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水荒是什么(供港东江水的账到底该怎么算)

香港水荒是什么(供港东江水的账到底该怎么算)(1)

香港电视剧《法网狙击》中有个情节,男主人公提到说,东江水是香港人真金白银从内地买来的,而且很贵!

2015年,香港将和广东商签新的三年供水协议。围绕内地供港的东江水,香港市井社会和部分立法会人士反弹声浪有所升高,大致来说就是嫌贵了。他们抽出算盘仔细拨打一番,有两个声音凸显了出来,一个是“暴利说”,一个是“浪费说”。

有无暴利,谁在浪费?

据港媒报道,“暴利说”认为,内地供港水质低价格高,供水公司暴利敛财。有人举出水价远高于马来西亚卖给新加坡的例子,有人举出澳门更便宜的例子。那意思是香港当了冤大头。

且不说新马作为国家间事例跟香港内地有无可比性,就事论事从经济成本来讲,不同地域水价自然就不同。比如源头不同,水管长度、地理环境不同,管理及运输成本不一样,价钱也不可一概而论。再考虑到人民币对港元升值因素,那些坚持“暴利说”的人可曾考虑过?

除了利润上算经济账,也有香港市民质疑,由于供港水过剩,大量花钱购买的饮用水被人为排入大海浪费掉了。的确,1997年金融危机后,香港用水量下降,加上当时香港降雨充沛,山塘水坝储水充足,甚至出现满溢后向海里排水的情况,被认为是“倒钱下海”的败家之举,谩骂声延续至今。

“倒钱下海”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部分香港人不解甚至埋怨,我们自己用不了那么多水,干嘛内地还要强卖过来?

是内地图财强买强卖吗?事实是,东江水大量供港,并不是广东省自己饮用水多到用不完而想方设法换钞票。恰恰相反,粤省多处地方一直缺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之后,用水量激增,加上环境污染,水源自用都紧张,当水贩子有何意义?

而另一方面,港人在补贴的情况下,用水价比深圳还要低。据媒体透露,由于东江水供过于求,致使香港社会缺少足够的节约意识。统计数据显示,香港人均日用水量逾二十二升,港人平均每天冲凉使用花洒时间长达十八分钟,明显用水过度。由于更换老化水管进度缓慢,每年约有两成多的水因水管爆裂而渗入地下,加上全港尚有不少地区使用饮用水冲厕,又浪费约一成资源。

这笔账,又该怎么算?

缺水历史与兜底艺术

或许有人要问,与其供过于求白白浪费掉了,香港特区政府为何不谋求减少购买数量?有人甚至想当然地认为,是内地在从中作梗。

这事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香港当年的缺水历史,以及香港保障民生资源的兜底艺术。

众所周知,饮用水从来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民生资源,在保障上一点都马虎不得。水资源的一大特点,恰恰是保障的稳定性不足,旱涝丰枯很大程度上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尤其是像香港这个地方,饮用水很难自给自足,问题就更为突出。

所以当年港英当局承接东江水的时候,算的就不仅是经济账。

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30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可能那次干旱给香港的社会治理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面对滚滚而来的东江水,港英当局采取了兜底艺术,即采用统包总额,按照香港社会每年的用水上限来购买,内地收了钱,就必须把香港的份额雷打不动地给予保留,就像银行随时等待客户来兑现一样。

直到如今,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还表示,这个上限,是按照百年一遇的干旱用水量来算的。言外之意是,宁滥勿缺。

针对浪费现象,有立法会议员建议从统包总额转用单位计算,按实际用水量付费。这个建议有利,也有弊。问题是,若遇到干旱年份,内地就难以算出该预留给香港多少份额,到时香港要与其他广东省城市竞争水资源,可能会引起供应不稳。这,正是香港政府最为担心的。

经济账,民生账,还是政治账?

从港英当局到如今的特区政府,基于民生都有笔用水的政治账。而内地,更是一直把东江供水作为“政治任务”来看待。内地供港用水公司负责人就表示,即便深圳、东莞缺水,我们也要保证香港每年的额定供水量分毫不少。

在内地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上世纪后半叶,香港经济逐渐起步并进入高速发展期,经济尤其是工业对水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随后香港工业北移,加上人口出生率低,饮用水增长需求放缓。

而内地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成为世界工厂,对水资源需求急增。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东江水供港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处处以港为先,粤省内处处要水,也要先完成“政治任务”,确保香港不缺水。

所以东江供水,看似是粤港两地的经济账,其实是不可或缺的民生账。而内地,更是拔到惠港民生的政治账高度来对待。而错位的是,随着社会变迁和两地发展差异,久别缺水之苦的香港社会,开始把眼睛仅仅盯在了经济账目上。

跳脱来看,香港民生的哪一方面离得开内地?无论是水、电,还是菜、肉、蛋等生活必需品。网上要香港从东南亚引水的观点,更多是一种天方夜谭式的气话而已。说来说去,供水矛盾,不过是内地与香港社会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必然现象,是各种资源调配矛盾的一个缩影而已。

比如,针对香港社会限制自由行的呼声,内地网上就有舆论要求减少对港供水及供菜。以此来看,东港供水,显然被不合时宜地另类政治化了。而供水矛盾如同自由行、“奶粉限购”、“双非赴港”一样,虽然是内地和香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现象,但同样有磨合的阵痛,同样需要比“一国两制”的宏大叙事更为细腻周到的化解手腕与政治智慧。无论是对于需要饮水思源的香港社会,还是有些忿忿不平的内地社会,或许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找到化解东江供水矛盾的具体答案了。(文/王大可)

人民日报海外版精华,以及人民旅舍、金台2号、侠客岛、学习小组、海外网评、全球头条等独家栏目,尽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微信(rmrb_hww),欢迎关注。读者群:17980971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