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救灾(在前线救死扶伤)

1951.7.26

一位朝鲜战士,21岁,头部与上颌被炸伤,我将做他一个星期的大夫。今天晚上我值班。

1951.8.8

今天是星期三,我主刀做两个患者,一为20岁,右腿炸伤,改正瘢痕牵引……他是在朝鲜穿山头时被炸弹炸伤的,每句话都代表勇敢的力量。他说:“不是你们来,我就残废了。”……

这些细致的文字,全都来自一本日记,记录了“西南志愿援朝整形外科手术队”抢救志愿军伤员的日日夜夜。

而这本日记的主人公,就是当代中国口腔医学领军人物,素有“口腔泰斗”之称的王翰章。

前线救灾(在前线救死扶伤)(1)

穿越战区,艰难求学

1919年,王翰章出生于北京一个祖祖辈辈都以经营糕点铺为生的普通家庭,到了王翰章这一代,家里人大力支持他学习文化知识。正是长辈的远见和开明,为他以后的学习成长奠定了基础。

1935年,16岁的王翰章因扁桃体炎和高烧住进了医院。这次住院,让王翰章对西医的技术和服务有了最初的了解和认识,也因此树立了日后从医的志向:

“……我深思着,住在医院里有一种无名的安全感,一生的工作是那样的伟大和神圣。随时在帮助别人……我是不是要向他们学习,争取做这样的人,去帮助受苦的人?”

“这个病室一直都是静静的,只有护士和大夫们走路的声音,我看他们忙忙碌碌的样子,真是分秒必争。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品德,对待患者和蔼可亲,助人为乐和处处为解除患者疾苦的理念,坚定了我将来也要当医生的决心。”

前线救灾(在前线救死扶伤)(2)

高中时代的王翰章

1940年,一心学医的王翰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齐鲁大学。然而由于战争原因,他的学业断断续续,期间还因外籍教师被遣散,被迫来到辅仁大学生物系借读。

当时北平的学校必须要开设日文课,王翰章和同学不愿受此屈辱,于是决定南下成都求学。两人穿过重重封锁线,一路接连遭遇卡车追堵和无故扣押,终于在1942年11月到达成都,进入已迁入内地的齐鲁大学。

前线救灾(在前线救死扶伤)(3)

1942年,南下到成都的逃亡路途上身着长衫的王翰章

南下路上,王翰章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患难中无私的相助,让他坚定了做一位“好医生”的信念。

到达成都后的2个多月,一次偶然参观,使他走上了口腔医学之路。1943年的寒假,王翰章来到华西协合大学参观,他被新落成的华西口腔病院牙学院标本陈列室和实验室中的各种动物标本和模型深深的吸引了,激起他要一名牙科医生的热情。经过再三思考,他决心转入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

“偶然之中有必然”,王翰章后来曾肯定地说,参观华西口腔病院和牙学院,是促使他从一个普通医学系学生转变为口腔医学工作者的重要因素。

当时的华西口腔早已蜚声海内外,甚至有人称赞华西牙学院堪称亚洲之首,可想而知,要中途转学进去实属不易。

王翰章鼓足勇气找到了齐鲁大学医学院院长侯宝璋教授,诉说了自己的理想,并凭着广博的知识和见闻迅速与教授成为了忘年交,也因此顺利获得了推荐信。正是这封信,使王翰章叩响了“中国现代牙医学之父”林则博士的办公室大门,并通过考核顺利转投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

赶赴前线,救死扶伤

1949年,王翰章毕业后,在我国第一位整形与颌面外科教授宋儒耀的推荐下留校执教,成为华西口腔外科4名住院医生中的一员,开始了从医执教的生涯。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央军委命令西南军区组建一支援朝整形外科医疗队,王翰章顺利通过了选拨并随行参战。

王翰章回忆道:“手术队成员平均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若是值班,就得24小时连轴转。伤员不断地从前线送来,手术是一台接着一台,经常是从早上做到深夜。换手衣都是争分夺秒,脱了这套,泡好手,又迅速换上另一套。”

前线救灾(在前线救死扶伤)(4)

1952年,西南援朝手术队载誉归来(后排左二为王翰章)

这次战地经历使王翰章意识到,颌面外科医生那把手术刀,分明是与死神决斗的剑,帮助病人消除的是瘢痕和伤疤,夺回的是对生活的信心。近一年时间高强度地从事头面部战伤临床救治工作,也使他得到了口腔颌面外科及整形外科基本技术的强化训练,明确了此生目标,决不旁骛。

寄情口腔,福济万人

1953年,根据中央卫生部的决定,华西大学正式更名为四川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西医科大学。1960年,王翰章被任命为四川医学院口腔系主任。从这时起,他主持口腔系的工作长达18年,为华西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前线救灾(在前线救死扶伤)(5)

1960年,王翰章前往保加利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口腔医学考察(左起:伯亚诺夫教授、王翰章)

为了中国口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王翰章组织参加我国历次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计划的制定,并领导创建了当时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口腔专科医院(原四川医学院口腔医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使中国口腔事业再上台阶,走向辉煌。

几十年来,他勤于著书立说,出版了很多医学作品,著名的有《口腔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词典》《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等,享誉海内外,成为国际口腔医学界景仰的“常青树”。最令王翰章骄傲的就是《中华口腔科学》(三卷本),这是一部跨世纪的巨作,800多万字、4000多页,动员了海内外227名专家撰稿,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王翰章日夜加班,呕心沥血,耗时3年时间,终于在新世纪之际完成撰稿,于2001年出版,可以说是王翰章的心血精华之作。

前线救灾(在前线救死扶伤)(6)

王翰章在家捧读刚出版的自己主编的《中华口腔科学》

退休后的王翰章仍始终关注着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经常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年过90岁的他还为本科生开设口腔素描学,并亲临课堂授课。

“从1949年我成了一名医生,到80岁时我都一直站在手术台上。几十年来,我不仅把医生当成一种职业,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种信念,为病人解除病痛是一件让我由衷感到快乐和充实的事情。”

2017年9月,王翰章与世长辞,享年98岁。斯人已逝,风范永存。他为祖国口腔医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一生为科学、教育事业耕耘奉献的精神品格,将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