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分析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

背景引述 近期,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频出,涵盖大、中、小学其涵盖面之广,影响之大,事件之惊,理解之愕,让人匪夷所思目前从各个层面的反应上看,都是脚疼医脚,头疼医头比如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再如保证孩子的睡眠,亦或是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再或是降低考试难度等等等等我以为这些举措,都是治标不治本药方,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灵魂深处的问题和改变目前的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困境因为这样的药方都是以牺牲教育、牺牲教师和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并没有触及和改变孩子灵魂深处的普世价值观,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分析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

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背景引述

近期,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频出,涵盖大、中、小学。其涵盖面之广,影响之大,事件之惊,理解之愕,让人匪夷所思。目前从各个层面的反应上看,都是脚疼医脚,头疼医头。比如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再如保证孩子的睡眠,亦或是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再或是降低考试难度等等等等。我以为这些举措,都是治标不治本药方,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灵魂深处的问题和改变目前的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困境。因为这样的药方都是以牺牲教育、牺牲教师和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并没有触及和改变孩子灵魂深处的普世价值观。

呈现特点

从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会呈现出这样的一个特点:大多都是集中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小学和大学概率相对较低。即便是小学,也都是集中于高年级的毕业班。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因为相对一个人而言,小学、中学、高中的毕业或者准毕业班,都面临着人生的一次相对的转折点或者分流入口处。这个时候相对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的学生来说,会面对着来自不同方向、不同方面和不同层级的压力。在这样综合的压力汇聚之下,综合作用的结果,往往会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是当恶性事件发生后,让我们惊愕惋惜和不解之处。其实,绝非仅仅是因为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它只不过提供了动力之源或者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病理溯源

还记得文学大师鲁迅吧?他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因为他意识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光去医治国民的躯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医治国民们普遍存在的迂腐、愚昧、无知的劣根性和当时国民们的普世价值观。所以从医无非是培养了更多的迂民仅此而已。所以鲁迅才“弃医从文”,提笔从戎,要从新一代的国民的灵魂深处去培养那些有志青年,从而彻底改变当时国民们固有的劣根性。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众多的学生非正常死亡,又何尝不是孩子们灵魂深处普世价值观的缺失或者扭曲呢?!而这种孩子们灵魂深处的普世价值观的缺失或者扭曲的根源何在?——教育。教育内容的缺失所致。这才是病源。遥想当年,鲁迅先生仅凭一己之力,影响和改变了一代人。时至今日,各类学校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大环境下,影响、提高和改变一代又一代学生灵魂深出的普世价值观岂非难事?!

教育的职能

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的病原,就是学生灵魂深处的普世价值观的缺失或者扭曲。而造成学生灵魂深处的普世价值观的缺失或者扭曲的病原在于教育内容的缺失。

我们知道,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知识的传授和灵魂的重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个但凡是搞教育的人都熟知的自然规律,虽然喊了很多年了,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在业绩和政绩考核指挥棒的驱使下,一手软,一手硬的实用主义,却大行其道。一些教育者凭借着升学率、高考率的标榜,成为他们值得骄傲与炫耀的政绩,而飞黄腾达。殊不知这样的飞黄腾达是以牺牲教育的本源和学生们的灵魂重塑为代价换取而来的。

所以要解决孩子们灵魂深处的普世价值观的缺失或者扭曲,最简洁、最有效、效率最高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这一平台,真真正正的对孩子们进行灵魂的重塑。必须要补上这一课!必须要补足这个教育短板!因为灵魂深处的病理需要灵魂性的药物去治疗,这才是治标固本的良方。

那么就教育而言,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而学科课堂中,语文学科天然的成为了对孩子进行灵魂重塑最便捷、最高效的工具。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最大取值就是它的实用性。但是以往的语文教学,都是为了考而教,为了考而学。这种畸形的双向互动的教与学,目的性、针对性极强,而被我们忽略和忽视的恰恰是对于孩子们的灵魂的重塑性。这也是孩子教育内容缺失的根源所在。所以这就是语文学科教与学职能改变的迫切性、急迫性和必要性所在。

语文学科教育职能的重塑

为了转变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职能和灵魂重塑性的职能,会不会又以牺牲学生的教育质量为代价呢?不会!我以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既要体现知识的传授,又要呈现对于孩子们的潜移默化的灵魂的重塑。我们绝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思政课。这是大前提。那么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如何呈现灵魂的重塑这一职能呢?这也是语文学科的重塑过程。我以为,就是加一个教育的环节而已。语文课的最大取值就是它的实用性。但它实用性不仅仅体现在说和写上。在语文课的最后,通过对于语文课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课文内容的掌握,除了指导学生,实用性的说和写外,我们要加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灵魂的拷问。

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与学生灵魂的重塑过程,两者并不冲突,也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承的统一体和有益的补充。并不会牺牲一方为代价,而是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故,一节语文课,要加入有效的灵魂拷问环节,才是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同时也是对于语文课授课内容的丰富和对于语文学科授课形式的重塑。

灵魂拷问内容的捕捉

既然要进行灵魂的重塑,就要在语文课中加入灵魂拷问的内容,那么拷问什么呢?我以为,拷问的主要范围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说因为学生的非正常死亡的频率上升,就拷问这个问题。应该说,仅仅是一种巧合。从物源的角度来说,只有生命的存在,才是你做任何事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切无从谈起;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纵观历史上的所有人,生命不息,流水不止。但万事都止于生命的停息。不管你有家财万贯,还是你位居高位等等,都会随着你生命的停止而停止;从价值观的角度而言,大凡活着的人,都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也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都是为了某种价值而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种价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另一种价值;从灵魂角度讲,任何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支撑着一个灵魂。而这个灵魂又真实地反应出这个生命的存在。为什么有的人大义凌然,有的人奋不顾身,有的人舍生取义?因为他们为的就是灵魂深处的那份执着与执念,虽然物源不在,但是却能取义成仁;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只有活着,你的物源就在;只有活着,你就会走进历史、书写历史、改变历史;只有活着,你就有活着的价值;只要活着,你就能为了你的那份灵魂深处的执念而行。

对于活着意义的理解和争论

把活着和如何活着或者为什么活着,作为语文学科灵魂拷问的内容,是学生灵魂重塑的最佳和最有效的途径。

古往今来,对于活着和为什么活着的争论由来已久。现在看来,也有其更为现实的意义。

有的人说:不惊扰别人的宁静,就是慈悲; 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就是善良。这是一种活着的境界;有的人说: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是一种较为自我的活法;有的人说:活着本来就是一场寂寞与孤独的修行。这又是一种深邃的感悟和活法;有的人还说:人到中年才明白,活着,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这又是一种具有担当意识的活法;余华在《活着》这本书中提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又是一种自私式的活法……其实,活法有千种万种,无论怎样活,都是自己的选择。而语文学科的灵魂重塑过程,就是把一个人的活法往更加阳光,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方向去引导,去固化,去点拨。这就让语文课的教育内容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具有实用性,从而取得了教育的最大公因数。这是我们所迫切应该做的。

比如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塑造的祥子,在经历了生活的大起大落,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燃起希望又被浇灭后,再一次又一次被生活被这丑陋的社会毒打后,最终放弃了原本的梦想和希望,甘心做一具没有梦想的行尸走肉。他不再像之前那样纯洁质朴,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干活的时候投机取巧,被人谩骂,肆无忌惮地从别人家的祠堂上偷取吃的,像幽灵一样在世间飘荡,没有未来,没有期待,得过且过的活着。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灵魂拷问的素材:这样的人生,没有快乐和悲伤,除了肉体的延续,没有其他任何存在的意义,它的存在不会给别人或者自己带来快乐,有和没有相差无几,如此一来,活着的意义已经完全消散了。

要让活着更有意义

活着就要活出活着的意义。生命从来不曾离开灵魂而单独存在,每一个灵魂都在引领着一个生命,而让这个生命更有意义的存在。哪怕是一枝拥有生命的花,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冰心在《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中提到,即便是路边生长的野花,也有它绽放自我的权利,不要随随便便剥夺一枝花生存的意义。

所以说,语文课,一节优秀的语文课,除了学习必要的知识外,天然的赋予了语文课去引领学生去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重塑学生灵魂的使命,这也便成为了语文课存在的最大的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