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

世界苗族人的故乡

作者:书剑无为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1)

沿蜿蜒盘旋的公路几经颠簸,大南山苗寨渐行渐近。二月的七星关区,寒气未减,苍凉的大南山还蛰伏在冷雾里,亦如这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民族文化。

语言:天下最美的蓝宝石

大南山苗寨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东北部25公里处,全寨居住着200多户1000多名苗族同胞,没有其他民族杂居。这里民风淳朴,苗族传统文化古朴浓郁,苗语环境极其纯净,其语言曾被美国学者南亚丹誉为“天下最美的蓝宝石”。1956年11月,“全国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研究会”通过全面论证,确定大南山苗寨为“苗语川滇黔方言标准音点”。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流动迁徙至东南亚及南北美洲地域的苗族,其语言、习俗等,绝大部分均属于川滇黔苗族支系,因此大南山又被海内外许多苗族同胞称为现代世界苗族人的故乡。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2)

从1957年开始,大南山开始推行苗文教学,后因历史原因停止20多年;改革开放以后,大南山苗文才迎来希望的春天,得以重新办学推行。历经50多年的风风雨雨,几代人的努力,才形成了今天“双语”教学、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虽然大南山只是个不起眼的苗寨,但它早已蜚声海外。近年来,不少来大南山“寻根问祖”的海外苗胞和进行语言学术研究的外国专家、学者,都能用苗语和这里的村民熟练交流。那些说惯了英语的“老外苗胞”一讲起苗话来,大南山的村民们都听得懂,然后大家心照不宣:我们都是同根同祖的一家人!而“老外苗胞”们就像多年离散的孩子,扑进了久别母亲的怀抱。曾经有一位90多岁的侨胞老太太来到大南山,和这里的村民用苗语交流以后,竟情难自已、老泪纵横——“我终于找到家了!这里就是我的故乡!”

相聚泪纷纷,离别泪千行——那是怎样的场景?怎样的滋味?

……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3)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4)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魂,凝聚着多少兄弟姐妹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抒写了多少离人游子魂牵梦萦的故乡情怀。

多少年来,大南山的整个村寨全部用苗语交流,直到今天,适龄儿童都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汉语。在这个民族融合、文化繁荣的时代,不得不说它落后、闭塞。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保留下这种纯净无杂质的语言形式,这又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现在的大南山小学实行汉、苗双语教学的模式,带头人是大南山小学校长、大南山苗语传承人周国平。通过多年的探索,周国平在教学实践中突出民族特色,渗透民族文化,将民族元素和现代知识体系结合起来,一度改变了“双语教学”难、教学质量低的状况。“双语教学”的成功推行,让大南山语言文字的继承发扬有了底气,也让大南山在众多苗族支系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成为国家甚至世界苗族优秀的文化源泉。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5)

服饰:穿在身上的绚丽史诗

苗族文化的历史是一部民族迁徙的历史。600年前,大南山苗族的祖先们跟随明朝“调北征南”的大军来到高原腹地,亦兵亦农,并在此开枝散叶,生生不息。由于没有文字,苗族同胞们就把他们迁徙的经历以图画的形式融入服饰里,形成了今天独特的蜡染和刺绣艺术。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6)

大南山苗族蜡染堪称一绝,布料全部采用自己栽种的麻,经过采、剐、戚、纺、涂蜡、靛染等各种复杂的工序加工而成,所用的原料全是纯天然物质,没有添加任何化工元素;大南山苗族刺绣精致美丽,苗家妇女们用针和线在织好的麻布上绘制美丽的图案,最后和蜡染一起制作成美丽的盛装。大南山苗族服饰被文化界誉为“绚丽的图案,无字的史书”,其色彩艳丽,绣工简洁,图案多变,每一个图案都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如,裙子上的两条线,分别代表长江黄河,记录了苗族从长江和黄河流域迁徙而来的历史。就这两条线深层推究,它们可以象征父母,代表不忘根本;可以象征阴阳,象征天地,代表和谐,代表共存,文化内涵相当丰富。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7)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8)

在大南山苗寨,蜡染家家懂,刺绣人人会。美丽的苗家姑娘不仅能运用平绣、破线秀、皱绣、盘绣等多种技法绣手绢、挂饰,还会在胸襟、披肩和裙子上绣上融入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生活习俗等厚重内涵的几何图案,或百鸟朝凤、或芦笙蝶恋、或鸳鸯戏水……让人不禁想起节日里姑娘小伙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摇曳多姿的情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逐渐失传,可喜的是大南山的蜡染刺绣已被世代传承下来,只是尚“待字闺中”,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也没有形成经济价值,只是作为礼品赠送贵宾。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9)

舞乐:高原上的华丽演出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南山苗族舞乐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呈现着浓郁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古朴典雅的历史元素,是依托风土民俗、宗教祭祀、节日庆典、日常生活等载体而遗存并流传至今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悠悠大山深处,舞动着一曲曲华丽的诗章,“跳花坡”的烂漫,“双飞燕”的神奇,“哽哒嘀”的动感,把大南山苗寨推向了浪漫之巅、神奇之境。

每逢跳花坡等节日或有宾客到来时,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在阳光下,在花丛中,在树荫里跳起芦笙舞,小伙子们吹奏着欢快的乐曲,大家一起敲锣打鼓地唱啊跳啊,然后姑娘们将酒递到客人的嘴边,唱道:“干一杯!”甜甜的笑容,甜美的歌声便在大山中飘荡,那是何等浪漫的情怀!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10)

大南山苗族芦笙蹉步舞一般需要数十人一起跳,人们边吹芦笙边舞蹈,气势豪迈,如今已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表现了苗族迁徙和繁衍生息的历史:祖先们背井离乡,跋山涉水,或为躲避战乱,或为追求“世外桃源”而迁徙奔波。舞蹈的步伐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沉重、时而轻盈,音乐也时而粗犷、时而忧伤、时而沉郁、时而奋发,舞与乐浑然天成,演绎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11)

“双飞燕”在大南山世代传承,表演时演奏者用鼻子吹奏两把芦笙边吹边舞,芦笙随人左右翻飞上下舞动,就像两只凌空飞舞的燕子,是由贵州省民族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研究员、原毕节县民委副主任李大明(现已去世)取名并推出的。“双飞燕”原在李姓家族中传承,后由第四代传人李德明传给外姓人王大忠。李大明根据“双飞燕”的表演情景和自己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进一步规范王大忠吹奏和舞蹈的动作,把“双飞燕”芦笙绝技和苗族传统蹉步舞结合起来,打造成“哽哒嘀”舞蹈。“哽哒嘀”是芦笙舞蹈的苗语音译,2009年被推选参加“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复赛。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12)

遗憾的是,现在大南山很多表演蹉步舞的年轻演员都选择外出打工,如今要组织起一队表演人马都难!而学习“哽哒嘀”舞蹈的技术要求更高,难度很大,它是否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所幸还有周国平、李江等人坚守着。这几年,“民族文化进校园”成为大南山小学办学的一大亮点,学校专门开设芦笙、舞蹈、刺绣、蜡染、苗族农民画等课程,在大大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和课堂活动的同时,也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打下基石。如今,政府正积极打造大南山这块旅游和文化的牌子,这也为开发利用大南山民俗资源、保护古建筑、建设苗乡新农村带来了福音。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大南山——世界苗族人的故乡,必将闪耀中华多彩民族文化的光芒!

毕节千户苗寨(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13)

(2012年初毕节七星关区)

(文/书剑无为;图片源网侵删)

【作者简介:书剑无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曾任教师、记者、编辑。散文代表作有《城南,城北》《父亲的土地》《人间三月正清明》等;词作有《烟雨层台》《陌上江南》《东篱》《这个城市烟火已冷》《逆风飞翔》等。抗疫歌曲《逆风飞翔》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中国网、新华网、凤凰网等数十家平台展播。】

【感谢大家关注和睦家园888。和睦家园888专注亲子教育,美文作文,书画艺术。特别声明:和睦家园888专注于原创作品,本号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请您关注和睦家园88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