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孤独荒凉(无人区里的海阔天空)
远方的凝视。
戈壁滩的朝霞,来得更晚一些。戈壁滩上的坚守,源于无时无刻、日复一日地凝视,这也是雷达兵闪光而质朴的本色。席博博 摄
第一次“见”到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三级军士长、雷达操纵员胡勇华,是在一张照片中。
凝视画面,记者不禁想:那谦恭的微笑背后,有过怎样的青春奋斗?
盛夏,巴丹吉林沙漠骄阳如火。碧空之上,战机激战正酣,大漠深处的边防雷达站里,胡勇华紧盯雷达荧屏,飞速敲击键盘,目标信息源源不断上传。
戍守边陲雷达站18载,老兵胡勇华如何能保持“激情依旧”?
带着疑问,记者走近了这名戍边老兵。
“当不成军官,就把兵当到极致”
“文书和猪倌,你选一个。”
“猪倌!”
面对站长询问,20岁的胡勇华脱口而出。“当时,在连队猪倌能参加战备值班,当文书就不能了。”多年后,他依然记得当初的想法。
那年7月,以优异成绩通过雷达操纵专业集训的胡勇华,被分到了某边防雷达站。他训练时时冲在前。大伙儿都看在眼里:“这个兵能吃苦。”
上机值班、学习训练……除了业余时间喂猪、打扫猪圈,操纵员主业占据了他的世界。就这样,他在同年兵中第一个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考军校,留部队。”这名朴实的战士还挤时间复习功课。结果,他落选了。失落过后,他梗着脖子走进训练室,“当不成军官,就把兵当到极致。”
胡勇华忘不了,刚下连上机跟班时的一次亲历:目标在机场附近消失,他睁圆眼睛盯着班长的“一步一动”,班长施展浑身解数仍未发现目标……
“未能发现意味着什么?”班长脸上的沮丧,刻在胡勇华的记忆里。
半年后,胡勇华奉命保障一项重大任务。他神经紧绷,端坐战位,从清晨忙到日暮。任务圆满完成后他才知道,执行的是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空情保障任务。顷刻间,自豪涌上胸膛……
“方舱连着蓝天,必须担起肩上重任!”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一年仲夏,新型雷达列装,他成为全团派赴厂家培训的两名操纵骨干之一。然而,教员讲授信息化知识,他许多地方听不懂。
“别人能行,我也行。”血液里奔涌的倔强,让只有高中文凭的他,把枯燥难懂的资料“啃了下来”。之后,他废寝忘食琢磨新装备,每个键、每个功能,一个一个摸索……
一天,雷达显示屏上突现一批不明空情。担负值班的胡勇华,边向上级报告边跟踪。目标忽隐忽现,全程消失4次。凭着过硬技艺,他和战友一直将目标监控……
后来,随着雷达兵模拟训练系统升级,计算机知识薄弱的胡勇华为难了。那年金秋,团队组织比武,胡勇华成绩尴尬:人工课目满分,信息化操作不及格。
回到连队,他开始钻研新系统。一个冬日,雷达显示屏上突现一个可疑的光点,胡勇华正蹙眉判断,团长电话进来:“迅速给出判断意见!”
“判定为模拟电子干扰。”胡勇华冷静报告。
不久,上级召开空情研讨会,团长将这批目标带去研讨,专家们定性为“疑似电子干扰”。时任营长曾建辉服了:勇华上机值班,我放心。
广漠杳无穷,奔跑向远方
雷达站位于边境一线。环顾阵地四周,大漠一望无垠。唯有雷达如“铁树”,为“沙漠孤岛”增添了一抹生机……
“‘铁树’是天空的眼睛。”当兵第4年,胡勇华开始带教新兵。他一遍遍叮嘱新兵:“这双‘眼睛’不能有半点差池。”
“我带教时差一毫米,他们可能要差一米。”显示屏上单调的目标方位距离,在他心中分量千钧。这些年,他竭尽所能,带出了一百余名操纵技术骨干。
大风嘶吼的一个夏日,一批直招士官分配到单位,胡勇华奉命带教。其中一名叫曾昭停的湖南同乡,考核次次“拖后腿”。
“成绩总是上不去,当两年兵就回家。”胡勇华找曾昭停谈心,这个小伙子毫不隐瞒。
“你把兵当好。”每天,胡勇华第一个上机,他让曾昭停挨着自己坐、跟着练。不久,小曾考试及格了。再练,名字排在了成绩单中游……这个18岁的小伙子激动得眸子里闪烁着小火苗,“班长,原来我真的可以!”
后来,曾昭停被分到更为偏远的雷达站,胡勇华为他鼓劲。再后来,他代表连队参加旅比武,夺得专业第一名。
那年初秋,上级组织雷达兵操纵专业骨干集训,胡勇华是5名教练员之一。
“面对的是全战区的骨干精英啊。”胡勇华有些忐忑。他每天守着方舱,在处置空情中反复验证课题效果。眼睛干涩困乏,用冷水洗把脸,又坐回战位……
后来,胡勇华受邀为参加空军某专业比武竞赛的选手授课。登上空军讲台,他深呼吸:前几排,坐着比武选手和带队领导;后几排,是佩戴着校官、文职军衔的某部教员们。
“你怎能对装备研究得这么深?”课后,许多参赛选手围上来提问。胡勇华笑着回答:“我喜欢琢磨装备操作,而操作又需要理论支撑,这样的连锁反应,逼着我不断学习。”
广漠杳无穷,奔跑向远方。几年间,胡勇华行程数万公里,为近千名官兵讲课。
那年元旦刚过,胡勇华受领空军雷达专业授课任务。这是这个大漠里走来的雷达兵第二次登上空军讲堂。
头顶边关月,心装大世界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这是大漠雷达站的常态,就如胡勇华多年不变的奔跑姿态。“在这里,必须抓住一种向上的力量。”他说。
他的“向上的力量”,是初心,更是能力。
一年仲夏,胡勇华摸索研究某新型雷达装备。担负战备值班时,他发现操作界面中有个“隐蔽功能”。反复验证,胡勇华像在沙漠中发现绿洲:“为啥不能把这个功能推广出去,作为提高预警探测能力的绝活呢?”
开始研究,他发现,要分析透这个难题,“目标三维成像技术”是重点。胡勇华一天到晚“焊”在方舱里摸索……
连续16个月,他阅读资料、操作比对、分析论证,最终攻克难关。
3年后的酷夏,一场体系对抗演练激战正酣。一天,值班的胡勇华发现,目标起飞时为两架,飞出一段距离后,目标信号形状有细微变化,他运用新技法甄别,霎时惊出一身冷汗:“只有一架!”
“还有一架呢?”他的判定惊动了上级指挥所。经查证,此批目标起飞时确是双机编队,僚机因故障迫降在沿途机场。
“老兵威武。”实际结果印证了胡勇华的判断。
“为了干好手中的活,总想找到没有挖出的装备潜能。”刻苦学习钻研中,他走上更高的平台——旅年度军事训练工作谋划、上级机关组织战斗力建设集训……他都是特邀代表。
2016年,胡勇华所在单位归属发生变化。酷夏,他跟随部队远程奔袭执行试飞保障任务。每天,目标一升空,他便盯着屏幕中的目标信息,掌握飞行轨迹,尝试多种反干扰方法。半个月后,他成功完成试飞保障任务。
翌年,胡勇华面临转改,所在雷达旅再次经历编制体制调整。
这名“兵参谋”奉命奔赴一线雷达站摸训练底数、查问题弱项。越戈壁、涉大漠、上高山,两个月行程3000余公里,他将一份调研报告摆在旅长案头……
“风沙肆虐时,沙子激情澎湃。”一位西部诗人这样吟诵。熟悉胡勇华的人都知道,面对使命,他就像激情飞扬的沙子。
如今,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身处“无人区”,这名边关老兵的目光投向更远的远方……(记者 胡晓宇 通讯员 梁云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