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粘牙秀才(闲喷河南话圪栏)

#两岸文化寻宝#小时候唱过一首儿歌:“沿、沿、沿圪栏……”只记得前半句,后面的通通都忘掉了。

这是过独木桥时唱的儿歌。所谓独木桥,其实只是河上架的一根粗大的圆木,而不是木板。这根粗大的圆木就是圪栏。乡人都这么叫。

沿着圪栏行走,需要很强的平衡能力,弄不好就会掉到河里。有一次,我就从圪栏上滚落水中,好在水不深,没有淹着,但是头磕破了,让奶奶骂了一顿。

圪栏,为什么叫圪栏呢?河南话管粗大的木头都叫圪栏。这些粗大木头,可以做房檩、房梁、房柱,也可以做电线杆、栏杆等。那么,圪栏是否与“栏杆”有关呢?

侗语、壮语中称屋子和家为“栏”。因为这种壮族和侗族的房子高出地面,靠粗大的木头做底架,把房子悬空,即所谓“干栏式”建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魏书. 獠传》)这里,干阑即干栏。

我猜测,河南话“圪栏”乃“干栏”之异变。壮族的特殊房子——干栏,其主要特征是用粗大的木头支撑起来。因此,外人叫它“干栏房子”或“圪栏房子”亦未尝不可。继而,它的粗大木头有可能被冠以“圪栏”而声名远播了。

讹误,时间久了,说的人多了,很可能变成正根儿的。

近读宋代学者洪迈《容斋随笔》,其中谈到“圪阑”为“杆”的切脚语。

从切脚语的角度来看,许多方言都釆用了切脚语。例如,骨露——锢,阁牢——角,机灵——精,屈挛——圏,等等。

什么是切脚语?简单而言,它是拼音尚未问世时,用两个字代替拼音,这两个字就叫切脚语。

本来是一个字,却偏偏把它说成两个字(例如,骨露,阁牢,屈挛,等等);或者反过来,把两个字说成一个字(例如,精),这种切脚语的正用或逆用,恰恰是方言的不竭源泉。

河南话粘牙秀才(闲喷河南话圪栏)(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