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进的一生 史进至死是少年

《水浒传》里,大多数人最喜欢的人是谁?很可能是鲁智深,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史进的一生 史进至死是少年?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史进的一生 史进至死是少年

史进的一生 史进至死是少年

《水浒传》里,大多数人最喜欢的人是谁?很可能是鲁智深。

因为大多数所谓的英雄好汉,可能只是《水浒传》世界里的好汉,只有鲁智深,是字面意义上的好汉,也是现代社会能接受的行侠仗义,是一部《水浒传》中,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最多的人。

用个俗气的说法,鲁智深,就是《水浒传》第一好汉,那么《水浒传》第二好汉是谁?

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史进。

救助金翠莲父女,史进仗义疏财,

打破瓦罐寺,史进也有份参与。

画匠王义的漂亮女儿被贺太守夺走,王义也被刺配远恶军州,史进明知道贺太守是蔡京门人,还是救下王义,又去刺杀贺太守。

但是,很少人把史进当成好汉,因为史进这个人,干过最多的荒唐事、尴尬事,比如大闹华州,史进作为少华山寨主,头把交椅的好汉,第一个把自己陷进去了,上了梁山之后,自告奋勇要攻打芒砀山,结果碰到项冲李衮这对硬茬子二人组,上来就折损兵马,比如梁山泊要攻取东平县,史进出了一个馊主意,想起来自己相好的一个叫李瑞兰的青楼娼妓,可以里应外合。

这个主意什么水平?用吴用的话说:

兄长欠些主张,若吴某在此决不教去。常言道,娼妓之家,讳者扯丐漏走五个字。得便熟闲,迎新送旧,陷了多少才人。更兼水性无定,总有恩情,也难出虔婆之手,此人今去,必然吃亏。

就是说这种青楼女子,最是薄情寡义,反复无常,能想到要依靠娼妓之家攻城,这种脑回路,就不是正常人应该有的。在《水浒传》这个人精遍地,世态炎凉,厚黑学属于基本操作的世界里,史进竟能活得如此天真烂漫,不得不说,是一朵大奇葩。

九纹龙史进最大的特点,就是少年任气,用金圣叹的说法,史进就是「不经事后生」。至始至终,无论史进的人生经历过什么,他始终是一派天真,好像从来没有被社会习俗所侵染过,至死都是少年。

史进的做事,就是突出一个字,随性,属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根本没有自己主见,他做善事行侠仗义,是因为别人要做,他的那些侠义行为,完全是因为碰到了鲁智深,鲁智深要做,他就跟着做,跟着鲁智深,这些真人善人,他能善始善终,而他的那些尴尬事,完全是因为自己任性,弄到收不了场,凡是史进自己做事,都不免收不了场。

天真任性,是史进可恨的地方,天真任性,也是他的可爱的地方。

史进干的事,用一个人物评价,就是当年的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天线宝宝,他没有一件事是大人干的事,他跟人行侠仗义,是因为他幼稚天真,他学人里应外合,相信婊子有情,也是因为他幼稚天真。

因为史进的本心就是个少年,至死是少年,他的出场,就是遇到了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上来就要挑战人家,自以为自己那点本事,是天下一等一的高手,结果被王进一棒打倒。

史进在没有遇到王进以前的功夫,是什么水平?用书中的说法,是经历过七八个有名的教师,这些有名的师父,都打不过他,但是实际水平呢?没有水平。史进后来遇到自己的师父李忠,当时李忠正在卖艺,卖狗皮膏药,说白了,这就是一个行走江湖,卖大力丸的的跑江湖的江湖人,只不过因为长得壮健,得了一个打虎将的外号,实际真的武艺,跟能打虎的武松,还有林冲鲁达这些人,是没有办法比的。

当然,李忠已经算有些本事,毕竟李忠后来还能制服周通,让周通拜他做山寨之主,手底下有些手段,但是周通碰到鲁达,完全是无还手之力,可以想象,就算有本事也是本事有限,更可以想象,史进的其他七八位师父,更是等而下之,连李忠的本事也没有。

这就体现出来史进的天真,可以说,史进在没有遇到王进以前,完全是被骗了,从出场以前,就已经被骗了,不仅是因为这些师父,大多是李忠这样的江湖混子,而即使这些江湖混子,也不肯拿真本事教史进。

为什么?因为这是人家保命生存的本事,一招鲜吃遍天,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都要跟你留一手,所以史进学来学去,自以为学到了真本事,实际上,就是江湖手段,上不得战场。

这就是《水浒传》的伟大之处,《水浒传》一出场,已经站在了世界现实主义小说的顶点,谁能想到,学本事,还能学到一个假的,但是在现实里,学本事学到假的,鸡娃最后发现鸡错了,简直是太正常不过了。

这就是史进的可怜之处,这么一个健身的深度爱好者,为了学武艺,连亲妈都气死了,为了学武艺,父亲花了不少家财,但是,学了个假的。

所以九纹龙史进可怜啊,可怜在认知偏低,他的认知低,他父母的认知也低,他父亲史太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好父亲,王进来投宿,史太公二话没说,就答应,要喂马就喂马,要安排酒食就安排酒食,王进母亲生病就送药,如果这人但凡不忠厚一点,王进面临的就是梁山好汉最常遇见的选择,走投无路,逼上梁山,你要知道,这些所谓的太公,只要关上庄门,那就是土财主,土皇帝,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外地人的生杀予夺,就掌握在他手里,要打就打,要杀就杀,王进做多年禁军教头,又是得罪了高太尉逃命,收拾了全家细软,但凡这个史太公,有半点贪婪之心,害人之心,王进都躲不过这一劫,而一部《水浒传》,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就不说祝家庄,曾头市这些庄主,嚣张跋扈,连梁山都不放在眼里,就是武松得罪了孔太公的二公子孔亮,一天之内就被五花大绑,如果不是恰好遇上宋江,神武的武松,下场可想而知,而解珍解宝二兄弟,不过就是因为一个毛太公的见财起意,几乎就被陷害。

相比这下,史进的父亲史太公,简直是善良慷慨的代名词,对王进,当得起仁至义尽四个字,所以,人的性格,都是有来由的,史进的天真也不是没有来由,他的天真,大抵是因为他父亲,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人。

一个人的性格,都有两面性,若不是天真可爱,不能让江湖骗子骗了,不只是骗了,而且是骗了七八回。史进年少不经事,那史太公总是年老经事的吧,也被骗了七八回,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也是个不晓事的,史进不懂事,他爸爸也懂事不到哪里去。

说明天真不天真,少年不少年,跟经不经事没有关系,金圣叹说错了,史进不是「不经事后生」,就是他经事了,他最多也是个「后生」,有的人,生下来就能够学会老练,而有的人,一生都学不会老练。

所以,中国历来关于《水浒传》,有一种说法,「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是比较庸俗的说法,因为《水浒传》读到深处,你会发现,这里没有多少少年人,没有多少年轻人,都是中年人,而「少不读水浒」五个字全落在史大郎头上。

史进,包括史太公,为什么学不会老练?因为一切的问题,都在于两个字,骄傲,或者说要强。

史太公的出场,寥寥数语,但是你能看出来,一个人的笃定,这个笃定,来自他的财富,来自他对自身人品的自信,来自于他对其他人的自信。

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自信?史太公应该是度过了很多人最羡慕的一生,生在太平年间,生活一帆风顺,家庭美满幸福,连他的女人也是善良持家的好女人,所以他可以善良,可以笃定,可以骄傲。

唯其如此,才能养出史大郎这种安全感爆棚的傻小子。

史进的出场,第一句话可谓石破天惊,

你是什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俺也跟了七八个有名的师傅,我倒不信不如你,你敢和我扠一扠么?

你敢和我扠一扠么?这是多么可爱的一句话,我们的史大郎,堂堂的富二代,终日想的,就是和人扠一扠,看看到底谁厉害,可能连做梦都在想,和人试试自己本事厉害不厉害。

这句话,把一个少年,急于向社会表达自己,急于向人证明自己的心描摹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一个大男孩的赤子之心,好强,争竞,带着勃勃的向上之心,但是,这话说得虽然粗鲁,蛮横,却没有任何坏心思,《水浒传》的笔力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很多相似的人物,相似的场景,但是,每个人,都各有风姿,挑战教头的事情,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遇见过,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也遇见过,王进遇到的是史大郎,林冲遇到的是洪教头,史大郎对王进是少年心性,但是,洪教头对林冲,却是恶意满满,是贪婪,是咄咄逼人,是只想独占柴进一人的宠爱。

所以,王进也不以为怪,王进是什么人?王进可能不是《水浒传》里最聪明的人,但是绝对是《水浒传》里最明哲保身,最能识破奸险的人。《水浒传》那么多好汉,史进这种愣头青就算了,连宋江在内,那么多精明的人,为什么都不免被逼上梁山,而王进却能避免,就是因为王进,对恶人有近乎直觉的触感,所以一见到高俅在位,立刻脱逃,连给高俅报复的机会都没有,王进的情商之高,放到《水浒传》里最顶尖的人精行列都是不为过的,如果说史进是少年的代名词,那王进就是老练的代名词。

一个连高俅都能看透的人,当然能轻松看透史大郎粗鲁背后的率真,所以王进不但不怪史进的粗鲁,反而欣赏史进的直率,甚至可能也看到了史进的天赋,史进虽然都是江湖把式,一点正经东西没学,但是「这棒也使得好了」。

所以既有了爱才之心,也有了报答史太公的心理,所以要教史进武功。你要知道,王进这时候在干什么?王进在逃亡,王进逃出东京一整套策划,包括假装带母亲进香,在两个眼线眼皮子底下,变卖了家产,收拾了细软,光明正大逃出东京城,这一系列操作,心机之深沉,做事之滴水不漏,无不显出他的理性,他的老练,但是这么一个老练的人。

在他逃亡的关键时刻,他应该去教史大郎学武艺吗?不应该。

从各个角度来讲,都不应该。

王进的本事,可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只要教了功夫,几乎等于露了行藏,这是一个聪明人,一个理性人,绝对不应该犯的错误。

他应该怎么样?

他应该隐姓埋名,直到逃出高俅的魔掌。

但是他没有。

尤其是王进这种大孝子,还带着自己老娘,如果只是自己,还算自负盈亏,但一旦牵连母亲,可以说是百罪莫赎,但是王进,还是做了。

一个绝对理性的人,还是做了一个绝对不理性的决策。

为什么?

什么让一个理性人做出了如此不理性的决定?

就是因为史进少年意气,王进没有办法不爱他。王进故意说「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其实已经心存了要教史进的功夫。

也正因为看透了史家父子的善良,所以,王进才打算倾囊相授,

说出了,一句话「既是宅内小官人,若爱学时,小人点拨他端正如何?」

如果说,王进的选择,完全超越了他的性格,违背了他的人生信条,史家父子的反应,可以说,继续秉承着自己马大哈的人生轨迹。

史太公的回答,「恁地时十分好,便叫那后生来拜师。」这也能看出史太公的率真可爱,什么情况啊,随便来一个人,说要点拨你儿子,你就把人家当老师,让你儿子拜。

你要知道,王进知道自己功夫高,史太公是一点不知道。

关键你对武艺枪棒一窍不通,你怎么敢的啊?你怎么敢这么随意。但是你又不得不佩服,施耐庵的笔力,如果史太公不是这么轻信的人,那么他儿子前面的七八个江湖骗子师傅,也无从谈起,因为真的不是那些人骗术高,实在是史太公太好骗。

但是,我们史大郎是那么好教的吗?你不跟我们史大郎杈一杈?我们能让你教?

如果说史太公的反应,完全没有出乎王进的意料,那史大郎的反应,更可以说是,完全命中:

那后生哪里肯拜,心中越怒,若吃他赢得我这条棒时,我便拜他为师。

不光要跟师傅杈一杈,而且一定要把「一条棒使得风车儿似转」,不这样,不能显能耐,不这样,不能炫技,不炫技,不是少年人。

非得等到被王进一棒打倒,史进才能心服口服拜师,

那后生爬将起来,便去傍边掇条凳子纳王进坐,便拜道:

我枉自经了许多师家,原来不值半分!师父,没奈何,只得请教。

史进前面有多嚣张,后面就有多恭谨,这就是年轻人的可爱,史进的叫嚣不服,是少年气,等到真被打倒,立刻折节拜师,其中转变迅速,这是只有少年才能做出来的事,赢也赢得光明磊落,输也输得光明磊落,他绝对不会像那些油腻,老练的中年人那样,输得腻腻乎乎,输了也要给自己找台阶,打圆场。

输了只会服膺强者,下跪拜师,在纯良少年眼中,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你的本事真的好,那我「没奈何,只得请教」,他不会去想什么阴谋诡计,不会去想什么害人的点子,他逞强使性,但是他并不坏,也正因为他并不坏,所以王进才倾囊相授。

你教会他,绝对不会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回事,也绝对不会出现,不认师傅,甚至坑害师傅这回事,不要说对王进不会如此,就是日后遇到李忠,这时候的史进,已经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经历过王进的调教,他应该已经知道,他原来学的功夫,都是三脚猫功夫,他原来认的师父,都是江湖骗子,但是他见到街边卖艺的李忠,上去就叫:「师父,多日不见」。没有看到半点扭捏,也没有半点看不上的地方,尤其是身边还有一个大佬鲁达,换一个稍微心思活络的人,都能意识到,李忠会丢自己面子,但是史大郎竟然浑然不觉,说明史大郎的心中全无人情世故,也不懂人情世故,所以,鲁达救助金翠莲掏了5两银子,史进二话不说仗义疏财给了10两,李忠也不得不跟着花了二两银子,鲁达立刻能看出来李忠的不爽利,但是史进却看不出来半分。

史进就是如此简单,粗糙,鲁智深尚且粗中有细,史进除了粗就是粗,粗糙到不藏任何私。这样的人,本来是不可能学坏的,实际上,至始至终,史进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成长性的人,《水浒传》里的所有好汉,他们的人生都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在此前后,他们完全是两个性格的人,这就是一个人被现实毒打后的转变,但是史进不一样,史进的人生有分界线,但是他的性格没有分界线。

至始至终,史进都是一个黄金般的大男孩,有一颗赤子之心。

就是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朱武劝他落草,史进依然保有赤子之心:「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

这说明,史进的心中,不是没有原则,但是,如何就从一个富二代,清白庄户地主变成了一个流落江湖的好汉,归根结底,在于他对社会的理解是错的。

史进的理解很简单,史进的世界,太简单了,他以为的世界,就是学好武艺,上阵杀敌,博个封妻荫子,但是真实的世界,有薄情婊子,有负义兄弟,有老虔婆,有马泊六,有抱腰的,有拉皮条,他以为武艺高、本事好,就能混得风生水起,谁知道,一个套兔子的猎户,就能让他身败名裂。

史进的功夫,在江湖上即使不能算一流,也是在准一流行列,但是史进在江湖中的食物链,却在最底层,这不是说,来一个随便一个好汉,就可以拿捏史进,是街边随便一个路人,都可以拿捏史进。

这就是少年,

少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少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强,逞能,说白了,要面子,脸比命值钱。全活在要脸上。

少年的第二大特点是什么?因为要脸,所以抹不开面子。所以无原则。

所以当他捉了少华山的好汉陈达,朱武和杨春行苦肉计来哀求,请求把他们一起解官,如果是换一个中年人,都不能被说动,即使能被说动,也知道明哲保身,至少是知道,见不得光。但是史进是怎么做的,史进一方面有自己是清白好汉的认知,做婊子都做得轰轰烈烈,通强盗都通得光明正大,惊世骇俗,史进直接当着史家庄,三四百庄户,在后厅宴请三个匪首。

这是什么操作?如果这三四百人,只要一个字传扬出去,就是史进通匪。这等于光明正大,把通匪两个字,刻在脑门上。

但是史进的道理,却也非常简单,「大虫不吃浮肉」,史进骄傲啊,自认是百兽之胸,草木之英,怎么可以做宵小之事,怎么可以做见不得光的事。所以一切都要光明正大,一切都要大鸣大放,英雄豪杰,要识英雄重英雄,要讲义气,怎么可以坏人义气?

但是,他没有想过,他的义气给了谁,他的仗义给了谁,他的一腔热血给了谁。

但是,《水浒传》是个残忍的世界,或者说,现实无处不《水浒传》,现实本来就是个残忍的世界。

你犯错了,你就真的会被惩罚。

他不明白一个道理,

当一个人没有底线,没有原则,那么你身边的那些人的底线和原则,就是你的底线,你的原则。

这就是史进和所有成年人的区别,他没有原则,但有底线,也没有手段,其他的成年人,要么有底线,要么有原则,要么有手段,鲁达虽然也粗糙,也没有手段,但是鲁达的原则非常清楚,眼里不揉沙子,李忠这种人他只要看不过眼,连理都懒得理,李逵没有原则,也没有手段,但是这个人也没有底线,所以他活得很舒服,宋江这种人,他没有底线,但是有原则,所以他能当好汉之首,吴用这种人,无底线,无原则,但是他有手腕,所以也没有人能欺负得了他。

唯独,史进,有底线,没有原则,无手段,所以寸步难行。

史进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就毁在要脸上,面对朱武,要脸,后来朱武给他送三十两蒜头金,史进开始是有原则的,初时退却,次后就收了,为什么收?史进真的并不爱财,但是他要的就是面子,「好意送来,受之为当」,为什么受之为当?

因为他虚荣,他好面儿,这就是年轻人最想要的,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大男孩,他最想要的是什么?

他最想要的,是名号,是世人的尊重。

就是要世界,对他的尊重,他不管这个尊重,来自哪里,他就是要这个,谁给他这个,他就想跟谁好,就想跟谁亲。

回到史进,他见了师傅,就要跟人杈一杈,这是要尊重;

打出旗号,要挑战少华山,也是要尊重;

当着三四百庄客,跟朱武杨春陈达饮酒,也是要尊重;

鲁提辖初见史进,道了句:「你莫不是史家村甚么九纹龙史进?」立刻纳头便拜,这还是要尊重。

只要江湖上有一个人知晓我九纹龙史进大名,就不枉活此生,这就是史进的价值观,他最不缺的就是钱,他最需要的就是肯定,特别是来自成年人的肯定。

所以朱武看人是真准,一上来就吃透了史进,看准了他的好名,你要尊重,他就给你。

但是,史进不知道,成年人的尊重里,是有代价的。

你这次却不过面子,接了人家蒜头金,下次少华山掳掠的大珠子,就送到庄上来了,你拿了人家的大珠子,书信来往你便要回了,八月十五就要跟人家赏月了。

你以为你是有原则的,但是你的原则不断被突破,那还叫什么原则,你以为你是有底线的,但是你的底线不断被刷新,那还叫什么底线?

你说你不是强盗,掳来的大珠子在你庄上;

你说你是清白的,抢来的蒜条金在你家里。

你怎么能是清白的,你怎么能不是强盗?一个东西看起来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那他就是鸭子,世界往往就是这样,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你赃物收得不亦乐乎,跟强盗称兄道弟,八月十五跟强盗把酒言欢,你还说你不是强盗?

所以,史进以为他是个清白好汉,其实早已经不是了。

正确的操作应该是什么?你看宋江看到刘唐带着蒜条金来感谢,不但立刻给他拒了,连给朱仝雷横的金子也都拒了,为什么?就是怕留下把柄。

不但拒了,而且也不得罪梁山,只留下一条金子,当即写一封回书让刘唐带回去,把晁盖的书信放在自己招文袋里,才安心,而且立刻打发刘唐回去,叮嘱再不要来。

什么叫精细?这就叫精细,什么叫滴水不漏?这就叫滴水不漏。

宋江后来惹上官司,那是没有逃过命运,千算万算漏算了一个阎婆惜,但是宋江的罪名是杀人,不是通匪,与梁山勾结,是到江州才翻了车。

而史进不但写了书信邀请匪首,而且自己不亲自操作,如此行事不密,怎么可能不翻车。

你浑身上下都是漏洞,怎么能寄希望于人家不来出卖你?史进的翻车,其实没有任何意外,就是一个猎户李吉见财起意,这没有任何可说,但是猎户的心理颇值得玩味,「我做猎户,几时能够发迹?」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无非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就是史进的短处,他小看了天下小人,低估了人性,他史大郎不喜欢钱财,但天下有的是人喜欢钱财,他大虫不吃浮肉,但是天下有的是吃浮肉的,不仅有吃浮肉的,而且有吃屎的,甚至连吃屎都有人来抢。

他九纹龙史进,视荣誉名声如生命,视金银如粪土,但是,天下更多的是盐碱地人,更多的是视粪土如金银之辈。

所以九纹龙只能烧了庄园,做了江湖浪子,但是混了江湖,他也同样混不下去,只要他还把面子当回事,还把脸面当回事,他依然寸步难行,年轻人一辈子吃亏,就吃亏在要脸。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败走瓦罐寺,跟史进大战几十回合,我以前一直读不懂,这两个人,先前是见过的,互相一见如故,为什么再次相见会不认得,史进不认得鲁智深,是因为鲁智深当了和尚,改了容貌,可是鲁智深为何不认得史大郎?

等到读到史进掀开自己的笠儿,我才明白,他真的太要脸了,已经做了剪径的强盗,还要用大范阳斗笠,把脸盖上,即使在这荒郊野岭,也生怕自己被人认出来,辱没了师父王进,和自己父母。

正因为史进处处要脸,所以他处处没脸。

他想露脸,结果在这个成年人的世界里处处碰壁,他刺杀贺太守,结果被失陷华州,他要攻打芒砀山立功,结果碰到了梁山日后最硬的滚刀肉组合;他要大闹东平府,结果被出卖,又一次沦为阶下囚。

就连当了阶下囚,他都是最惨的一个,

董平便道:「这等贼骨头,不打如何肯招!」程太守喝道:「与我加力打这厮!」两边走过狱卒牢子,先将冷水来喷腿上,两腿各打一百大棍。史进由他拷打,不招实情。

整个《水浒传》,被打的这么惨的,只有史进一个,其他的好汉,都知道求饶,宋江这种聪明人就算了,早早认怂再做计较,连卢俊义这种好汉都熬不过,要被屈打成招,李逵这种夯货,也知道不吃眼前亏,武松也知道先免了挨打,再偷偷越狱,只有史进,他是真的生挨,真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他硬挨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要脸,一来是自己也醒悟过来,被一个妓女兵不血刃抓住,实在说不出口,二来就是,堂堂九纹龙史进,让一百大棍就拷打招了,辱没名声,史进可能以为,硬骨头是好汉的标准操作,但是史进不知道的是,其他的好汉,连二三十棍都熬不过去。

董平这里骂得也有意思,「贼骨头」,可以说,梁山上的大部分好汉,都是贼骨头,包括董平自己,也是贼骨头,但是唯独史进,他不是,史进是彻头彻尾的良家子。

贼骨头断断不会有这么硬,只有良家子的骨头才会这么硬。

我调侃史进的天真,史进的少年任性,可是这不是嘲笑,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不是史进的错?

史进本来应该是一个什么人?

如果不是在生于不义,注定死于耻辱的大宋朝,史进应该是什么人?

史进应该是帝国最忠诚的武士,是效力疆场的民族英雄,应该是幽并游侠儿,如果在西方骑士文学里,史进应该是无数贵妇追逐的完美情人,是把荣誉和爱情视作生命的白衣骑士,他可以成为战至最后一刻才吹响号角的罗兰,他应该是独自抵抗摩尔人为无数骑士所拥戴的圣熙德,他应该是白银之手骑士团的团长光明使者乌瑟尔,他至少也应该是不曾举起霜之哀伤的阿尔萨斯。

然而他什么都没有成为,他最终只成为了史进,一个气死母亲的败家子,一个败坏家业的流浪汉,一个四处碰壁的失败的强盗,这甚至不是他的错,一个帝国最强大的军队,应该是以良家子为主的。

但是大宋朝廷的军队中,充斥着囚犯、窃贼和流氓,他们不配拥有史进这样的良家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