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 周年(从邦交正常化50年看中日关系大战略的变迁)
文:张云方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回顾中日关系半个世纪以来的阳光风雨之路,似乎可以分为战略机遇期、战略磨合期和战略摩擦期三个历史阶段。虽然在不同阶段,伴随当时的国际局势与中日力量的对比,中日关系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姿态,但历史告诉我们,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始终是造福两国及其人民的根本之道。
美苏争霸推动中日携手1972年至1991年苏联解体,是现代史上中日关系的机遇期,或者说是契合期。国际局势的变化,使得中日美战略利益趋同。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正是这种国际大格局嬗变的产物。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开启了中日两国时代合作的大幕,中美间也撤掉铁幕,由敌对关系转换为战略伙伴。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日友好蜜月期的时代背景。
1978年10月,邓小平实现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正式访日。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代表日本政府举行盛大欢迎仪式
1978年,邓小平访日,实现新中国领导人首次访日。邓小平也是第一位会见日本天皇和下榻日本国宾馆的中国领导人。面对日本天皇和首相,邓小平举重若轻地说:“历史成为过去,我们今后要积极地向前看,建设世世代代的中日和平友好”。参观日产汽车公司,邓小平题下:“向伟大、勤劳、勇敢、智慧的日本人民学习、致敬!”给新日铁君津制铁所的题词是:“中日友好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我们共同努力吧!”
邓小平参观日产汽车生产线
结束访日前,邓小平说了三句振聋发聩的话。在新干线高速列车上他说:“就是感觉快,我们现在正需要这样的速度”!在记者招待会上他说:“听说日本早有长生不老药之称,或许没有长生不老药,但我想把日本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带回去”“看了日本,我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正如邓小平所言,他是“以一片喜悦的心情来东京,又是以一片喜悦的心情回归北京”。
此后,在谷牧副总理提议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接纳西方友好人士大来佐武郎、向坂正男和古托夫斯基(西德)出任中国国务院的经济顾问。1979年春节期间,大来佐武郎和向坂正男飞来北京,给中国政府高级干部讲课: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中国政要们第一次听取外国人士介绍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堂经济发展的启蒙课。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面临“三缺”: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
同年,谷牧副总理飞抵东京,商榷日本政府对华开发援助(ODA)事宜,努力打破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禁锢。
接着,大平正芳首相访华,开启ODA对华日元贷款先河,宣布全面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以无偿援助的形式,开办教授日语的培训班(俗称大平班)。当年,ODA贷款占到中国基本建设资金的20%以上,不仅突破日元政府贷款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桎梏,而且首开西方国家对华贷款。80年代,日元贷款占到了外国政府对华贷款的70%左右。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中国,正式向邓小平提出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提出翻两番的划时代战略目标,就是邓小平在会见大平首相时披露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日首脑外交掀起高潮。1979年,邓小平在访美归程再次访日。1983年,胡耀邦访日,中日两国把发展中日关系的三原则扩展为:“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四原则,并且首次实现中日领导人家庭互访和设立面向未来的“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
1983年11月23日,胡耀邦访日,同中曾根康弘确认中日关系四原则,并决定设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
1984年中曾根康弘首相访华,中国政府给予他最高规格的接待礼遇。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停止的接待外国元首鸣礼炮、检阅三军仪仗队的礼制;车队从机场到人民大会堂,行驶在宽阔的路中间,近30万群众夹道欢迎。胡耀邦、邓小平、邓颖超、李先念等中国领导人悉数会见。而且,《人民日报》每天除报道其访华消息外,还有一篇独家专访的通讯。我在撰写通讯时,对中曾根首相说,《人民日报》从来没有对国内外领导人每天配发一篇通讯的先例,首相你是独一份!
邓小平会见中曾根首相时,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朋友的帮助”,“中日两国要友好合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双方的使命。尽管某些时候对某些问题,中日双方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产生一些困难,但对中日友好的大局来说,都是暂时的、细节的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邓小平还说:“我们看中日关系,应该向前看,应该从历史的长远眼光看问题。希望今后交往更密切一些,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不是10年,20年的事情,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中日两国政治家,应该把中日关系看远一点,短视是有害的,是不可取的。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形势来说,中日两国必须搞好关系,扩大一点说,我们两国关系搞好了,对整个国际局势也有意义。”
中曾根首相访华期间,中日两国领导人共同为日本无偿援助的中日友好医院挥锹奠基。
80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抓住了历史性的时代机遇,两国关系达到中日关系史上的新高度。日本也迎来发展的绝好机会,日本经济总量(GDP)接近美国;中国打开国门,张开改革开放的风帆,借鉴日本战后经济发展模式,特区、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经济开始起飞。
1980年,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达到78.6%,1982年,虽有所下降(72.7%),但仍高于对美国的好感度(71%)。整个80年代,日本在华企业盈利数达90%以上。
那是一个中日战略契合期,一个中日合作的蜜月时代,也是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
中国崛起加速中日磨合1991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轰然坍塌。世界形势发生战后第一次质的嬗变。此后到2010年的十年间,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有美国的911事件以及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两房次贷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国际局势风雷激荡。
日本在美国的战略压制下,泡沫破裂,风光不再,经济进入低增长的所谓“失去的10年”“迷失的10年”。
而中国,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吹响加快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经济建设加速。
1992年,日本天皇首次访华,掀起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热潮。此后,日本又无条件赞成中国加入WTO。
1992年10月24日,日本明仁天皇与皇后美智子在访华期间,登上长城
新时代,中日两国进入友好合作的磨合期(后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中国实施了五大改革: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税制改革、教育改革和行政改革。
这一时期的中日经济合作更加务实、理性和趋于市场化。两国的合资企业在技术方面提升了档次,由生产初级产品走向中高档产品。日本企业的独资和公司的现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日本保险公司在中国先于他国注册,使日本企业更具安全感,日本在华投资迎来大发展阶段。高峰时,日本在华企业达到5.1万家(占日本海外企业的近50%),创造就业机会1000多万人。
上世纪90年代,日本连续10年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年贸易额最高达3400亿美元。同时,日本每年对华投资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截止2008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达4万个,实际投资656亿多美元。日本在华企业盈利数一直维持在80%以上。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日本对华投资战略也发生变化。2000年,日本对华投资的23个项目中,有10个是面向内陆地区。
这一时期,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也由80年代的以降低劳动生产成本、委托加工为主,转变为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的。2000年到2004年,日本对华投资年均增长25.3%。中日经济合作形成了合资、合并、独资并举,产业结构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也由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为中日关系起到了压舱石和推进器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出现大幅增长。(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中国商务年鉴》)
2000年,中国实现GDP翻两番的世纪夙愿,2001年如愿以偿加入WTO。
之所以把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称为中日关系的战略磨合期(后战略机遇期),是因为这一阶段,美国的国际大战略在改变,世界形势处于波动之中。虽然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领土问题上时有摩擦,但双方都在不确定的因素中,努力寻找发展的共同点,寻找平衡的支架。
2001年,小泉首相访华,首先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敬献花篮。2002年,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组织1.3万人的超大性旅行团访问北京。2006年,首次就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打破战后首相首访必是美国的惯例,将首访国家定为中国,仅仅就任首相11天就踏上了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
美国遏华考验中日定力2010年之后,随着美国世纪战略布局构想的出笼和亚洲新战略的彰显,世界格局再一次发生质的变化。如果说20世纪后半叶是美苏争霸的时代,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完成中东战略掌控之后,意图毕现,矛头直指中国。21世纪不容置疑地成为中美博弈的时代,这是美国战略的必然。
由此,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被时代放大。日本是美国的盟国,在美国的战略碁局上,日本是遏制中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眼,是美国的以边制华和以同盟国制华(以周边国家制华、以华制华和以同盟国及世界各种势力制华)战略中的双重筹码。
日本并不是不清楚这种世界变局和美国的企图。因此,如何处理同中国的关系,成为日本国内热议的焦点。
2011年,温家宝总理访日,亲自到福岛地震灾区慰问。2018年,李克强总理访日,同年,安倍首相率日本商界500人来华,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庆典。2019年,主席出席在日本举行的20国首脑会议,与安倍首相达成“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十点共识。安倍首相还特别邀请在2020年樱花盛开时节访问日本。
2015年5月23日,国家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在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日本从政府到民间积极支持中国的抗疫行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成为温暖两国人民心灵的共同语言。
日本已故外务大臣大来佐武郎曾对我说:“中日两国是拆不散的邻居,无论出现什么大风大浪,都要永远抱着一颗友好相处的心和信念”。
2021年,疫情之下,日本对华投资仍然增长16%,达到39亿美元,两国贸易额也达到3714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中日贸易总额896.3美元,增长9%;在华新设企业179家,在华企业总数5.48万家,实际使用资金1240.8亿美元(居国别首位)。同期,中国在日本承包工程完成额1.2亿美元。这些数字说明,困难之下,中日两国都在为中日友好的稳定加倍努力,中日两国关系并非悲观,而是前途可期。
2022年,东亚各国翘首以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它为中日经济合作提供了多边合作的平台。而且,新能源、新材料、环保、IT产业、AI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蕴含巨大商机,中日两国的合作天高地广。
RCEP给中日经贸合作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妥善处理受美国因素影响的中日双边问题,需要理性与智慧,更需要胸怀和胆识。夫妻无法相处,可以离婚。地理相连的日本却无法搬离,唯有友好相处,它和遥远的美国不是一个概念。
中美博弈下,中日经济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如何衡量两国的共同利益,以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世界的共同利益,是中日处理两国关系的准绳。
战后,日本曾经赠送中国杭州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日中不再战”五个大字。2019年底,我应日本朋友之邀,访问京都丹后的与榭野町,在通往天桥立自然公园的路上,也看到一块“日中不再战”石碑。这让我不由停下脚步,默默地伫立在石碑前为中日两国祈祷:祝愿中日世代友好,永不再战!
分别坐落在杭州西湖和京都天桥立自然公园内“日中不再战”石碑,象征着中日之间永享和平的愿望和坚定誓言
如今,站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上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中日两国人民不应同声高呼: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友好合作、永不再战吗?
张云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沈晓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