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
前几天,看到有网友呼吁2020年取缔网络游戏,结果引来一大批家长留言响应,纷纷表示孩子沉迷于游戏,手机不离手,茶饭不思,视力下降,心思不在学习上,甚至还有家长说,孩子为了玩游戏天天和父母闹,家长管严点,孩子就离家出走,妈妈都气得快抑郁了。
事实上,孩子手机不离手,不节制地看电视玩游戏,明明说好只玩几分钟,结果一玩就几个小时,这就是一种行为上瘾。
过去我们听到“上瘾”这个词,就会想到吸毒的人、抽烟的人,这些是物质上瘾。但是,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上瘾不一样,它是指人无法抵挡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短期内可解决深刻心理需求的行为,长期而言却会造成严重伤害。
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扔给电视机、iPad或手机,有些家长看到自己一两岁的孩子能操作手机,还觉得很得意,实际上,这就是孩子刷屏行为上瘾的开始。
网络行为上瘾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 强迫社交
什么是强迫社交呢?其他的同学都在网络上聊天,如果你不玩手机,就融入不了集体圈子。一名记者用了2年半时间走遍了美国,采访了数百名13-19岁的女孩,几乎每个孩子都使用一个或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身边的人都在用网络社交,她们表示,有两种选择,一是遭到社会孤立,二是强迫性地使用过度。
- 忽略线下
一些孩子会觉得线下生活不重要,都是各自拿个手机或ipad玩。我们小时候,小伙伴在一起都是打闹啊,做游戏啊,现在的孩子,都是玩电子产品,把电子产品、虚拟世界当成了快乐源泉。
- 过早地成熟
之前听过一个孩子感叹说,我的童年怎么这么快就消失了。因为她刚上初中,就不再玩任何小孩子的游戏了,觉得小孩子玩的都是幼稚,所有的游戏都是在网上玩,过早地涉及成年人的话题,过早地懂得成年人的世界。
- 游戏成瘾
小孩子对于成瘾性的抵制力是非常弱的,比如,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和视频,喜欢什么就不断地给你推送什么,无时无刻不在“掠夺”孩子的注意力。越南游戏设计师阮东因设计了一款叫“笨鸟”的网络游戏,做完这个游戏后,他就体会到了这个游戏的危害。他身边的人都沉迷于这个游戏中,他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他最后选择关闭了游戏。
为什么孩子容易网络行为上瘾?
- 成瘾的生理性原因——大脑的快感
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实验:在一群老鼠的脑袋上插上一个电极,用电流刺激老鼠的大脑,观察它们的反应。结果发现,大部分老鼠都害怕电击,只有一只表现得非常兴奋,不仅不害怕,反而很享受,甚至主动追求电击。最后那只老鼠不吃不喝,无休无止地享受电击,直至力竭而死。
最后,研究人员从那只老鼠的大脑中取出电极,发现电极的探针弯曲了,刚好接触到了老鼠的隔膜。
而这个隔膜是老鼠的“快感中枢”,当这一部分受到刺激,老鼠就会产生快感。
这一实验在人体身上也得到了验证,人对这种快感也会上瘾。研究人员将探针插入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女士大脑的快感中枢里,结果那位女士表示,她的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快乐。但是,只要研究人员一拿掉电极,那位女士的笑容就消失了,后来她迷恋上了那种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玩手机和网络游戏会上瘾,就是因为大脑感受到了快感,刺激分泌多巴胺,要想持续获得这种快感,就得继续去玩,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 诱人上瘾的外部因素——环境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将猴子放在实验室的一个笼子里,给它的大脑插入一个电极,但是控制权在于猴子自己,它可以自由地控制金属棒发送电流。
结果这只猴子,跟上面那只老鼠一样,不吃不喝地疯狂按压金属棒。不同的是,研究人员把猴子带出笼子,放在其他地方,没过几天,这只猴子就没了瘾。但是,只要一带回那只笼子,这只猴子就又开始按压金属棒。
研究发现证明,瘾头是镶嵌在记忆里的,所处的环境,就是诱发因素。只要改变环境,其上瘾行为就会减少很多。
- 成瘾的生物学机制——痛苦的根源
心理学家说,几乎所有的成瘾,它的根源都是来自于痛苦。
有时候,我们为了逃避心理的痛苦,变成了药物或行为的奴隶。比如,如果我们感到孤独,就可能会投入到一款沉浸式的电子游戏里。
你知道吗,一个人的成瘾高发期是在青春期,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比较多的,比如,学习的压力,父母的压力,社会的压力、情感的压力等等。
当然,我们要分清成瘾和爱好的区别,成瘾和爱好的区别在于,成瘾不是喜欢,而是渴望。比如,孩子爱玩游戏,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甚至在内心深处也明白打游戏不好,不应该这么堕落,但是到了那个点,不玩心里又难受,这就是上瘾。
如何避免孩子网络行为上瘾呢?
在《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改变行为上瘾》中,心理学家就给了我们答案。
01 让孩子多参与自然交流活动,回归到现实中
对于摆脱孩子对网络的行为上瘾,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组织一群11、12岁的孩子参加夏令营,把孩子的手机、游戏机等都没收掉。然后让孩子们学习使用指南针,学习生火做饭,面对面交流。
在露营期间,孩子们做了两次“非语言行为诊断分析”测试,简单来说,就是解读陌生人的情绪状态。在露营开始前,测验结果并不理想,很多孩子做错,但是经过短短4天后,错误率下降了33%。
由此,研究人员得出一个结论:让孩子在自然环境里多跟同伴相处,比用1/3的时间守着发光的屏幕表现得更好,也有利于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多通过自然地交流,回归到现实世界当中来。
02 给孩子限定屏幕使用时间,把屏幕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实际上,孩子在2岁以前尽量不要接触屏幕,家长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不打扰自己,就把手机或ipad丢给孩子。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无法避免使用屏幕,毕竟,现在科技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能做到完全不接触电子屏幕,现在孩子上网课啥的,都需要接触手机电脑。
只要我们引导孩子,健康地、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就能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家长要把握三个原则。
第一,给孩子规定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美国《连线》杂志的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对家里每一台设备都设定了严格的时间限制,他的5个孩子从不准在卧室里使用屏幕。
第二,鼓励孩子把屏幕里的内容,与自己在现实世界的体验联系起来。比如,手机APP游戏或者动画里,出现积木和球,那么,事后就拿真正的积木和球给孩子玩。这种从屏幕到现实的桥接叫“学习迁移”,帮助孩子把虚拟世界和现实建立连接。
第三,积极参与比被动观看要好。换句话说,一款需要孩子采取行动、记住信息、跟父母沟通的应用程序,比孩子只能被动吸收其内容的电视节目要好。
03 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心理上的关怀
在记录片《网瘾》中,中国网瘾治疗第一人陶然教授就说过,那些网瘾严重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家长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学业,而忽略了与孩子心理上的交流,没能跟孩子成为朋友。所以,孩子就去虚拟世界寻求精神慰藉,寻求同伴的关怀。因此,家长要像朋友一样,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尤其是心理上的关怀,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
04 与孩子进行动机性面谈
让我们与孩子沟通时,不要一上来就评判孩子的行为,比如,“你必须怎么样”“你不应该怎么样”“等命令的语气,反而会导致孩子的排斥心理。尤其是当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时,他更不愿意去改变。
我们可以试一试这样跟孩子谈话: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的好处和害处是什么?这个事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你有没有替代的方法?动机性面谈的重点就是,家长只是负责提问,让孩子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进来,让他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法,找到方向,而家长只不过是把孩子引到正确道路上的领路人罢了。
05 给孩子构建一个远离诱惑的环境
避免行为上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重新设计环境,让诱惑尽量少靠近。比如,孩子喜欢手机不离手,刷短视频,玩游戏,那么,在孩子学习和睡觉的时候,不要将手机放在卧室,改变那个容易让孩子产生玩手机行为的环境,给孩子打造一个没有手机的世界。
06 借助负面反馈,家长和孩子互相监督,都不做刷屏者
其实,现在很多家长都有刷屏上瘾的行为,刷抖音刷剧停不下来,如果想孩子不要行为上瘾,那么,家长应该做好榜样,自己在家也尽量少玩手机,引导孩子寻找网络世界之外的快乐和充实感。樊登曾说,他的一些读者反馈,跟孩子一起听书后,孩子对手机没那么迷恋了,相反爱上了阅读,实际上就是孩子找到另一种快乐和满足。
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就是负面反馈,这是一种心理学的矫正方式,也是一种“厌恶疗法”,就是把你想要改变的行为与令人不快或厌恶的感觉搭配起来。比如,你想改变刷剧行为,你就给家人保证,如果看了,就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然后严格执行。在心理学上认为,人们对损失和负面事件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对胜利和积极事件的敏感度。
有人说,每一个住在手机里的人,都是当代的“瘾君子”,从现在开始,改变孩子,也改变我们自己,从少玩手机、少打游戏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