然也不乏牛角、玳瑁等材质。而且发钗的样式也逐渐多样化,首端或者说钗冠出多镂以花鸟图案。
贵族女性的发钗还会缀以珠宝、玉石吊坠,走起路来就会摇摆不定,所以到了唐朝时期又被称作“步摇”。据《中华古今注﹒钗子》记载:
“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这段由晚唐文人撰写的文字,不仅写出了发钗的起源,而且也说出了发钗的材质。同时,还透露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早在战国时期,束发定冠的“笄”就已经出现。只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在西汉时期发展为簪子或钗。
如果深挖发钗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唐代才是发钗逐渐走向巅峰的重要阶段。唐代女性不仅在思想上特别开放,而且在佩戴发钗的时候,也同样具有别具一格的魅力。唐代发钗的钗首花饰类似鬓花,而且还带有珠翠流苏。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唐代发钗,不仅完全符合古代女性审美,而且也促进了首饰艺术发展。实际上发钗在唐朝时期,已经不是仅限于一种工具,或者说可以装饰女性美的物品。在那个可以自由恋爱的年代,人们还将发钗作为定情信物。
三、古人定情信物之发钗
对古代女性首饰有一定研究的人,相信一定会对发钗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为发钗外型唯美,而且也与其蕴含的深意息息相关。金钗换酒、荆钗布裙等成语,直到现代社会依然被人们不断提起。尤其是“金陵十二钗”,更是以钗作为美女的代称。
从古至今男女在谈恋爱的时候,都会相互赠送礼物,以表达爱慕之情。尤其是在古代社会,无论恋人还是夫妻,在分别之际都会互赠礼品,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女性在送别自己的恋人或丈夫时,都会讲头上的发钗取下来,然后一分为二一半自己留着,另一半则送给要远行的心上人。
南宋词人辛弃疾就在《祝英台近.晚春》中,写道:“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不仅表达出了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发钗的重要涵义。事实上南宋时期还有一位大词人,也曾写过一首以“钗”为名的词,他就是爱国诗人陆游。
《钗头凤·红酥手》一词中,描绘出了诗人与原配妻子唐氏,充满悲情色彩的爱情故事。“钗头凤”虽然是词牌名,但是以“钗”字作为词名,足以证明发钗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陆游借助发钗暗喻唐婉,说明古人有用钗借指女人的习惯。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词中婉转、悲凉的情感基调,令人读后无不为之感叹。
四、发钗象征身份与地位
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古代人被分为三六九等。处于社会上层的贵族阶级,不仅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在物质生活方面也十分珍贵。尤其是贵族女性的穿衣打扮,更是充分体现出了这种等级制度。
简而言之地位越高的女性,在佩戴头部装饰品的时候,一般都以金银玉翠为主。笔者认为似乎只有打扮的满身珠光宝气,才能不断向世人彰显身份等级。贵族女性的发钗多以金、玉、象牙为主,而且还会在发钗上点缀一些装饰物。
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虽然也可以佩戴发钗,但基本上都是竹、荆、木钗。所以古代女性在结婚之后,才会被人们称戏称为“拙荆”。其实,在古代社会发钗就是一个分水岭,虽然所有女性都可以佩戴这种头饰,但却在材质、工艺上有很大区别。
五、关于发钗的传说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由于对自然现象并不了解,所以就会习惯性的将其神化。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从这段话中可以得知玳瑁钗,在古女性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五代诗人汤僧济曾为发钗,写过一首特别悲情的诗歌: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比,插映还自怜。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於此落,从来非一年。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鲜,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传”。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少女,在井边顾影自怜的猜想,进而描绘出了宝钗掉落井中的情形。从此宝钗上面的翠羽变成了泥土,但是金子做的钗针却依然如故。诗人发现了这枚古钗之后,不禁感叹物是人非的悲凉。
笔者认为发钗作为古代女性头饰,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作用,而且也起到了装饰美貌的功用。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无人戴钗,但是这种可以体现古代女性美的饰品,所留下的“美文化”却非常值得大家关注。
结 语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云:“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荆钗、步摇都是古代女性,最为平常的发钗类型。但荆钗为普通女子所用之物,步摇则体现出了发钗的贵重。
笔者认为在古代发饰文化中,“钗”作为一种特殊头饰,不仅可以装饰女性美,而且也可以体现出阶级特色。虽然在古代人的思想中,“钗”的涵义并不单纯,但是作为一种体现美的饰品,其实也蕴含了古代女性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明清玉簪及点翠工艺漫谈》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金属首饰研究》
《浅谈古代女性簪钗上的传统文化意趣》
《盛服摇珠玉—考古发现的北朝隋女性首服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