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哪个县最发达(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昭通)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辖9县1市1区,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居住有汉、回、彝、苗等24个民族630万人。下面,我先用3句话简要介绍一下昭通的基本情况。

云南昭通哪个县最发达(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昭通)(1)

一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昭通古称“朱提”(shū shí),元朝时改为“乌蒙”,清朝改土归流后改为“昭通”,所以古“朱提”就是现在的昭通,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立朱提县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其实,昭通的历史还要从600万年前说起,在我们昭阳区水塘坝出土的剑齿象、中华乳齿象等古生物化石群证明了昭通还是“古象之邦”。

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以来,昭通便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厚重的历史文化哺育形成了备受关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2020年,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昭通市“文学之乡”称号。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昭通,在威信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

二是区位优越、资源丰富。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和中原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汇走廊,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链接点。

“十三五”以来,我们相继实施“交通先行”“交通强市”战略,累计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143亿元,其中,高速公路突破900公里,镇雄、威信迈入高铁时代,先后开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点地区航线,渝昆高铁、昭通新机场开工建设,市内“两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快捷、安全、舒适的综合交通让昭通的山不再高、路不再远

昭通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水能资源富甲全滇,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座巨型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特殊的高峡平湖景观。

三是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昭通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孕育了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独特自然景观,能给广大游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昭通旅游资源禀赋高、类型全,共有367个旅游资源点,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国际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之乡大山包、“天麻原产地”小草坝、“交通博物馆”豆沙关以及“扎西会议”纪念馆等景区景点,让广大游客流连忘返、印象深刻。昭通全年平均气温在11℃-21℃之间,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秋城昭通、避暑胜地”的美誉,是广大游客避暑康养、休闲放松的理想之选。

“十三五”以来,昭通市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文物保护更加有力。11573件套馆藏可移动文物,1148处不可移动文物和59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建成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6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76个,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建成29个游客集散中心、17家A级旅游景区等一大批旅游设施

三是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和现实生活题材,聚焦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创作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各类舞台文艺作品700多个,其中:有56个优秀节目在国家和省级各类赛事中获奖。

四是文旅产业迅速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加速发展,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1亿人次、同比增长99.1%,实现旅游总收入1724.2亿元、同比增长199%。

五是品牌品质不断提升。打造了“苹果文化节”等十大文化旅游品牌,“磅礴乌蒙、大美昭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最佳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首批国民休闲胜地”等称号。“一部手机游云南”昭通板块不断完善,17个主要景区景点全部云端绽放,智慧旅游建设有序推进。从严从实整治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健全投诉处置不过夜、“30天无理由退货”等长效机制,旅游市场持续规范提升。

“十四五”期间,围绕“滇川黔渝省际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按照特色化、智慧化、高端化和“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思路,我们将补短板、铸产品、塑品牌,着力将昭通建成独具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区、红色文化体验区、康养休闲度假区。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统筹推动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建立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升级博物馆展示利用和宣教功能。提升非遗保护运用、传播及融合发展水平。

二是优化提升文旅产品供给。大力培育建设“避暑休闲”“金沙江高峡平湖”“红色文化”“南丝绸之路”等品牌文化旅游线路,重点打造大山包国家公园、巧家湖滨旅游康养目的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彝良小草坝、永善云上马楠、绥江金沙人家、水富铜锣坝等核心产品,促进全域旅游加快发展,推动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

三是深入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拓展“文旅 ”“ 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促进文化旅游全域联动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精品等工程,强化特色村镇保护与利用,加快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富民增收。

四是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水平。重点建设一批高品质文旅项目,并不断完善旅游标识标牌和旅游安全服务与医疗救援体系。实施智慧旅游提升工程,持续做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智慧文旅企业培育工作。

五是持续优化文旅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开发文旅项目,深入开展文旅市场主体培育,落实文旅行业纾困扶持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力争在骨干文旅企业、A级景区、高品质酒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水平,让广大游客吃住舒心、买得放心、玩得开心。

春来昭通,赏花踏青、感受自然;夏来昭通,清爽宜人、避暑休闲;秋来昭通,果味飘香、不负美食;冬来昭通,鹤舞高原、避寒康养。在此,诚邀广大游客和朋友们到“磅礴乌蒙、大美昭通”观光体验、品味美食。

记者:昭通是“古象之邦”,多次强调昭通市昭阳区水塘坝化石资源遗存丰富。请问,这样定位的依据是什么?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张琴:“古象之邦”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1962年说起。1962年,周明正院士在昭通水塘坝发现了很多剑齿象、中华乳齿象等五六种古象群化石,发现之后,他就很坚定地认为昭通是“古象之邦”。刚才,西双版纳州的领导说到,去年的亚洲象北迁到哪里一直是个谜,其实,亚洲象北迁到哪里呢?就是要到昭通,来我们昭通水塘坝寻祖来了。水塘坝这个区域就在昭通机场旁边,昭阳区二环边上,这里不仅出土了剑齿象、中国乳齿象等古象群化石,还出土了亚欧大陆最大的水獭、金丝猴等5000多件哺乳类动物化石,这就是我们“古象之邦”的由来。

近期,考古又有重大发现!大熊猫祖先——“始熊猫”化石也在昭通水塘坝发现,并且发现距今约600万至700万年前的“始熊猫”已具有“第六指”,这就证明了600万年前的熊猫就爱吃竹子。刚才说到的都是动物,其实,早在2009年,水塘坝还出土了一个600万年前的古猿头骨化石,引起国内外轰动。

这个古猿头骨化石在昭通博物馆展览,特别邀请媒体朋友们和游客们来我们昭通博物馆实地参观。在水塘坝还出土了很多飞鸟和植物化石,比如:花椒、芡实和菱角等,可以说在昭通水塘坝,“海陆空”动物、植物到古猿化石都有,也就是周忠和院士给我们昭通的另一个定论:“现代生物多样性看云南西双版纳,古代生物多样性看云南昭通水塘坝”。(云南网上新闻发布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