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带给青少年的启示(让天宫之光照亮青春梦想)
作者:栗玉晨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航天员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设在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和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的地面分课堂进行了实时交流,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天宫课堂带给青少年的启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天宫课堂带给青少年的启示
作者:栗玉晨
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航天员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设在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和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的地面分课堂进行了实时交流。
这是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浩瀚太空中放射出的“天宫之光”,再次照亮青少年心中探索未知、崇拜知识的科学梦想,潜移默化地将勇敢面对科学风险,努力实现科学目标的理念种进青少年心田。
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民众科学精神,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此次太空授课前,有关方面曾通过媒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网广泛征集授课内容、互动提问和创意建议,择优纳入“天宫课堂”筹划实施。
我们看到,从“太空睡觉会不会做梦”“怎样在空间站养金鱼”,到“航天员喝水的吸管会不会飞走”“氧气和水哪里来”等充满想象力的问题都被纳入“天宫课堂”互动环节,而航天员叶光富老师演示的太空转身,也激发了许多小朋友颇具挑战性的思考。正是依托于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和理解力,巧妙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让曾经在地面课堂上需要死记硬背的物理、生物学知识生动有趣起来。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通过各种契机尽可能多的接触奇妙的科学世界,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有助于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人才。
今年1月,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任务。大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需要创造和用好更多“天宫课堂”这样的科学教育契机。
“天宫课堂”也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不管是每次中国人进入太空,还是开展出舱等活动,或是举办“天宫课堂”,都向国人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的实力。此次“太空课堂”在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对于港澳青少年来说,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经回忆,是1970年从他头顶飞过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了他的科学梦想。今天,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投身航天事业的。这当中,就有再次站上“太空课堂”讲台的王亚平。
只有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才能让创新创造拥有不竭的源头活水。“天宫课堂”是一把进入科学世界的金钥匙,为大中小学校幼儿园、科技馆、博物馆等教育机构更好成为引导和培养我国科技力量后备军的“孵化器”树立了样本,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探索“十万个为什么”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让我们一起呵护被“天宫之光”照亮的青春梦想。若干年后,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一代青少年,一定会记起来自太空的这宝贵一课。(栗玉晨)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